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能否改变命运之问是个伪命题
标签:
命运高考教育产业生存发展社会生态 |
http://s6/mw690/003UOe5Jgy6SVBdPlnTf5&690
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混淆了读书和高考的区别,渐渐被被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所奴役。当年大学扩招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挤进了大学,毕业后就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就“改变了命运”。当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挣到很低的薪水,本来期望依靠上大学改变贫穷的愿望落空,甚至因为上大学高昂的费用而整个家庭破产,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人们又开始说“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了”。请看这其中,人们把读书的目的放在了“高考”、“上大学”上了,将读书等同于上大学了。
http://s9/mw690/003UOe5Jgy6SVBdLE4Uc8&690
另一份调查则显示:教育不仅不是治贫利器,很多寒门家庭甚至因教致贫。2014年汇丰委托相关机构对15个国家及地区进行调查,发布了《教育的价值》的环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经济支持最大,家庭年收入的37%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指数之高甚至将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开支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来自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数据则显示,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对于某些贫困县甚至是一个农民三四十年的纯收入。”这项支出,足以令—个低收入尤其是贫困家庭倾家荡产。
还有一个命题是:教育成赚钱工具,穷人不是教育恩惠的对象,而是教育产业捕食的猎物。
也难怪有网友表示:钻进书本不能自拔的人,总认为书上的都是真理,所以读书越多的人,越是与世态炎凉格格不入。
但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得知,这种说法偷换了概念。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国策,教育的好坏当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教育话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当前依然在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并不奇怪。穷人应该成为教育恩惠的对象,是我们国家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呼吁我们的教育朝着这样良性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那么,在目前教育现状下,每个人如何读书,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应该个人去适应整个教育体系和明确自己受教育的方向,而不能因为教育中出现问题而被“读书无用论”毁了自己的心智和前途。而钻进书本不能自拔的人,绝非真正懂得读书之人,而只是一名“书呆子”。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书呆子。
也有网友表示:读书指的是学知识、学技能,读书不一定要上大学,但不读书就是文盲,没知识、没技能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并不全面。读书,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而且还要通过读书学会思考、分辨,也就是清代著名诗人张维屏先生所说的“将以通事理”,就是能够通晓事理,明辨是非。一个通晓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一定是有价值的,绝不会被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所淘汰,所丢弃。实际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是通过读书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的命运就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才是读书改变命运的真谛。试想,假如人们都能够通过读书通事理,明是非,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将会变成什么样?那一定是平衡和谐,一片生机勃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