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暴时“为什么不呼救、不逃跑”?心理分析:当事人的主体感受

标签:
杂谈 |
导语: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人的心理形态各异,生存于世间难免会受到伤害,有的可能小到转眼就能忘记,而有的伤害,却大到即使最坚强的人一生都不得释怀。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同情他人,理解安慰他人,却没有人可以做到感同身受。有的事情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有体会。
有人痛苦时会得到周围人的安慰,有人甚至被质疑、被指责,因为指责的人他并没有经历,也不能断定他是冷漠,有一种说法指责被害人的行为叫被害人有罪论。
一、为什么她不反抗、不呼救、不逃跑?心理分析:性侵受害者的主体感受
有一部曾经的热播剧《二十不惑》讲述了四个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的故事,相信很多人看过。其中某一个片段令人气氛,尤其是女性。梁爽和罗燕在大学是舍友,两人一起外出乘坐公交车时,罗燕被一个陌生男子侵犯,梁爽正好看到这一幕,于是随手录了视频收取证据,希望将这名男子绳之以法。
然而作为当事人罗燕担心影响自己名誉,并不想让这件事情公布于众。梁爽出于正义想让这名男子受到应有的制裁, 于是把视频发到网络上,随后警方将侵犯罗燕的咸猪手抓获。每一个看到这个视频的人痛恨这名咸猪手的同时,一部分人又表现出了不同观点,他们还指责因为罗燕衣着暴露而吸引了这名男子。
随着一片议论网络逐渐传开,本来的受害者成了被指责的对象,罗燕的母亲也批评她穿的少,立即让她注意衣着,也没有为女儿辩解,好似都是因为罗燕的错而引起的。这只是电视情节,但来源于生活,现实中不乏也有这样的真实事件。一旦女性受侵,更多人质疑受害者比对施暴者的指责还多,人们往往归结于女孩子不能穿的太暴露、不能回家太晚。
很多受害者也许很清楚舆论的压力多大, 所以在遭受侵害时不敢反抗更不敢报警,她们害怕一旦公开,也许在舆论的压力下本来受伤的身心又多了一层枷锁,生活被阴影笼罩。这些外界的议论只是旁观者的角度从表面现象来议论,而并没有深刻体会受害者的心理。
能侵犯他人的人,本来就是心里龌龊无关衣着,说衣着暴露也许只是他们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美国一所大学曾经公开过一些女性遭受性侵时的穿着,都是日常的家居服或运动装。
还有人指责受害者为什么不反抗逃离呼救,哪位女性都不想自己受到伤害,这也许是人遇到险境时的正常反应。Jim Hopper博士是职业心理助教就职于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他曾指出:在遭受性侵时,受害者会脱离和丧失自身权利,大脑空白意识和身体不受自主支配,变成任人践踏的物品。
一位性侵受害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自己被侵犯者带走时,内心和身体被极大的恐惧占据,大脑空白已经意识不到反抗。所以并不是受害者不想逃离、反抗、呼救,而是恐惧影响她大脑条件反射不受自主控制,这个过程有四种感受。
一、解离状态
人在某一个安定的环境下遇到突如其来的侵袭,一时反应不过来,思维支配权像是脱离了身体,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此时记忆也是不连贯的。
二、强行静止
侵害都是趁其不备,这时受害者被一种陌生的恐惧包围,心跳加速,出现供血不足几乎瘫痪无法支配身体的行动,严重的甚至昏厥,不能讲话。已经失去呼救、反抗的能力,这种反应甚至在侵害后很长时间才可以恢复正常
四、重复一句话
人间有天使也有恶魔,人们并不能从表面分辨出恶魔在哪里,任何意义的被侵犯,受害者身心的伤痛是无法愈合的,也许影响一生,所以提高警惕保护自己是最基本的。受害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安慰理解,对于被害人有罪论的拥护者也应该多一些思索,没有一个人会为了被侵害而去生活,只是恶魔的龌龊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就不应该再用被害人有罪论去给受伤的心灵上在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