银元宝(银锭)的收藏价值

银锭:一种珍贵的收藏品
银锭在中国历史上曾是长期用于流通的货币,亦是最坚挺和最重要的储存手段。在众多收藏品之中,银锭的数量以及品种都是非常之罕见,其日后所隐藏的价值财富在未来必定会翻倍上升,其形状特征以及背后所蕴含意义更是受到很多收藏家的所青睐。
作为一种高档的古钱币收藏品,中国古代银锭,尤其是明清银锭现已成为收藏投资领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佳品。
清代是中国银锭最为流通且银两制度日益确立的时期,可是近代银两制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却是一种落后的货币制度。首先,近代世界已经进入金本位时代,白银已是普通商品,价格波动较大;第二,近代银锭只是一种计重货币,交易繁琐;第三,近代银锭的计值是两、钱、分、厘等重量单位,而没有像英镑等货币一样成为纯粹的货币单位。银锭必将要被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淘汰。一直到光绪十六年(公元190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东造币厂冲压出流通版“光绪元宝”银币,各省继之,银锭开始被银元取代。社会上逐渐流通起来的银元种类有广东造币厂领头所铸的“龙洋”、民国三年起天津造币厂所铸的“袁头洋”、南京、武汉造币厂所铸的“中山洋(小头)”、“帆船洋”等。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银锭才最终退出流通领域。
银锭的铸造工艺辨伪
古代银锭的铸造工艺有独特的内涵,是银锭真伪判断的重要依据。其中,蜂窝和丝纹是中国古代银锭通常具有的特征,从现代工业铸造银锭的角度看,这些都应算是铸造缺陷,是必须极力避免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蜂窝和丝纹被视为铸造银锭专有的特征,彰显了白银贵金属的特质;而银锭成色鉴定机构也常常把蜂窝和丝纹作为评定成色的重要依据。
银锭的鉴定:
依据银锭蜂窝特征辨伪:
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是古代银锭铸造中经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密集恐惧症的噩梦)
蜂窝特征:
老银锭侧面或底部有自然蜂窝形状,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自然形成的蜂窝典型特征——口小洞大、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珠光四溢、排列紧密,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锭的作伪:
錾凿作伪。即在假锭的底部用圆凿、圆锥等工具錾刻、戳凿出凹坑,以此仿冒“蜂窝”。此种作伪手段形成的凹坑,口大里小。
鉴定注意的重要特征:
假银锭人为做的蜂窝孔最典型的是洞口外面孔口大,里面洞小。
真银锭是外面孔口小,而里面洞大。
这是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特征。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银锭自登上历史舞台,即有吉语银锭以贺节、进奉等面目出现。随着时代播迁,社会经济的发展,银锭包括各类吉语银锭,便逐渐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
上至天子贵胄,下至普罗大众,处处可见其身影。及至明清,各种重量,各种质地,各种形状,各种铭文的吉语银锭(银锭形)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
清代至民国初年由于大量银楼的参与,吉语银锭的制作和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吉语银锭的巅峰,留存至今的各种吉语银锭实物,就是最好的见证。
根据形状的不同,清朝根据铸造产地的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形状,主要包括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等等,而根据形状的不同叫法也不相同,包括有宝银、中锭、小元宝和比较散碎的银子。另外,清代银锭主要分官铸和私铸两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官铸的银锭铸有银局名称,私铸大多情况下没有标注,最多有私人的钱号标明。总体来说清代银锭在收藏市场中价格表现相当不错,清代官铸银锭的价格高于私铸的。






前一篇:大唐之陶瓷赏珍----唐三彩凤
后一篇:艺术品收藏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