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钱氏宗谱(四修谱)序

河南钱镠研究会
固始钱氏宗谱(四修谱)序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史之纪国兴衰,以昭千秋;志之纪县沿革民生,以省继者;谱之纪家族变迁,序世次,析源流,承先启后,使后嗣知世序,虽远而昭然,族人虽多而称谓不乱,地虽遥而亲可辩。再者,族之有谱,犹水之有源,源远者其流必远;根深者,其本必固,其叶必茂,是以修谱,可培其根,溯其源,知过往,策将来,广教化,敬宗爱族,美风俗,和睦亲友,于国于家有利。其功在今,德沛千秋,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家谱起源具体时间,传统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战国秦汉起源,周代起源,殷商起源四种观点,早在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初期夏朝,王室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谱牒,这是夏王室家谱。《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谱牒。甲骨片定武丁时代所刻,至今三千二百余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十一人,兄第关系二人,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春秋时期,秦、汉、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谱牒日臻完善,逐步走向繁荣。族谱、家谱是姓氏文化最权威,也是鲜活的载体,它承载几千年的生命延续和家族变迁,一部族谱就是-个家族的记录,一部家谱就是一户人家的血脉传承。
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镠,十分重视钱氏宗谱的编撰。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八月十八日,钱镠亲自领导编《钱氏大宗谱》,并为之撰序,此为钱氏第一谱。序曰:古贤重训,先哲修身,莫于上承祖祢之泽,下广子孙之传。化理天下,先敦睦九族,后平章百姓,再协合万邦。要为人子人臣之道,无过尊奉祖先,扬名立身,远承宗派,绍袭门风。钱镠亲自制定:家传世谱,起自少典,少典生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重黎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第三子曰:篯铿,封于彭城(今徐州),是为商伯。《世本》云:彭祖是也,篯铿生五十四子,第二十八子孚,为周文师,拜官钱府上士,以官为姓,将“篯”去竹头,改为钱孚,为钱氏定姓之祖。
根据钱镠家传世谱,起自少典之记载,尊少典为一世祖,黄帝轩辕为二世祖,篯铿为十世祖,钱孚为十一世祖,西汉谏议大夫为五十一世祖,钱宽为八十世祖,统称“钱氏远祖”。钱宽之子钱镠为吴越国王,统称“钱氏近祖”,吴越钱氏遵奉为一世祖,谥武肃王;二世钱元瓘,被封为吴越国第二任国王,谥文穆王,三世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先后被封为吴越国王,分别谥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宋兴钱弘俶遵循武肃王“如遇真主,宜速归附”的遗训,主动“纳土归宋”,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成为中国历史上和平统一的典范。
固始钱氏由钱镠二十一世孙墩公从江左(今常州南夏墅)迁徙至婺源尽花街,后迁居河南(金家寨双河保)居住,继由二十五世士盈、士望二公迁至固始武庙集水注冲。清康照二十年(公元1681年)在钱集河西岸捐田地、立宗祠、修家谱、设义学、义渡,固始钱氏习《钱氏家训》,不忘祖训,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子孙繁衍,人才辈出。钱氏家族世世代代重耕读的种子,在固始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望族。
固始钱氏四修家谱,由族人积极参与能真正做到:忠义孝悌、尊老爱幼、和睦乡里、勤俭持家、耕读传世、承继家风,明其世序,寻根留本,纪之行事,清缘恭逊,承前启后,子孙垂勋;厚德载物,源远流长。
是为序!
河南省钱姓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钱大方
2024年桂月于郑州
编辑:钱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