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钱氏在河南钱姓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先祖钱弘俶在中原”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河南钱镠研究会
四川钱氏在河南钱姓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先祖钱弘俶在中原”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吴越钱氏四川通江泥溪堂支
(2023年9月24日)
2023年9月8日晚,收到河南钱姓文化研究会永召会长发给我,邀请参加“先祖钱弘俶在中原”高端论坛的信函,庚即就在脑海里想到:一是我们四川通江泥溪堂支先祖、忠懿王弘俶公在中原作出“纳土归宋”重大决定,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二是中原是我们四川通江泥溪堂支先祖:忠懿王弘俶公、思王惟演公、冀国公暄公、会稽郡王景臻公重要生活和荣国公忱公的迁出地。
于是,激发我去重温纳土归宋的历史,充实我到河南参加“先祖钱弘俶在中原”高端论坛期间与各位专家、各位宗亲交流内容。
开宝九年正月,忠懿王弘俶公率妻孙氏、世子惟濬、平江军节度使孙承祐等从杭州出发,入宋觐见太祖帝。太祖帝诏忠懿王弘俶公宴于后苑,令奏《萧韶乐》。忠懿王弘俶公拜谢,且曰:“子子孙孙,尽忠尽孝。”太祖帝曰:“但尽我一世耳,后世子孙亦非尔所及也。”四月太祖帝诏忠懿王弘俶公归国,并曰:“尽我一生,尽汝一生,令汝享有二浙也。”
太平兴国三年二月,忠懿王弘俶公入宋觐见太宗帝。四月癸未、五月乙酉,两次上表,请求归还宋所授官职爵位,乞诏书呼名。太宗帝优诏不许。其宰相崔仁冀曰:“朝庭意可知,王不速纳土,祸且至。”左右争论不可,忠懿王弘俶公果断决定,上表将所管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献归于宋。是日,太宗帝诏许纳土。
连续上表,谁能完全知道忠懿王弘俶公在想什么?但史料中有:“行前,忠懿王弘俶公遍别诸先王陵庙,泣拜以辞,曰:嗣孙俶不孝,不能守祭祀。今去国觐见,还邦未期。愿王英德,各遂所安,无恤坠绪”的记载。
当忠懿王弘俶公纳土归宋走出大殿,有没有想起开宝七年闰十月江南李煜曾遣人致书于忠懿王弘俶公,书曰:今日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忠懿王弘俶公的纳土,消弭战火,避免百姓生灵涂炭,一方面固然是尊崇祖训,具有以民为贵、以民为先的大智慧。另一方面也是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选择。
五代的十国,只有吴越国的善始最美好。
五代之际,天下纷扰,杀人如麻,独吴越人民安居乐业,百年不知兵革。源于武肃王镠公对外秉持“善事中原”策略。与后梁:结缘于唐,奉梁正朔,执之臣礼。与后唐:继奉正朔,虽中途交恶,然终复交。与后晋、后汉:恪守遗训,善事中原,策封不断。与后周:一如既往,助击南唐,恩宠不断。对内秉持“以民为本”战略,坚持“分区发展与统筹防守”理念,破“坊市分离制”封闭格局,立“坊巷制”开放格局,规划建设城市。以筑海塘、疏湖泊、治河道、建水库、凿深井、管运河为重点,实施治水兴水工程。以筑堤坝、造良田、激黎民、勤耕种,再熟稻粱,八蚕桑拓为重点,发展农业经济。以丝绸织物、陶瓷、制茶、雕刻、印刷等为重点,发展工业经济。以建设杭州商贸都会、发展境内贸易、开拓境外贸易等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践行民本思想,确立“奉佛顺天,保境安民”国策,推崇三教文化。吴越国,虽在五代十国中版图最小,但它延续时间最久、政绩最佳,影响后世最深远的一个地方政权。成为“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先驱者,“丝绸之府”、“人间天堂”和今日闻名世界风景旅游城市的奠基人,创造了富甲东南的钱塘盛世。
五代的十国,只有吴越国的善终最圆满。
武肃王镠公,乾化二年立家规八条,即《武肃王八训》。长兴三年临终前再立家规十条,即《武肃王遗训》。特别是“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主,以速归附。”“圣人云:顺天则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等武肃王遗训和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智觉禅师延寿临终前劝谏忠懿王弘俶公“重民轻土,舍别归总”等遗嘱,为忠懿王弘俶公坚守以民为本思想,以钱氏一族最高道德境界作出纳土归宋重大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决策依据,为吴越国史、吴越钱氏宗族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中华民族统一史创造了典范。
纳土归宋决定:明智,适时,一举三赢。
一赢于:宋廷不动干戈,不费兵力民力,实现“统一中国”。在中原震荡、山河破碎的时代,忠懿王弘俶公不称帝闹独立,尊奉中原朝廷,遵诏出兵剿灭分裂势力,主动献出版图,这份追求中华一统的情怀和气度,不仅当时绝无仅有,就是在今天仍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积极影响。
二赢于:两浙之民不致生灵涂炭,且能持续繁荣发展。“纳土”,对两浙地区来说意义特别重大。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元和十五年与开宝元年相比,杭州地区的人口由585963人下降到339950人。下降了41.98%。吴越国主政至纳土归宋止,杭州的户口数增长了5倍多,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杭州当地户十六万一千六百,客户八千八百五十七,总人口八十五万余人,扣除属县农户,州城内达十万户左右,人口约五十万余人。柳永所写名篇《望海潮》歌颂钱塘的繁荣,云:“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就是吴越钱氏治国核心“以民为本”,主要政策“尊奉中原、保境安民和发展农商、惠普乡邻”的美好结果。
就在忠懿王弘俶公纳土归宋的第二年,太宗帝北征太原,伤亡惨重,太宗帝深切地体会到纳土的意义,对忠懿王弘俶公说道:“卿能保全一方以归于我,不致血刃,深可嘉也。”
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中原,但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到后来的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全移南方,这与吴越“三世五王”治理两浙与忠懿王弘俶公纳土让南方免除兵戈之苦是有直接关系的。
安居与乐业相承,两宋时期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甚至到明清时期、乃至当今,江南一带续持繁荣,这与吴越“三世五王”治理两浙与忠懿王弘俶公纳土让南方免除兵戈之苦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赢于:吴越钱氏以其辉煌功德载入历史,刻在民心,避免灭族之祸,合族兴旺,枝繁叶茂。获准纳土的第二天,宋廷对吴越君臣作出优待安置,升扬州为准海国,忠懿王弘俶公依前守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改封准海国王,仍充天下兵马大元帅,改赐“宁淮镇海崇文耀武宣德守道功臣”。以忠懿王弘俶公弟仪、信(归宋赐名俨)为观察使,以吴越国世子惟濬为节度使兼伺中,以忠懿王弘俶公养子惟治为节度使,以忠懿王弘俶公子惟演为团练使、惟灏及从子郁、昱为刺史,赐“礼贤宅”为永业。授忠懿王弘俶公麾下将校孙承祐、孙承礼为节度使,宾幕宰相而下拜官者二千五百余人,不为官者按至亲、近属给予奉禄。太平兴国九年封忠懿王弘俶公汉南国王,雍熙三年封忠懿王弘俶公南阳国王,雍熙四年敕封忠懿王弘俶公许王,端拱元年二月进封忠懿王弘俶公邓王,端拱元年八月忠懿王弘俶公病故敕地邓州,端拱元年十一月忠懿王弘俶公丧至汴京,追封忠懿王弘俶公秦国王。
从目前所收集到的史料查出:忠懿王弘俶公纳土归宋后,其吴越钱氏裔孙:
北宋6人封王爵,4人封郡王、国公。
南宋1人封郡王、7人封国公。
两宋担任宰相、枢密、翰林学士、节度使等高官数十人,剌史以下者不下千人。
科举及第者为数众多,仅宋代入选进士就有320人。
元、明、清三朝,钱氏族人依然有大批考中进士,出任高官,或者潜心学术、艺术、医术,卓有成就者,史不绝书。史料查证钱氏状元有:钱福、钱士升、钱祖寿、钱维城、钱棨、钱治平等。中国科举史上,14人连中三元,钱王后裔钱棨为其中之一,他是清乾隆乙亥恩科解甲,接着进京参加附试,高中乙丑会元,殿试状元,两年连中三元。追溯少年时曾连中县试案元、府试案元、长庠洋元,前后合称“六元”。这在其他“高中三元”的13人中也属凤毛麟角。
进入近代,钱氏英才,如同井喷。如诺奖获得者钱永健,科学家代表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钟韩、钱煦、钱七虎等,国学大师代表钱基博、钱穆、钱玄同、钱钟书、钱逊等,政治家代表钱其琛、钱正英、钱復、钱昌照、钱运禄等,中国科学、工程“两院”院士以及港台、海外科技界著名学者中,钱王子孙就有200余人。特别是钱基博与钱钟书、钱玄同与钱三强、钱均夫与钱学森、钱穆与钱伟长、钱学榘与钱永健、钱思亮与钱煦、钱復等为代表的父子、叔侄档堪为人才学史上的奇观。
199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载文称“钱王后裔遍五洲。”
千载之下,忠懿王弘俶公在崇德殿上表纳土的身影,依然清晰……
吴越国以民为本,紧紧把握当代人民的实际需求,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使人民获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构成了吴越国从建国到献国的闪光历史,吴越钱氏特别是三世五王所建立的功绩,正是宗德的充分展示,德厚于民、德光于两浙,其泽亦远。
今天,吴越钱王裔孙传承祖功宗德,任重道远,德厚流光,过去、现在和将来,应是我们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追求。
预祝“先祖钱弘俶在中原”高端论坛圆满成功!
同时,要特别感谢河南钱姓文化研究会为我及吴越钱氏四川通江泥溪堂支宗亲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以上发言,仅是个人学习中肤浅的认识和体会,若有不妥或不正确的,敬请各位专家、各位宗亲提出意见和指正!
谢谢大家!
编辑:钱学新
发送:各省、市及本省各市县钱镠研究会
河南钱镠研究会的博客:https://blog.sina.com.cn/u/358782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