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海上花园——鼓浪屿(二)

标签:
鼓浪屿厦门 |
分类: 神州行 |
第一天兜兜转转急急忙忙的把联票上的几个地方逛完,第二天睡到自然醒,出门后漫无目的的在岛上开始晃悠,鼓浪屿听名字就是一个浪漫美丽的地方,你不经意间就能找到很多要做的事儿,去看老建筑,去吃小吃,去看猫,去找寻历史。反正,不会让你有无聊的时间就对了!
明末清初直至鸦片战争,鼓浪屿的建筑开始发生变化。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殖民主义者纷纷来鼓浪屿定居或暂居。鼓浪屿成了他们择地发展的首选地点。鼓浪屿有优越的地理、气候和风景条件,非常适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为止,鼓浪屿建筑的90%都是居住建筑。外国人染指鼓浪屿,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学校、医院等权力,至实力发展、能站稳脚跟以后,才陆续建造教会学校、教会医院、教堂、圣教书局、领事馆。当然,最大量建造的还是公馆、别墅等居住建筑。大量早期出国谋生的华侨在事业有成之后也纷纷回到闽南祖籍,选中了鼓浪屿为最佳的落脚点,纷纷投资鼓浪屿,兴建了很多离宫别馆。为此,鼓浪屿有“建筑博览”的美称。
墙壁上的黑板上写着海子的诗“愿麦子与麦子长在一起,愿河流与河流流归一处”。
门头上长着一棵繁盛的荷花令箭,从来没有见过荷花令箭可以长得这样随意
海天堂构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8号,始建于1921年,2002年4月被厦门市政府列为重点历史风貌建筑。修复后开放的“海天堂构”老别墅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
天主堂位于鹿礁路34号,该址原为西班牙领事馆,后西班牙领事馆撤消,改为法国领事馆。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为多明我会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把领事馆改为主教楼。民国6年在主教楼前面建教堂,作为主教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