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穿别人的旧衣服,主要原因有三点

(2021-04-02 06:25:30)
标签:

杂谈

/1/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穿别人旧衣服的经历,特别是在经济收入比较差的,兄弟姐妹又比较多的家庭里,较为多见,也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我也听过身边不少人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一般,然后家里的兄弟姐妹又比较多,所以经常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又留给弟弟妹妹穿。

甚至有的时候, 就连自己亲戚或好友家已经穿过的旧衣服,也会拿来穿。

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假如经常穿别人的旧衣服,是会让一个人产生心理缺陷,以及失去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那么,究竟穿别人的旧衣服,会让人产生哪些方面的心理缺陷呢?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穿别人的旧衣服,主要原因有三点

/2/

心理缺陷一:控制感缺失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控制感”的基本需求。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控制感可以让本人觉得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控制感也可以让自我感受到,当今这个世界是可控且相对比较安全的。

但是对于那些在孩提时期,常常穿别人家旧衣服的孩子来讲,她们经常处于被动之中,总是被动地接受,接受别人穿过的旧衣服,没有办法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包括衣服的款式、颜色以及风格。

长此以往,她们就会感受到自身的“控制感缺失”,还会觉得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办法自己作主。

正因为自己长期处于这种被动局面里,往往容易导致她们养成一味顺从,丧失自我判断力,缺乏自我主见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老是一副消极被动,唯唯诺诺的样子,从而造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缺乏自信心。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穿别人的旧衣服,主要原因有三点

/3/

心理缺陷二:自我价值受损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里比较穷,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人,小的时候都会被家里的父母或长辈强制或被迫穿自己兄弟姊妹的旧衣服。

假如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长辈们并没有跟自己的孩子好好沟通说明,解释清楚,比如跟他们说诸如“这样做不是爸妈偏心”、“不是爸妈不爱你了”可以安抚孩子的心灵创伤,让他们无条件接受的话语。

她们的内心很有可能就会因此产生“爸妈偏心,不爱自己”地消极负面的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使自我价值严重受损。

最后还会导致她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将自己完全演变成了一个“被施舍”的角色,而且这种想法会不断地延伸、内化到你们脑海的潜意识里,慢慢地还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存在感比较低的人,对待自己的人生也是十分将就,过日子更是抱着随随便便的态度。

之后还会影响你本身的价值观,使你自我的价值感愈变愈低,变得越来越随便,对待一切事物变得更加容易妥协和后退。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穿别人的旧衣服,主要原因有三点

/4/

心理缺陷三:过度补偿心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被誉为个体心理学之父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提过一个“过度补偿”心理。

这里要跟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过度补偿心理”,主要是指:一个人因为童年时期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成年以后会想方设法通过另外一些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补偿自己的童年,以减轻自己心里的焦虑、以此来竖立起自尊心。

曾经在论坛上面看到某位网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她小时候家里太穷,父母总是给自己穿别人的旧衣服,导致自己成年以后一直处于自我的自卑状态。

为了能够彻底改变自己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她既然沉迷上了疯狂买衣服,即便家里的衣服已经堆积成山,仍旧还是不停的买买买,而买衣服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喜欢或者自己很需要,而是为了要穿给别人看。

所以,小的时候经常穿别人旧衣服的那些人,当自己长大成年了,拥有赚钱的能力,也有经济收入之后,通常就会出现这种“过度补偿心理”。

比如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买买买”的手段来补偿自己小时候的遗憾,不惜将自己大部分工资收入都花在这个上面。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借用信用卡、花呗、借贷等贷款方式,提前过度消费,来满足自己无节制的购物欲望。

综上所述,就是穿别人的旧衣服,从而会让一个人产生的心理缺陷。

由此看来,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因为这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缺失感,因此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