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所做的序
(2024-05-25 12:14:46)
712319扶摇2022-11-14 05:44字数:2050阅读:21010今天开始学习中庸,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庸》是因为什么而被写出来的呢?下面是朱熹所做的序的翻原文和翻译。中庸章句序第一部分【原文】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
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
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皆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则思去圣远而异端其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译文】中庸是因为什么而被写出来的呢?中庸的作者子思担忧关于道的学问失传,所以才写了这些文字,以便使道的学问流传后世。远自上古,堪称圣神的上古人逐渐从观察天的活动中总结至极之理,这也就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并将它称为道,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道统。如今从经书中见到的“允执厥中”这样的句子,便是尧传位给舜时所说的话;再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样的句子,便是舜传位给禹时所说的话。尧所说的那句话已经清楚的讲明白,什么是道的至极之理了,也已经涵盖了至极之理的所有内容。到后来舜又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加上三句,是为了更好阐明尧所说的那句话的前因后果,因为只有明了前因后果,对道德理解才能达到近乎精微的程度。总体而言,由人心所能感知觉悟到的虚冥中的本质,用符号一就可以概括了。然而,人们对心有人心和道心两种不同看法。之所以会有这种分别,在与他们对于的形和气的产生或源起的探讨角度不同:有些人是从性命正与否的角度探讨的,对正的感知和觉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是从本质所表现出的微殆不安状态去探讨的,对于这种状态下微妙而难见的情形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然而,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备外形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称上智的人,也不能没有人心;既然是人就没有不具备本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称下愚的人,也不能没有道心。人心和道心杂处于人的外形和本性的每个地方。如果不懂得治理它们的方法,人心变会变得越来越危险,而道心也会变得越来越隐蔽,天理的公正最终无法战胜人欲望的偏私。如果人的思维达到精明的高度,便会觉察出人心和道心,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够遵守一的宇宙逻辑律,便必然能够将其自身的心维持在正的范围内,使得其自身的心不与人心和道心相分离。所以如果对一切事物都唯精唯一的持之以恒的进行处理,则必然是道心成为人的主要方面,使人心成为人的次要方便并处处听从道心的指引与安排。倘若如此,那么危险的人心便会变得安宁,隐蔽的道心便会变得显著,而人在动静间的言行,也就没有太过或不及的偏差了。尧、舜、禹都是天下的大圣人,普天之下能把道代代相传,这就是天下最大的事。伟大的圣人来做传道的大事,并且在传授的时候反复叮咛,告诫其所交代的话,也不过如此而已。那么天下的道理还会有比这些更高明的吗?从人类得到道以来,圣人代代传承其中有诸如成汤、文王、武王那样的君王,有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那样的大臣,他们都得到了道的真传,所以说可以将这样的传统称为道统,就是关于道的传统。所以像我们所尊敬的孔老夫子,虽然他本人没有得到朝廷的官爵禄位,但因为他继承整理了以往圣人关于道的学问,为后人学习道的学问开辟了道路,所以他在道的学问传承方面,功德反而远远超过了尧舜那样的君王。然而,在当时,对于道能够达到有见到知的境界,也只有颜渊和曾参罢了,这两个人真正体会到了道的本质,得到了孔老夫子的真传,是孔老夫子正宗门人。此后曾参再往下,又回到孔老夫子的孙子子思那里。到子思时,当时做学问的人思想已经距离圣人思想很远了,并且兴起了很多异端邪说。子思担心时间久远后,道统的真正学问会流失的越来越多,所以便探究尧舜禹以来圣人思想的本质,加上平日里从父辈和老师那里得到的见闻,相互参照演绎,写成了《中庸》这书部,将道统的精髓昭告给后世的学者。
前一篇:张仲景留下的下瘀血汤方治狂犬病
后一篇:中药治疗飞蚊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