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珐琅彩

历朝历代皇宫中所用瓷器,白瓷也好,青花也好,五彩、斗彩也好,都是在各地方名窑中烧造的。
但珐琅彩却非常特殊,它是在紫禁城中烧造的!珐琅彩可谓异常神秘,在当时,不要说普通百姓看不到,就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也见不着珐琅彩的踪影。
那么,珐琅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奇珍异宝,从而使得康熙皇帝,以及他的后继者们要对它的整个烧造过程严加控制呢?
珐琅彩的诞生
清代彩瓷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珐琅彩,要知道,珐琅这个词是法语“émail”的译音,代表一种釉料和工艺,珐琅工艺在现代和近现代的应用还比较多见,比如解放后大家用的搪瓷大杠子,还有著名的民间工艺品景泰蓝。所以“珐琅”这个外来词语在中国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主要因为清朝皇室对它的垄断。
故宫藏清康熙【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当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珐琅彩在他执政第35年的皇宫中烧制成功,这就是珐琅彩在中国的诞生之时。
珐琅工艺品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金属胎,不是珐琅彩这种瓷胎,虽然珐琅彩是特指瓷器。但是实际上珐琅工艺有多种,专业术语就叫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而瓷胎画珐琅,就是我们这篇所讲的珐琅彩。
珐琅彩推动彩瓷发展
珐琅彩对中国瓷器的最大意义,是它对康、雍、乾三朝的彩瓷起了一个开拓和示范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康熙大帝思想很开明,对外来的文化不抵触、不排斥,还有意识地引进。
故宫藏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珐琅这项工艺就是因为他喜欢而引进的,而引进这项工艺对彩瓷的意义深远。当第一件珐琅器呈现在康熙眼前的时候,给他的感受就是非常细腻。在此之前,中国的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写意的,比如中国的写意画,讲究韵味。但是西方艺术受油画影响,画的非常的具体。珐琅器一进入中国,那可不得了,这上面画得又逼真又好看,康熙爱不释手。他就想学习和融合这门艺术,凡是能在上面烧造出珐琅彩的材料让清宫都去尝试,过去都是西方人送来的都是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那我们中国就要试试瓷器上烧上这个“珐琅”。
康、雍、乾珐琅彩极珍贵
瓷胎画珐琅使珐琅彩的表现力达到了一个颠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瓷胎画珐琅比任何材料画珐琅都要珍贵的原因。
故宫藏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
瓷胎就是当年景德镇为珐琅彩专门研发的一种瓷胎,经考古发现,康熙晚期到乾隆这100年提供的瓷胎质量是最上成的。在这个最好的材料上绘制珐琅彩,才使珐琅彩走上了登峰造极的一步。学习画珐琅这个技巧使中国的工匠有一个机会展现我们自己的才能,在瓷器上展现了西方人用同样的材料、同样工艺却不能展现的一种艺术。
皇室垄断珐琅彩
珐琅彩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它入宫开始就没有走出宫廷一步,它是唯一的中国御用艺术,民间对它一无所知,所以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前没有人见过珐琅彩,只有皇帝和皇帝周圈的人可以看到。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
我们知道所有景德镇的名瓷都是在景德镇烧造的,唯独珐琅彩是在北京烧造的。它是在景德镇挑好了素胎,比如盘子、碗、瓶子都是素的、白的,烧好后挑选完美无瑕的运至北京,到北京后由宫廷画师绘制珐琅彩重新烧造。
可查的北京的三处珐琅彩烧造地点:紫禁城、颐和园和怡亲王府(当时怡亲王负责督造)。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在景德镇烧呢?
第一、康熙太喜欢珐琅彩了,要亲自参与和控制这件事,他要最快看到成品,然后给一些指导意见。
第二、景德镇太远了,别说在清朝,今天去景德镇就是坐飞机也得俩小时。
第三、由于能够绘制珐琅彩的人才极其匮乏(估计还要请外援现场辅导),材料极其珍贵(全进口,还得请专人研究分析),所以康熙皇帝就把它局限于宫内烧造。
为创烧属于中国的珐琅彩,康熙当时赐了很多画家能够在宫廷造办处自由出入,这可是皇室宗亲和一品大员的待遇。雍正和乾隆两代也屡见文献记载:皇上下旨多次调宫廷画家去画珐琅彩,可谓高手云集。
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郎中海望奉旨,照先做过的珐琅,画九寿字托碟样,再烧造两份。将腰圆形的亦烧造两份。尔等进来烧造的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钦此。
雍正皇帝这道圣旨说的是:郎中海望你最近呈上来的这几样东西我觉得都很粗俗,彩料也不行,再烧的时候花样你给我找贺金昆画。
故宫藏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贺金昆是清宫画苑的画家,皇上觉得他画的好,当场就把他调过去让他画。可想贺金昆也是压力山大,他敢不认真画吗?所以珐琅彩能有今天这个成就,跟康、雍、乾三朝皇帝亲历亲为有直接关系。
雍正与珐琅彩
到了雍正以后珐琅彩在制作工艺上有一次革命——他要脱离铜胎画珐琅对瓷胎画珐琅一个影响,他要让珐琅彩更加像瓷器。我们看一下图。完全是我们的瓷器概念,留有了大量的白地,画也不对称,完全是带有主题图案的画,这就是珐琅彩瓷在雍正一朝一个本质上的转变。
雍正六年国产的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丰富,所以他有机会提高这个珐琅彩的质量。还有一点就是雍正珐琅彩开创了瓷绘诗、书、画的先河,你看康熙的珐琅彩上面不写字,也不盖那个小印章,它的瓷绘是图案型,不是主题型的。雍正把瓷绘画的跟绘画一样。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它是色地和白地共存的,一半一半。
故宫藏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到了乾隆时期,基本上抛弃了色地珐琅彩,以白地为主了。因为乾隆已经深深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来的乐趣,并且在诗、书、画这种文人画艺术风格的珐琅彩影响之下,加入了西洋色彩。
珐琅彩出宫
根据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珐琅彩从才开始就流出宫外。由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当时很多的王公贵族富贵人家就把这个珐琅彩抵押、典当,就使更多的人看见了珐琅彩。
民国三年1914年,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陈列所,第一次公开展出珐琅彩。
在故宫武英殿的这一场展览,是我们能够知道的珐琅彩第一次公开地向社会展出。但这一天的展出使大量的造假的贩子冲进去看这个珐琅彩,市面上第一次开始有仿品、赝品。不过早期仿制的这个赝品珐琅彩都有一个麻烦——他们是凭记忆画的。
当时没有出版物,也没有现在手机拍照的清晰度,凭眼睛记住了所有的特征回去去画。所以我们今天非常容易地区分民国时期的仿制的珐琅彩,非常容易,一看就是民国时期的,非常容易区分。
珐琅彩一般指瓷胎画珐琅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
不同时期的珐琅彩特点
一、康熙时期的珐琅彩
康熙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构图上是对称而规矩的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康熙珐琅彩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如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是当时的宫庭御用瓷器,碗口敞开,深弧壁,底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也是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此碗在宝石蓝底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
雍正初期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画工们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以“院画”为底稿,以“勾、画、皴、染”为绘制工艺,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画面再配与景相融合的诗句,致使画面文笔生辉。尤其是雍正水墨珐琅彩和蓝彩山水珐琅相当精美。
三、乾隆时期的珐琅彩
乾隆珐琅彩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它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它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圈足外墙绘一周变形如意纹。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如非技高艺精者是不能胜任的。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乾隆时期人物、花卉合璧的开光珐琅彩瓷艺术珍品。
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兰偏黑色)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