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两小儿辩日》实录刘晓伟
(2016-07-14 18:36:43)
标签:
转载 |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第一名)
用经典学习理论指导文言文教学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执教者:深圳市深圳小学 刘晓伟
●编辑导引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大修订后,收编在第十一册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文言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本课的设计者、执教者力图做出新的尝试:用我国经典的学习理论如“温故而知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无止境”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论(如建构主义)有机结合,来指导小学文言文的教与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除了较好地达成了教者的预设外,还生成很多精彩的情节,如了解学情而生成学习目标与方法,真切感受“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话深研理解词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等。
在现场观摩者们看来,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而教者却认为有极大的遗憾,差点在沉沉的反思中振作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教学场景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应该说,这几个字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就以“日”为例吧,它已经在学过的诗词中多次“露面”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还记得含有“日”的诗句吗?
生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两首诗中“日”的意思是?
生:太阳。
师:“两小儿辩日”什么意思?
生:两个小孩儿辩论太阳……
师:那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
生:大小、冷热、远近……
师:先不忙。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生:不好读;挺别扭的;不好懂。
师:尽管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感觉”是很珍贵的。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生沉默、思考。)
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
生:多读几遍!
师:好主意!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嘛!
师:不好懂,有办法吗?
生:查字典、看注释……
师:就这么办!下面,建议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结合注释,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
(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效率挺高,时间没用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先看第一段。
生:孔子东游,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问他们原因。
师:不错!那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吗?
生:游玩。
(其他学生笑。)
师:我第一次读,也几乎把它当成游玩。你(指另一学生)笑了,是不是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应该是“游学”的意思,就是去交流和学习!
师:呵,这么自信!其他人同意吗?
(生多数表示同意。)
师:来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生:我看过孔子的介绍并联系了上下文。
师:呵,学古文也知道去联系上下文?水平!谁能把二、三、四三段连起来说说?
(生口述课文大意。因叙述较流利赢得了同学的掌声。但教师还是提供机会让他聆听了其他同学的建议。)
师:理解得不错,同学们的建议也不错。不过我还注意到,你在说到“如探汤”时,特别简洁,现在能结合注释,具体说这“探汤”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是说天气很热”。
师:好!其实热水这个意思的“汤”在很多成语中,也有出现。能说一两个吗?
生1:固若金汤。
生2:赴汤蹈火。
师:这“赴汤蹈火”的意思是说,不管是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将勇往直前!其实不仅是成语,在很多口语中也有使用。在上海,人们把装了热水可以暖手的东西,叫做“汤钵钵”。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上完这节课再有人问你,听说过吗?
生:(笑答)听说过!
师:好的!这就叫做“日积月累”啊!故事说到这里,该知道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了吧?
生:知道!
师:(出示选择题)那为了不互相干扰,请快速阅读这几种说法,把你认为正确的那个写下来。
(生完成选择题。答案应为C项。九成左右的学生正确,个别选择错误。)
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一问题,解开迷惑)那究竟是远还是近,孔子帮他们弄明白了吗?用课文的话说就是?
生: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这两小儿的“笑”,你们怎么理解呢?
生1:嘲笑!
生2:讥笑!
师:这是你们此时的理解,老师暂时不予评论,不过建议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能进一步用心去感受!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
(生较生疏地读了一遍课文。)
师:能点评一下吗?
(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师:这古文就是需要反复地品味,慢慢你会发现它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媒体出示“竹简”)怎么样,这古文看上去美吗?
生:美!
师:读起来更美!来,看课本,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不过,这一次我出声读,请你们在心里读。(老师范读)
(生全体鼓掌,称赞老师的朗读。)
师:谢谢大家。下面再感受一次这音乐般的美感,好吗?这次你们出声读。
(生齐读课文。)
师:到底是人多啊,读得真美!现在,谁愿意一个人再来展示一下这古文的美?
(生刚一开口读,其优美的噪音就赢得了全场的赞叹。慢慢大家发现,该生的朗读水平,早已超过老师刚才的范读,于是朗读几次被掌声打断。)
师:(短暂沉思,略带羞涩)常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今天我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你读得真得比老师好!(全场热烈鼓掌)课下,我得向你请教一下朗读的经验。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本文一开始就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可看来看去,只见都是“一儿曰、一儿曰”,哪有“两小儿”呀!怎么回事呢?
生:“一儿”是一个小孩;下面的“一儿”是另一个。这儿省略了“另”字。
师:看来这古文真是太简洁了,能省则省啊!那为了便于理解,咱给两小儿取个名字吧!如果一个叫“小儿一”的话,另一个就是(“小儿二”)。下面请各小组,再来合作完成两项任务: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儿一和小儿二“辩斗”的内容;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生合作理清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
生:他认为太阳早晨近,中午远。小儿二认为,太阳早晨远,中午近。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自己再来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
(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
生:小儿一认为,早晨太阳大所以近,中午小所以远。
师:平常在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生赞同)小儿一有道理!
生:小儿二认为,早晨凉快所以太阳远,中午热所以太阳近。
师:平时在遇到发热物体时,是“近热远凉”吗?小儿二也有道理!看来两小儿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啊!现在,请你再来读读三四两段,感受一下他们的自信!
(生自由读三、四两段。)
(师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面对两小儿的激烈争论,就连过问其故的孔子都“不能决也”。这时,两小儿犯难了:那我们找谁评理去呀?于是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齐读本段好吗?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同学们,现在对两小儿的“笑”有新的认识吗?
生1:我认为是苦笑,因为最后也没弄明白!
生2:我认为是无奈地笑!因为孔子也没办法。
师:那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吗?
生:(充满个性地)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看来,大家基本都认为这是两个小孩善意的笑,挺可爱的!不过说实话,要深入理解这个“笑”挺不容易的!但大家却在不经意的读书与谈论之间就解决了。果然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啊!来,认识一下这句话吧!
生:(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既然读书有这么大作用,让我们再来陪两小儿“笑”一次?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师:面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不能决也”。而今天,你们能道出其中的奥妙吗?
(生简述原理。)
师:下面不妨来印证一下大家的说法。(辅以媒体演示)看来在同一天当中,无论是早晨也好、还是中午也罢,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几乎”都是一样的,要说真有不同的话,像这样绕一圈要多久?
生:一年,365天……
师: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常识。而两千多年前,却让孔子这个大学问家当着两小儿的面说“我也不知道”!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1:孔子是个诚实的人!
生2:孔子实事求是,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全场掌声。)
师:厉害!你能以孔子的话来为孔子作评,有水平!由于时代和科技的限制,导致了“孔子不能决”的遗憾呢。然而今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现代人,对一切都“尽在掌握”了吗?
生:没有!
生1:还有金字塔之谜!
生2:UFO之谜!
生3:外星人之谜!
师:看来,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还真是“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不过,若同学们能从小立志并打好基础,完全有可能解开某些謎团!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师:今天,我们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谈起,谈到了“温故而知新”,谈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还明白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最后,我们带着“孔子不能决”的遗憾,认识到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么多知识,大家都能有所感悟,了不起!接下来我想这样,同学们此时有什么体会或疑惑,整理一下,写在题板上。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字甚至一个符号。
(生书写体会或疑惑。)
师:来,请写完的同学亮出你的想法。没写完的也停一停吧,因为这聆听也是一种学习嘛!(指一学生写的“圣人?”)老远儿就看到你这个大问号了,说说你的疑惑?
生:我的问题是,既然人们都知道孔子并不是什么都了解的,那为什么直到今天人们还把他称作“圣人”?
师:厉害!从小处说,这个问题展现了你良好的学习兴趣;往大处讲,你提出的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今天刘老师可能给不了你答案了。不过,我可以建议你通过合适的途径,比如上网、进图书馆什么的,多了解一下孔子的学识、思想甚至人品等,也许到时你的收获会比老师的答案更美!(指另一学生,写的是像“9”一样的逗号。)你写的是什么呀?“9”?
生:这可不是“9”!而是一个表示“学无止境”的逗号!
师:妙极了!有创意!不过下课的铃声响了,也许大家还有许多精妙的体会或疑惑,可是四十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建议大家带着你的收获、体会或不解走进生活吧,生活当中有更美事物呢!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 (晨) (午) 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背后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教者首次在教学中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被专家称赞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范例”。在广东省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囊括“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三项一等奖。2004年10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
以下是刘晓伟老师讲述的背后的故事:瞬间的辉煌,不及永恒的感动——写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之后。
■有突破,才有价值
为了备战此次大赛,我和我的三位指导教师——杨焕亮,深圳市深圳小学校长,“生态教育”理念的全力倡导者;熊开明,深圳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年轻有为的小语教学专家;石景章,深圳市深圳小学语文教研员,曾辅导三位青年教师杀入全国大赛的幕后英雄——共同确立了一条准则:我们推出的课例,一定要有所突破,要具备一定的研讨价值。围绕这一准则,我先是选定了“棘手”的文言课文,以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尔后,又根据课型特色将一些有研讨价值的问题融入教学设计并竭力体现,比如“更好地尊重‘学情’的问题”“更好地落实‘以学定教,顺势而导’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及“切实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问题”等等。实践证明,正是在这种准则的指导下,6个月下来不但使我受益良多,而且《两小儿辩日》这一课例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形势所迫,只能作“分子”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几年来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可以登上全国的最高讲坛,并一直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孜孜努力着。2004年4月全国小语会向各地发出了《关于举办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通知》,机会来临!但是在参加深圳市的选拔赛之前,忽然意识到我校已经是首届大赛的参赛单位,时隔多年会再次给我们机会吗?要知道,深圳市此时已拥有数百所小学!这个时候,我的指导教师石景章,斩钉截铁地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能大比分领先于第二名,那八分之一的希望一定属于我们!”果不其然,我们出线了!但此时我们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因为上届代表广东省的选手正出自深圳市!偌大一个广东省,可能连续两届让同一个城市“代表”吗?“事在人为,”我的几位指导教师再一次用他们的满腔豪情激励着我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东省的选拔赛上,我们再一次以卓越的表现征服了评委,囊括“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全部项目的第一名,赢得了这二十一分之一的机会!
■“这一刻,我仰视着你”
此次全国阅读教学大赛在重庆举行,我有幸在角逐中,抽到了一篇文言文讲读课——《两小儿辩日》(另外两篇备选课文是《长征》和《学弈》)。课至半酣,我指导孩子们把课文已经读得朗朗上口了,为了提升孩子的朗读水平,我以自己认为不错的水平范读了一遍。接下来,让孩子们进入个性化朗读。没想到,有一女孩(经后来打听,该生名叫唐诗瑶)坐在后排高高举起小手,要求展示自己的朗读效果。我给了她机会,没想到这孩子出“声”不凡,没读到三两句已经震惊全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她那准确的发音,那入情入境的神态,叫我叹服不已!当她的朗读刚刚停下,雷鸣般的掌声就从三千多人的会场中雷动起来。我无限感慨地对她说道:“难怪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你就是我的老师啊!”因为,在我心里非常明白的是:我的范读的确不如她!此时,我正在仰视着这个孩子!
■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搞教育的人常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的确,虽然我只有短短五年的教学经历,却已经留下过许多程度不一的“遗憾”,尤其在本次全国教学大赛上,留下的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了!
老实讲,在本次全国赛中的发挥应该算是最不理想的一次,有近40%的授课内容与原设计不相符,并且产生了近7分钟的时间上的偏差(原因主客观的都有,备另文刊发)。因此,我的指导教师,在我走下讲台的那一刻始终愁眉不展,并给出了70分的最差表现值。原定于当日中午的答谢宴会,也因为我们的“闭门反思”而一延再延。最后,在领导的“命令”下,我们才暂停反思,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下午的总结、颁奖大会。最终,虽然我执教的《两小儿辩日》仍然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但未能展现出最佳效果的“遗憾”却永远留在了重庆,留在了我梦想多年的那个讲台!
以上叙述的几个瞬间,有辉煌也有失意,但正是它们织就了我永恒的感动。这也许就是我们所从事的这份事业的魅力之所在吧!
地址:深圳市人民北路2171号深圳小学(518001)
电话:13602510098 (755)82182123
E-mail:Liuxw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