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愤》教学设计  温彦哲

(2013-12-02 10:25:07)
标签:

彭亚昌名师工作室

教育

分类: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格式

设计人

温彦哲

 

语文

任课班级

高二(15)(16

课题

书愤

总课时  1      1   课时

教材

分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8课,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古典诗词,本单元目标是了解诗词的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水平。第18课是《诗词三首》,属于本单元的拓展课文,其中《书愤》是第二首。这首诗歌非常典型,对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有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

 

学情

分析

1)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陆游有了初步的了解,本首诗前的课文中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生对律诗以及南宋的爱国词人的写作特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前面的课文中,我已经教予学生利用诗词的切入点鉴赏诗词的方法,学生对此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2)另外所教班级尖子班和重点班,学生自学能力较高。

三维

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掌握陆游后期诗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2)巩固提升利用诗词切入点鉴赏诗词的能力。 

2、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3、过程与方法: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结合诗词切入点鉴赏诗歌,把握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情感。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却壮志不息的双重情感。

2、难点:利用诗歌切入点深入把握陆游后期诗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重难点分析:

(1)    鉴赏诗歌关键在于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得思想情感,而且诗歌是一种音乐性较强的文体,诵读是体会诗歌的最佳方法。因此把这两者作为教学的重点。

(2)    把握好诗歌的切入点对学生把握诗歌将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但学生却不容易熟练把握,因此设为教学难点

 

教法及意图

1、诵读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读诗百遍,其意也现。”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作为高一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所以我主要采取了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听读”、“仿读”、“赏读”、“品读”这一系列环节,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本人这一学年也在课堂上力行学校所提倡的“团结合作,成功教育”的教学理念,再有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按照课堂上一贯的做法,还会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集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主要流程:(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问题进行点拨,提示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展示目标,回顾诗词的八个切入点。

三、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介绍: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四、诵读诗歌

1、吟读 :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录音范读,学生仿读,学生试读,教师指点并范读,学生自由吟读,齐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附: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  昂扬的情绪      后四句   深沉的忧愤

2、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自由背读,齐背。

五、赏析诗歌:

(一)学生结合具体诗歌讨论问题:

1、请说说前两联表达了作者心中对什么的愤恨之情?是怎样表达的?(可结合诗歌的注释、关键词、意象分析)

(建议学生结合在《登高》所学的知识来寻找答案)

2、请分析一下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愤恨之情?又是怎样表达的?(可结合诗歌的手法、典故分析)

(建议学生结合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寻找答案)

(二)学生互助回答

(三)教师明确

1、首联中的关键词:“艰”、“气如山”表现了作者对国土被侵,收复遇阻的激愤之情。

颔联:这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六个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意象组合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既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通过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国土被侵,收复遇阻的激愤之情。

2、后两联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的悲愤之情。

颈联: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以看出他希望如檀道济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尾联 作者也是用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另外诗人用此典还暗讽朝中无人象诸葛亮那样领军成收复大业。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悲愤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课文小结:

1、这首诗题目为“书愤”,请概括出“愤”的内容

明确:国土被侵、收复遇阻、报国无门、无人领军

2、请小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手法: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3、由点及面,由典型例子到普遍规律引出对陆游后期诗词特点成因分析:陆游晚年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长期赋闲在家。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想起过往的英雄(用典) 或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壮景、虚写)。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现实(实写)形成鲜明对比,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喷薄而出。

七、拓展延伸: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请分析这首词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释:① “觅封侯”:汉朝班超投笔从戎,最后实现封侯万里的预言。②“旧貂裘”苏秦向秦王献策,可是貂裘已旧,却仍未被采纳。

明确: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用梦中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与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的现实对比,反映了作者晚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这首词还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万里觅封侯”、“旧貂裘”分别暗用了班超和苏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杀敌报国却长期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的悲愤之情)

八、课后作业:

1、必做题: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陆游的一首爱国诗词(课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2、选做题:请上网查阅并记录南宋其它爱国诗人的创作情况。(选一人即可)

参考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831884.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8d2c9ac30c22590102029d29.html

http://news.0579.cn/News/news_qs_2/2007-1/200713116465438962.shtml

1)温故而知新”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复习之前所学的陆游的诗歌来初步了解陆游诗歌的思想感情

 

2)知人论世,深入了解诗歌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

 

 

3)采用最经典,最有效的诗歌鉴赏法—诵读法,以诵读来带鉴赏,于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及诗歌中的情感。

 

 

4)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课文,思考如何利用诗歌的切入点来鉴赏这一首诗歌。从而进一步把握用诗歌切入点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5)学生探究互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6)教师结合诗歌切入点进行分析及明确答案。让学生明白每个答案是如何有依有据地分析出来的。

 

7)由点及面,由典型例子到普遍规律引出对陆游后期诗词特点成因分析。

 

8)拓展巩固

 

9)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围绕这课的两个重点:1、诗歌中体现作者怎样的愤恨之情?2、诗歌如何展现这种愤恨之情?两个重要问题来设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