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封感谢信引发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医生个人品牌的建设

(2015-04-12 22:18:25)
标签:

杂谈

     收到患者朋友发来的感谢信,一方面讲述了既往诊治中的曲折历程,另一方面谈了对我的感谢话语。其实,作为一个医生,治好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之处。每一个医生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也都有非常难堪的结局,这是必然的,世界上本没有“神医”。但是,从这些个案和自己的行医经历中,给了我诸多的思索和启示!

      自己过去一直在所谓的“大医院”当大夫,大医院病人资源丰富,多数医生时间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并且总有一个“先本位”的思想,这也怪不了某个大夫,大体形势谁都知道。包括我自己过去也一样,眼睛里只有疾病、循证、规范等等医学术语,对病人的感谢之词甚至谩骂都基本“无感”。并且多数时候关注点仅仅局限于“病”和各种指标之上,对患者的complain往往不太重视,所以,对某些疾病把握上的欠缺或不准确总是难免的。

当自己来到现在的医院,作为医院的资源平台,显然要弱很多。少了医院的资源优势,有时候更靠自己的“口碑”混饭吃。但是,我却多了一份感受、多了一份温情,甚至在思想上也受到了诸多“洗礼”。对于信任我的病人朋友,总有那么一份感动萦绕心头,因为有了病人的信任和托付,才赏了我一口饭吃。作为一个医者,只要不“贪婪”、为对方着想、好好说话,尽量倾听病人朋友的诉说、与病人做朋友(这在过去是很少很少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发现,任何人都是可以被感动的,即使医疗上有一点“失误”或“瑕疵”,只要老老实实告诉人家原因及补救的措施,并没有人来“骚扰”、也没有人来“无理取闹”。在有充分的沟通交流以后,加上一定的技术基础,发现自己的整体业务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疾病的分析把握也更为准确,并且心中更有数了。在仔细倾听病人的倾诉,结合必要的临床检查,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致病问题,真是医患两利。自己也从中也体会到医生治疗的必定是“人”,而不仅仅是“病”。作为医生,当然医疗技术是基础,但医疗水平往往体现在技术之外。

由于有了互联网,很多人通过网络进行咨询,陆续有病人来找我治病手术。首先在咨询的过程中,尽自己所能了解病情、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相当于延长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时空。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大体能够判断出来问题所在,病人还没有到医院,大体掌握了病人的病情和诉求,并且有了个初步的手术方案。在前期的交流中,我也会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后果告诉病方。如果病人朋友信任,来找我治病手术,自己也非常的珍惜和感动,实际上未建立医患关系之前已经是很好的朋友关系了,拿出自己的“本事”、注重每一个细节,治疗效果也比盲目的收治效果更好。

再牛掰的医院、再大牌的医生都有短板,再小的医院、再小的大夫都有长处。目前“看病难”的问题,恐怕有“双盲”所造成的原因,病无论大小都一窝蜂“盲目”的拥向大医院,而疲惫不堪的医生很多时候也在“盲目”的单纯“治病”,“双盲目”必定导致“双不满”。如果把每一个医院和医生的优势和特长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恐怕看病也没有现在这么难了吧。医患双方都利用好互联网,肯定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延伸医患相互了解沟通的渠道。真是个医患两利的大事。

当然有人会认为这是在“放屁”,太幼稚,网络骗子很多。我想这是成长中的烦恼,网络总有一天会成熟规范起来。骗子骗得过一时,也骗不了一世。实际上,就在当下,无论在现实中、或者在网络中沟通,多交流几次,也大抵能够判断出一个医生的“人品”如何。一个人品不错、充满正能量的医生,无论这个医生在哪里,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和任何行业都一样,多数的医生是不错的,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确实有一些人品不太好的医生,甚至个别“大牌”都是“耗子屎”。

如果能有更多大医院的医生勇敢走出来,不要都挤在大医院中,建立好自己的网络平台、和良好信誉,坚持自己做医生的基本职业“底线”,做出自己的“个人品牌”,不会没有饭吃,也一定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附录:感谢信内容

    医术精湛,医者仁心,感谢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普外科主任廖代祥:我母亲今年61岁,两年前做了胃癌根治手术,但是手术后却出现腹部疼痛,半个月的住院时间里ct、造影、抽积液都做了,想着可能是刚刚手术完,等慢慢恢复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后来开始化疗了,每天看到母亲总是用手揪着腹部,腰也不敢直来,一面是化疗的痛苦,一面是腹部的持续疼痛,母亲的心情特别不好,作为女儿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看到父亲焦虑的眼神,自己却束手无策,于是那段时间拿着母亲的片子,走遍了当地的各大医院,都没有答案,当时特别的无助。

        就在这时,我们遇到了廖主任,他说可能是肠粘连,半年后会好的,就是这句坚定话语让我们全家有了期盼,果不其然,就在半年后的一天,母亲突然不疼了,我们高兴极了,可是一个礼拜后,母亲突然疼痛难忍,急诊检查-肠梗阻,十天时间就瘦了十斤,这次出院后,腹部不是持续疼了,但隔一两天就会疼一次,所以吃东西总是小心翼翼,大便也不正常,开赛路不知用了多少,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又一次肠梗阻了,这次更是各种的检查,虽然出院了,但是反复梗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母亲的身体,于是把这次的片子发给了廖主任,廖主任说疼得厉害就来北京吧!

        四月份,终于带着母亲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廖主任详细了解了母亲的病情,并介绍了手术方案,我们心中是从未有过的踏实。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疼痛原因是化疗粒子堆在横结肠,造成术后横结肠和刀口死死粘在一起,瘢痕化挛缩、疼痛、排便障碍,常发生不全梗阻。问题找到了,廖主任微笑着说以后可以吃三碗米饭了,我如释负重。两年来的疼痛解决了,母亲最有体会,心情也特别好!感谢廖主任!感谢主管大夫郑大夫,感谢门头沟区医院普外科所有医护人员。

http://ww4/large/d5c00fdcjw1er35a58dagj21kw0w079t.jpg  ——互联网时代医生个人品牌的建设" TITLE="“一封感谢信引发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医生个人品牌的建设"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