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不露富”

标签:
杂谈 |
01
关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的朋友,可能有留意到“凡尔赛”男孩——王骁。
节目组向观众展露了王骁的个人履历,其中最抢眼的,便是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这一项。
连北大才子“撒贝宁”都不禁赞叹,称之为“航空母舰式的学校”。
原本如此光鲜的教育背景,已然让同期实习的小伙伴倍感压力。
王骁在节目录制的时候,仍然没有丝毫“收敛”。
诸如平日佩戴“斯坦福”周边,介绍自己的爱好为“喜欢去海岛旅游”等。
惹得网友不禁发出“他的爱好是别人的理想”的感慨。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我想说,骨子里优秀的人大概率一直优秀。
于王骁而言,也许“斯坦福”式的东西已经深入他心,所谓“凡尔赛”只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流露。
王骁的优秀没错,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的优秀已然给同期的伙伴,带来压力甚至是不适,就有必要反思和收敛。
所幸,后期在带教律师的提醒下,王骁勇敢的撕掉标签,以一句“我已经没什么好失去的了”重启战鼓。
比起早起去图书馆,因小心洗漱发出的细微声响,让安逸熟睡的同学更不舒服的是你早起学习的那份决心。
刚读大一的表弟,就遇到了上述情况,他说,自己因早起去图书馆,拿奖学金等招致室友的“孤立”。
作为过来人,深谙这种愤懑与无奈。
受《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启迪,告诉表弟,让他试图跟室友交流;
倾听和领会他们的情感,让他们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适合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关切,勿将自己“束之高阁”,尽量与他们保持统一情状。
归根结底,是表弟对知识储备的“富”,提醒了室友们的匮乏。
只是在好学生的对比下,他们觉得自己的坏,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
诚然,没有人天生坏,一直坏,愿意坏。
如果那些“好学生”能稍微隐藏,自己知识储备的“富”,转而发现他们学习之外的优点。
那好坏的界限就不再明显,“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对抗也不会这么强烈。
想必大部分人,都很怀念学生时代那个能与“好学生”和“坏学生”都能玩到一起的同学。
这类同学,大多不会在成绩稍逊的同学面前,对自己的学识夸夸其谈,而惯于将自己的成绩归结于“运气”。
只是人都明白,运气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只是这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更让人舒坦。
聪明的人,深谙“富而不露”的道理。
诚然,在日常生活中,越是有料的人,越是低调。
多年前,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在北大新生入学的秋天,一名学生因携带行李过多;
在筋疲力尽之时,恰逢看到一位朴素的老人向自己迎面走来,便拜托老人帮忙看行李,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人依然驻守在原地帮新生看行李,学生向老人表达谢意后,两人各自离去。
令学生惊讶不已的是,几天后的北大新生入学典礼;
那位曾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大文学家——季羡林先生。
比起季老在文学上的造诣,更为人所称道的大概是他身上“不显山不露水”的沉稳,低调和平易近人吧。
反之,真正富有的人大多很低调。
堂哥是我们村最早考出去的大学生,几年不见,除了较之前多了几分沉稳,也未见什么特别。
有次和堂哥聊天,问他在大城市奋斗还那么普通,为什么不回家发展。
堂哥轻轻一笑,说小城有小城的安逸,但大城市亦有大城市的资源。
他喜欢挑战,所以愿意在大城市充满新鲜体验的生活。
后来,听我妈讲,其实辗转几年,堂哥已然在大城市扎根,虽无大富,但也衣食无忧。
只是面对老家安于平庸的同龄的伙伴,不便“吹嘘”自己的现状和宏愿。
也许,世人不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在一个大致普通的群体表现得富庶;
那么原本已经习惯平凡的人,会在这种对比下深感不安,露富的人难免会招来非难。
树大招风,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不露富”。
这种低调会为自己免去不必要的麻烦,这份平淡会赢得智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