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紫砂历代名人传及款识图章二
(2013-08-24 10:38:12)
标签:
文化 |
民初
張春芬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精於製作花色壺。鎮江文物商店藏有
“張春芬藕形壺”一具,以一大藕作壺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葉作蓋,荷花作飾,構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鈐“張春芬製”篆書印。通高10.5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工治砂壺。鎮江文物商店藏有
“范勤芬折腰壺”一具,紫赭泥。壺身上部,呈內弧線,形成高頸、小口;下部呈外弧線,形成碗狀圜底。半球形小蓋,菌鈕,一彎流,耳形把。底鐫“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徑3.5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邵陸大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藝人。工治砂壺。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有
“漢君壺”一具,邵陸大製壺,于右任書。淡紫泥,製作周正,工整質樸,壺身鐫︰「漢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徑6.6公分。《宜興紫砂》一書有著錄。
范錦甫
民國時期宜興紫砂藝人。精於製壺,善作花貨。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
“范錦甫巧色佛手壺”一具,製作精美,形象逼真,生動傳神。高9.2、寬18公分。《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有著錄。
馮桂林
民國時宜興紫砂名工。技術全面,善製各款砂壺,花貨、光貨皆能。造型準確,作工細緻,運線勻挺,整體自然。桂林是位多產藝人,異常勤奮,年無一日息,日無一刻閑。常與跂陶合作製器,由桂林造壺,跂陶鐫銘。署款通常用
“桂林”篆文方印,多鈐於壺蓋。《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馮桂林,擅長紫砂茗壺,為抗日戰爭前後之名手。
卲金章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高手。宜興上袁村人,出身陶器世家,祖父、父兄均為製作紫砂能手。為當代紫砂名師徐漢棠四舅。早年曾與當代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合製高檔茶具,技藝精到。後改行製作工藝陶和研究工作。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蘇鎮江,父輩定居宜興,13歲拜川埠上袁村趙松亭為先生,投師金阿壽門下學藝。藝成後,以製作各式水平壺為特點,被趙松亭長年聘用。三○年代後為「吳德盛」訂製日本花盆而嶄露頭角。三○年代中期至四○年代初,先後為上海古董商龔懷希、張甫林、唐明春等仿製紫砂古壺,反覆揣摩造型特點,研究製作手法,把握前輩藝人造型的形神韻,並成功複製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等名家作品,被業界公認為紫砂光貨方器的好手之一。五○年代後,逐步以製作紫砂筋紋器為主要特點,所創《半菊壺》、《梅花周盤壺》、《六方菱花壺》、《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壺》、《裙花提樑壺》等作品嚴謹工整,規矩挺括,一絲不茍,技藝風格獨樹一幟,是紫砂業界近代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人物,工藝巨匠和一代宗師,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種種原因所致,王寅春紫砂筋紋器技藝風格一直沒為紫砂界研究人士所重視。現筆者就所採、所訪、所知、所錄,介紹其成藝歷程與技藝風格特點,如有疏漏,懇請同好指教一二。
刻苦磨練勤學藝
王寅春,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民家庭。父王金寶(又名金大),原為鎮江做小燒賣出身。由於生活貧苦,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寶率妻王陳氏和4歲的兒子王寅春及剛出生的兒子王伯生來宜興,開一小舖,以做小燒賣(開麻糕店)為生。
至王寅春13歲(1910年),王金寶為兒子前途著想,遂拜川埠上袁村著名藝人趙松亭為先生,再由趙松亭分配至陶坊所聘製壺藝人金阿壽為師。金阿壽,大王寅春18歲,其時被聘趙松亭陶坊,以製作一般行貨為主(日用品),技藝較為一般。金阿壽生性暴躁,亦無家室,對王寅春兇得很。王寅春為學到製壺本領,默默忍受,起早摸黑,十分刻苦。三年徒工過去,王寅春僅從金阿壽手中學到很一般的製壺本領,亦只能製作很一般的《壽星壺》、《海蛋壺》,連像樣的《洋桶》、《蛋包》都製不出來。
王寅春滿師後,趙松亭認為王寅春手藝太差,不是做茶壺的料,於是要王寅春離開陶坊。王金寶聞訊,乃懇求於趙松亭。趙松亭遂答應試用一個月,如一個月時間內能製作出合乎要求的紫砂茶壺,則留用,如不行,便離開。趙松亭拿來趙乾泰所製的水平壺做樣品,叫王寅春仿製。
王寅春拿到趙乾泰的水平壺,又薄又靈巧,深知先生趙松亭給自己出了難題。但王寅春自尊心極強,咬著牙接受了,王寅春生相粗笨,手腳亦粗,水平壺又小,手指很難放進去。拍壺身筒時,王寅春試了很多次,才逐步適應用小指檔坯,並適應用食指捺底。為了做起水平壺,王寅春光是學搓一只水平嘴,就用了整整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終於學會搓嘴,掌握了搓嘴的訣竅。不到一個月,王寅春所仿製的水平壺得到成功,並在此基礎上加緊技藝的純熟和製壺速度的訓練。連趙松亭亦連連誇獎︰「好小子,人粗手巧,留!」王寅春不但被留在趙松亭陶坊繼續製壺,趙松亭還親自給王寅春鐫刻一枚製壺用印「陽羨惜陰室王」贈與王寅春,被王寅春當成至寶,凡做水平壺均用此章。王寅春學藝亦成佳話,上袁村八十歲以上老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勤問博學 功力大增
王寅春在趙松亭陶坊裡虛心好學,當時趙松亭陶坊雲集了紫砂業界很多高手,其中有儲銘、程壽珍、邵步雲、潘德根、郭其林等。王寅春在趙松亭處勤向前輩名藝人求教,不懂就問,不懂就學,技藝很快超過自己的師父金阿壽。在趙松亭、趙乾泰督造下,王寅春製作水平壺的技藝迅速得到了提高,為後來的製壺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業內資深人士評說︰「王寅春如果沒有在趙松亭陶坊好手間勤問博學,是很難有後來的成就的。」
1918年,王寅春租用顧景舟叔公顧聽生的房子,成家立業,開始獨立生活,仍幫趙松亭製茶壺。1921年,王寅春生養大兒子王長根(石耕)後,為接濟生活,開始接受其他客戶的訂貨。其時,王寅春技藝已逐漸純熟,所製水平茶壺,除用自己的印款「陽羨惜陰室王」「寅春」外,亦使用訂戶印款如「福記」、「鐵畫軒」、「陶業工廠」等。但一般在蓋款上用「寅春」章,以利區別。趙松亭於二○年代後期燒製「貢局」、「貢壺」期間,王寅春又被聘至先生家中,專製「貢局」系列壺。
仿古生涯 藝途坎坷
隨著王長根(石耕),王根大、王三大等兒子的出世,王寅春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至三○年代,東洋生意興起。1934年,日本客商向「吳德盛陶器公司」訂製300只小花盆,「吳德盛」向窯場業界訂貨,因時間限定二個月,無人敢接。其時,王寅春家境十分困難,有上頓沒下頓,一咬牙,便接下了「吳德盛」訂製的300只小花盆的東洋生意。王寅春日夜趕製,並利用熟練的成型技法,想出了用木模擋模的辦法,致使花盆不會變形,如期完成交貨任務,王寅春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
由於「吳德盛」訂製的300只小花盆製得相當講究,王寅春得到一筆豐厚的酬金。王寅春不但買下了三進三出顧聽生的房子,而且為「吳德盛」老闆所器重,自此開始,王寅春接受「吳德盛」老闆的建議,專製紫砂方器茶具。1934年年底,「吳德盛」老闆訂製二件高檔紫砂方器,一件為《四方鼓腹壺》,一件為《六方壺》。王寅春用心製作,所製壺器端莊周正,輪廓分明,得到「吳德盛」的高度評價。事後才知,這是「吳德盛」為上海大古董商龔懷希所訂製的作品。
1935年春,經「吳德盛」介紹,王寅春被聘至上海,為上海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王寅春初仿製之作,仍是為「吳德盛」訂製的《四方鼓腹壺》、《六方壺》,均是陳鳴遠的作品。王寅春反復揣摩這些作品的造型,把握形神關係,所製方器比原先更好。1936年,龔懷希請德國高級技工,專門為王寅春製作了紫砂筋紋器的口蓋樣版等製壺工具。這幾副樣版大小不一,精密度高,用超薄型鉛片(或稱不鏽鋼)做成,一般技工是絕對不能製作出來的。王寅春有了配套的樣版工具,仿製出古代名藝人的紫砂筋紋器作品,如《菱花》、《玉蘭花》、《菊球》、《菊瓣》等壺,署款分別為時大彬、徐友泉、陳子畦等,亦有無款製品。
貴人提攜 樹立自我風格
在1936年年底,王寅春回宜興燒茶壺時,在蜀山西街茶館裡結識了著名金石書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王寅春所製的茶壺,認為是大家手筆,前程不可估量,遂介紹王寅春認識著名壺界收藏人士儲南強。儲南強亦認為王寅春的技藝不可多得。但儲、潘二人均希望王寅春製壺不要署古代其他名藝人的印款,要正直做人,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潘稚亮除了反覆開導,還親自為王寅春鐫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得到「切玉聖手」潘稚亮的教誨,領受印款,愛如至寶,一直沿用至逝世為止,一直未換第二個章款。此後,王寅春仿製古董,均在蓋內鈐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標記,或在壺內口沿處蓋「寅春」款。
1937年年底,由於抗戰爆發之故,上海淪陷,王寅春被迫離開龔懷希家,同時帶回了龔懷希請德國技工特製的製壺樣版工具,為他以後在製壺上的發揚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現這套製壺樣版由王寅春移交給小兒子王小龍使用、收藏,至今仍完好無損。
四○年代初,王寅春應上海客商張甫林和唐明香之請,製作了銷往歐洲的十五頭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抽角等。接著王寅春又為蜀山蔣洪汝製作出一批銷往泰國的茶壺,有洋桶、線圓等品種。四○年代中葉以後,窯業蕭條,王寅春生活困難,為解決生計,王寅春曾為蜀山「毛順興」、「徐福康」、「曹秀奇」、「顧三大」、「張小槐」等紫砂陶器店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價廉而質高。也為「吉德昌」、「立新」、「陳順發」、「程敖生」、「許立信」、「邵巨保」等紫砂陶器店製作過仿古高檔茶壺。坎坷的藝途,磨練了王寅春的技藝,為他五○、六○年代創作高峰期打下堅實基礎。
獨到風格 永垂壺史
五○年代中葉,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為56屆技術輔導員,並成為政府聘請的「七大藝人」之一。在輔導徒工的同時,王寅春的技藝亦進入高峰期,創作進入旺盛期。
1956年,王寅春首創《五頭梅花周盤茶具》。《梅花周盤》以壺身、壺蓋、壺鈕為筋紋菱花造型,陰陽交合,佈局嚴謹,工夫老到,創製成功後引起轟動,接著,王寅春成功創製紫砂筋紋器代表作《菊球》和《半菊》。《菊球》繼承紫砂傳統,以十六瓣菊花形均勻分佈,巧妙安排,陽線垂直,陰線隨壺身拋物線而起伏,線條流暢胥出,特別是口蓋沿的菱花邊,圓潤而致密,每一處凹凸面均可自由復合,無一處細部處理均嚴格操作,整體端莊渾厚,恰似一朵綻開的菊花呈現在世人面前。《半菊》以《菊球》上半部變化而成,下部擴張,增加形態的氣度和穩重感,線面更簡練流暢,製工亦極為精巧。《菊球》和《半菊》的創製成功,開創了現代紫砂筋紋器的新局面。
1957年,王寅春乘興創作出紫砂筋紋器系列《六方菱花》、《合菱》、《菊銚》、《紋井》、《八方盤鐘》、《玉笠》、《高瓜形壺》、《六方抽角》、《勁竹》等作品。在這些紫砂筋紋器的製作上,王寅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藝特點,既有蒼勁剛遒,揮灑自如的風韻,亦有莊重古樸、飄逸共美的風格。1963年,王寅春成功創製《亞明方壺》、《高菊》等作品,其中《亞明方壺》由亞明、王寅春共同設計。王寅春充分發揮製作紫砂方器的技藝水平,潤肌玉骨,穩重端莊,成為紫砂方器優秀經典之作。《高菊》亦稱《高瓜菱壺》,具有王寅春強烈的個性和特點,為紫砂筋紋器增添了新的品種。
活到老 學到老 做到老
進入七○年代,經歷浩劫和動亂,年過七十,年事已高的王寅春辛勞過度而住院治療。剛病癒出院,壯心不已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1972年,身體稍有好轉的王寅春精心構思,幾度創作,於1972年5月創製成功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作品《裙花提樑》。《裙花提樑》雍容大貴,規矩挺秀,光潤和洽,口蓋準縫嚴密,以端莊古樸的造型,清秀灑脫的風格,別致獨到的處理,精工製作的技藝,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為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之作之一,也是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後一把創製的成功之作。此後,王寅春由於身體原因,幾度住院,幾度療養,幾度恢復,於1977年4月11日逝世於宜興蜀山,享年八十歲。
王寅春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以不屈不撓的性格,刻苦踏實的敬業精神,歷盡坎坷,在紫砂方器和筋紋器領域勤奮創作,多產高質,特別是在紫砂筋紋器領域,獨創自己鮮明的個性風格特點,成為紫砂筋紋器流派中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王寅春的許多筋紋器傳世之作,如《梅花周盤》、《菱花》、《菊球》、《半菊》、《裙花提樑》等已經成為紫砂傳統經典之作,王寅春的一生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紫砂歷史的長河中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吳純耿
順根吳澹亨衡 皆是吳純耿
吳純耿(1916~
),原名順根,宜興蜀山人,曾用藝名吳澹、亨衡,為民國期間較有名的藝人之一。吳純耿生於製壺家庭,由於家貧,10歲起即隨父吳桂生學藝,並一直隨父做下手。三○年代中期起,吳純耿技藝逐漸趨於成熟,並以《覆葵(合菱)壺》的創製成功而成為利用公司的訂坯戶,並一度進入「省宜陶職校」受聘為技工工作,為工場學員作成型示範,為「宜陶職校」訂貨製壺。這時候所用印款均為「順根」。
抗戰爆發之後,窯場開始衰落,吳純耿的技藝卻漸入佳境。進入四○年代中葉,吳純耿為潛洛窯戶老闆朱培鑫所聘用,並接受朱培鑫的建議,開始使用「吳澹」藝名,有時單用,有時與「順根」合用。所製《合菱》、《葵掇》以線條順暢,工整嚴謹,均勻協調而為時人所喜歡。
受聘立信 步上高峰
不久,吳純耿受聘於「宜興立信陶器行」,並成為「宜興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師。吳純耿的技藝發揮更為出色,是他製壺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闆許立生,字開元,宜興川埠潛洛人,細貨老闆,專門經營高檔茶具,陶器店設在宜興城中,規模較大,喜愛茶壺,且喜收藏茶壺。「立信」所訂製著名藝人馮桂林的壺用「卷翁」印款,所訂製吳純耿的壺用「亨衡」印款。許立生並提議吳純耿的「順根」二字改為「純耿」。其後所製茶壺上逐以「吳純耿」替代「吳順根」,「亨衡」替代「吳澹」。此段時間,吳純耿所製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盤壺》、《大掇壺》、《六方菱壺》等比較講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細作,氣度飽滿,是吳純耿一生中製壺的最佳時期。
五○年代之後,吳純耿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繼續以製壺為業,但製技卻較為一般,從高峰期開始衰退。至七○年代,吳純耿從宜興紫砂工藝廠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現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內。
范林源
在民國期間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這類品種上,總可以尋到各種形態、材質不一,做工較為講究的紫砂杯,杯底鐫銘「林源」印款。這個林源何許人也?據筆者考證,「林源」原來是以製作紫砂杯為重點,並一生擅製紫砂杯的紫砂藝人范林源。
觀摩學藝終自通
范林源(1887~1947年),宜興蜀山東鄰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藝人范承甫(大生)家緊鄰,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懷抱中長大,從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頭玩。范林源的父親世代務農為生,也較看不起做手藝的人。范林源15歲時曾向父親提出要跟范承甫學紫砂,范父始終不答應,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沒有機會正式拜師學藝。
范林源成家立業後,看到范承甫茶壺越做越好,心底躍躍欲試。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陽羨紫砂陶業公司」作技師,漸漸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師學藝。范承甫見他已成家立業,做徒弟要養家活口很難,就勸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術要領。范林源記住技術要領,回家學學做做,做做再問問,問問再做做,憑自小就看熟了的製壺工序,終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專做紫砂杯揚名立萬
范承甫及其弟范錦甫對范林源十分關心,經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盞生意給范林源做。民國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開始自成一格,即專製紫砂杯子。先幫「宜興利用公司」做,然後幫「鐵畫軒」做。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做為技工,替「吳德盛」專製紫砂杯。此間,范林源所製紫砂杯嚴謹精緻,或圓或菱,或塑或飾,型態各異。「吳德盛」要配任何一種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來,而且做到與配套的壺具十分協調統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壺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們還以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吳德盛」做的。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蓋杯、套杯、盤杯、圓貨、筋瓢貨都做的端莊周正,產品長銷不衰。
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製杯為生,在抗戰艱難的歲月,他日夜趕製,還過著挨飢受餓的日子。由於長期勞累,加上營養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掙扎著製作紫砂杯。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歲。
顧德根
在一些民國期間製作出品的紫砂茗壺印款中,經常會看到「藝古齋.德根」或「德根自造陶器」等印章款式。這些壺有方有圓,有大有小,有好有壞,亦有光貨或花貨之分。那麼「藝古齋.德根」、「德根自造陶器」的德根究竟何許人也?據筆者考證,這位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是宜興潛洛人氏顧德根。
顧德根(1895-1960),男,世居宜興川埠潛洛,自幼習藝,藝成後以製壺為業。民國初期,顧德根以製紫砂花貨為主,《竹節》、《竹鼓》、《竹段》為常製作品。其所製《樹癭》套壺以樹癭為壺身,斑斑駁駁,流鈕把及口沿處以竹節裝飾,頗具特點。其壺壺底用款為窯戶老闆「藝古齋」印,其蓋印用款為小章陽文篆書「德根」。這段時期,仿古類作品較多,口沿裝飾以竹為飾,以竹為型,是顧德根的製壺特點之一。
進入二十年代,成年的顧德根以製《牛蓋洋桶》《六方》等造型為主。《洋桶》以傳統造型,《六方》上大下小,邊角為鈍角,稍深,帶圓。二十年代後期以仿「貢壺」**小品造型為主,結合自己紫砂花貨塑器的特點,有時在**壺上用蛙、蟲為壺鈕,較有特點。這一時期的作品,以「貢局」、「貢壺系列」、「乾隆朝」、「雍正年」或以自己的印款「德根自造陶器」鐫鈐。
三十年代之後,顧德根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材質的配置上,並成為「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店」的主要供貨人。一般是自己和家人一起選配紫砂泥,忙時亦僱用臨時工人,用三尺方圓的石磨,把大黃牛蒙上眼睛,圍著石磨轉。配置出來的泥料專門用運泥的黃泥船,經張澤、東氿送「宜興吳德盛」或送「上海鐵畫軒」。泥量小的時候,就託人用輪船捎帶去上海。
1937年抗戰爆發後,至四十年代初,窯場一度敗落。紫砂泥人紛紛另擇生計。顧德根於1942年年底起轉行,作屠宰豬肉行當,俗稱「屠墩老板」,直到五十年代。
1955年後,顧德根再操紫砂舊業,為「湯渡」、「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做訂貨坯。1960年遇上天災人禍,時過花甲之年的顧德根餓死在宜興川埠潛洛老家,終年65歲。
蔣祥元
在一些清末至民初出品的紫砂光貨類方器造型的紫砂茗壺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無底款、無把款標誌,卻在蓋款中鐫鈐小長方章「鉻遠」的方器茶壺,亦有底款為「龍印」、「花印」、「宜興」,款「邊紋飾花印」,蓋款鐫鈐小長方章「祥元」的方器茶壺,這些作品出自誰手?祥元又為何人?據筆者考證,這些作品大多出自清末民初紫砂藝人蔣祥元之手。
蔣祥元(1868~1941年),世居宜興川埠潛洛村,生於同治七年(1868年),卒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民間紫砂藝人。蔣祥元十多歲即隨父學藝,至18歲藝成。先做些統貨(亦稱粗貨),產品有茶壺亦有花盆,因這一時期潛洛村上紫砂壺界仿造古器之風盛行,經常有一些有實力的收藏家趕上門來訂貨製作。蔣祥元憑著自己的大膽和智慧,接下來一批方器形制的茶壺款式的生意,並在訂貨試製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自己製作紫砂方器花盆時積累下來的經驗,用泥片鑲接法手工製成樣品,得到客商的認同和承認。
經過二、三年製作,蔣祥元迷上了紫砂光貨方器造型,並在四方的基礎上逐步改制形器,在傳統上加創新。至光緒十五年(1890年)左右,有客商提出要蔣祥元仿製「陳鳴遠」的方器作品(其實是仿冒打「鳴遠」印,並無實樣照仿),因只聽其名,不見其實物,故蔣祥元用自刻的「銘遠」長方印章款,造型有《四方橋頂》、《六方掇球》、《四方鵝蛋壺》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等。這一時期,亦有蔣祥元製的「龍印」、「花印」為底款的仿古方器茶壺外銷海內外。
至清宣統年間(1909~1911年),蜀山潘姓大窯戶建立「陽羨紫砂陶業公司」,蔣祥元被聘至公司製作方器茗壺,所用款為公司統一鐫刻的印章。底款為「宜興」款「邊紋飾花印」,印為四方形,邊飾為不規則花紋紋飾,上方右起往左為「宜興」字樣,下有花印標誌,蓋款用作者自己的印款。蔣祥元所製茶壺均為這一模式,壺底印款「宜興」款「邊紋飾花印」,蓋款為小長方章「祥元」。蓋款習慣鈐在氣孔的左邊,這是蔣祥元蓋印的獨有習慣和標誌之一,現為蔣氏後代收藏的《四方橋頂壺》便是蔣祥元這一時期的作品之一。此壺高8公分,寬15公分,口徑5.5公分,材質紫砂。橋樑頂兩邊抽凹,橋孔為圓形,壺身有印模裝飾「鴻禧」兩字。壺重9兩,不滿1市斤,容水500西西,底款為「宜興」款「邊紋飾花印」,蓋款為小長方章「祥元」。
民國二年,「上海鐵畫軒陶器店」創辦,蔣祥元入股加入「鐵畫軒」,成為股東之一,所製紫砂茶壺均由上海鐵畫軒外銷,仍以紫砂光貨類方器造型為主。
民國二十年後,蔣祥元年紀漸大,逐漸退出紫砂業界,以延年養生為本,無日不上茶館休閒,一日兩次,天天如此。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蔣祥元逝於宜興川埠潛洛,終年73歲。
邵寶琴
邵寶琴(1906-1978年),宜興蜀山人,15歲起跟隨著名藝人俞國良學藝。俞國良見邵寶琴殷勤老實,刻苦踏實,且虛心好學,便毫無保留地將技藝傳於邵寶琴,使邵寶琴既打下紮實基本功,又學到一手製壺技藝。
藝成後,邵寶琴一直跟隨俞國良做下手,一邊學藝,一邊繼續提高,直至成家立業。三○年代中期之後,邵寶琴以《獅球》、《木瓜》、《傳爐》、《周盤》、《柿子》、《海棠》、《線圓》、《柿扁》、《掇球》等嶄露頭角。俞國良親自叫宜興書法篆刻名家鐫刻「錫山俞傳」之印款,贈於邵寶琴,以資鼓勵。此段時期內,邵寶琴所用印款底款為「錫山俞傳」,蓋印為「寶琴」。邵寶琴製壺用泥較為講究,造型圓方,筋紋均有,體態靈秀,壺體一般以中型壺為主。其《獅球》端正清盈,精工細作,稜角分明,勻稱協調,為邵寶琴代表作之一。其《周盤》、《線圓》、《木瓜》簡練秀氣,溫潤細膩,為「宜興利用陶器公司」、「宜興陳鼎和陶器廠」常訂品種之一。其《柿扁》、《海棠》、《扁腹》、《掇球》等壺穩重大方,線面流暢,均帶有俞國良技藝的特點。其《小四方傳爐》小中見大,圓潤精緻,別具一格,而為時人所喜愛。
三○年代中後期為邵寶琴技藝最佳時期。這亦與俞國良傳、幫、帶的顯著作用分不開。因邵寶琴所用印款為「錫山俞傳」,曾有人誤以為「邵寶琴」為「俞寶琴」,並散見於書籍刊物之中,以訛傳訛,誤傳甚廣,在此更正說明。
四○年代之後,邵寶琴在家中配合丈夫倪祥林製壺,並為倪祥林所訂的壺加工製作。其間也為「吉德昌」、「利永公司」、「毛順興」、「立新」等老闆製壺。此段時期所用印款以「寶琴」為主。1955年底至1956年初,邵寶琴參加「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為第二批社員。1958年四月轉為「宜興紫砂工藝廠」職工,一直在成型車間製壺。六○年代後期退休,至1985年逝世於蜀山,享年72歲。
邵茂章--紫砂實業家邵茂章
邵茂章與自怡軒
邵全章之三哥為邵茂章,自幼隨父邵雲甫學藝,曾得祖父邵夫廷指導,製壺手段高於邵全章。三○年代初為上袁著名實業家趙松亭聘用製壺(隨父邵雲甫一起聘用),所製《獨鈕》、《貢局》系列水平深受時人喜愛。四○年代曾跟顧景舟搭檔製壺,在顧景舟幫製「陳昇和陶器廠」製壺期間,顧景舟曾轉讓邵茂章製壺,所用印款為「自怡軒」,故顧景舟印款「自怡軒」茶壺中有一部分為邵茂章所製作。邵茂章的代表作為《一捆竹》壺,挺秀大方,神態自然,現藏南京博物院。
邵全章
邵全章(1913~1993年),民初紫砂藝人。宜興川埠上袁村人。師承祖業,自幼隨父邵雲甫(又名步雲)學藝,亦曾得祖父邵夫廷指導,藝成後,經常與王寅春、沈孝陸一起製壺,因邵氏家業頗大,故邵全章製壺並不專心,人雖聰巧,製壺卻較為一般。《掇球》、《仿古》為常製之品。
至四○年代,邵全章轉行為經營,牽頭出資,將村上唯一的紫砂窯改成荷缸窯(即拿燒造紫砂的龍窯改為燒造日用陶器的龍窯),結果經營失敗。邵氏家道中落,由於生活所逼,邵全章再度操持舊業,以製紫砂茶壺度日,四○年代後期所製《高圈足果圓壺》為邵全章創新製品,該壺材質段泥。身扁深,流三彎,把下垂,無口頸,鈕立於乳頭狀蓋面上。乳頭蓋面和肩部分飾「三角形」紋飾,高圈足挺立,較為端重。
五○年代之後,邵全章脫離紫砂業,轉行至耐火陶瓷行業,活動能力較強,經營得法,另闢新徑,與紫砂壺界逐漸脫離,再也無緣紫砂壺界。
諸葛勳
(
1901-1969)當代宜興紫砂陶刻名工。江蘇宜興人。小名伯勳。人物、山水、花鳥都能刻,尤長刻製人物。刀法利落灑脫,運線流暢,構圖勻稱,風格質樸。當代陶刻高手鮑志強、沈漢生都是他學生。
范澤林
當代紫砂陶刻名工。與任淦庭同時代人。能書畫,精陶刻,刀法蒼勁有力,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當代陶刻名師沈漢生,曾從范澤林學過陶刻。
談堯坤
當代紫砂陶刻名工。與任淦庭同時代人。能書畫,善陶刻,刀法純熟,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
裴石民
(
1892-1979)當代宜興紫砂名師。又名雲慶、德銘。宜興宜城鎮人。十五歲從姐夫江左臣學習陶器製坯技藝。二十二歲至宜城利用陶器公司製作紫砂器,三十四歲時,由江左臣介紹到上海,為幾家古董商仿製紫砂古代作品。這一時期,對提高石氏的鑑賞水平,增進技藝,起了很大作用。1955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從事紫砂設計製作。裴氏善製紫砂茗壺、文房清玩和花小品。如水丞、盃盤、爐鼎和蟹、蠶等,造型別致,形式典雅。他善於不斷變化款式,創新立異,如水盂,先後就製作有“金蟾水盂”、“葫蘆水盂”、“松段水盂”、“百菓水盂”、“金龜水盂”和“田螺水盂”等多種,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石民對修復古代紫砂作品,具有豐富經驗,對泥色配置,形制的掌握,有獨到的功力。曾為宜興名士儲南強所藏明代供春“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配蓋,為南京博物院清代聖思“桃盃”配托盤,被譽為紫砂藝品之“二美”。裴氏紫砂技藝,名聞江南,有“陳鳴遠(清初紫砂大家)第二”美稱。
朱可心
(
1904-1986)當代宜興紫砂名師。原名凱長。取名可心,取意於「虛心者可師,壺中水清心」,故名之。宜興蜀山北廠人。十五歲從紫砂名工汪升義習藝,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善取眾家之長,不拘一格,刻意求新。民國十九年(1930),受聘為江蘇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陶器工指導員。民國二十一年(1932),受聘於宜興中學窯業科,任陶瓷技師。五○年代初,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社紫砂工場,1956年提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1954年,曾到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學習,與專家教授共同研討紫砂陶藝。朱氏擅長花貨造型,喜以松、竹、梅為題材,所作茗壺,皆法度諧宜,生意盎然,韻神俱佳。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作了眾多優秀紫砂精品,代表作有“報春紫砂壺”、“竹段紫砂壺”、“松鼠葡萄壺”和“彩蝶紫砂壺”等。“報春壺”以梅花報春為題,在挺秀飽滿的壺身上,運用雕鏤和捏塑等多種手法,生動地刻劃了梅花不畏風霜嚴寒之英姿,端麗穩重,精緻傳神。1932年所作“雲龍鼎”,獲美國芝加哥“國際賽會”優秀獎;所製“竹節鼎”,構思奇巧,為宋慶齡收藏;六○年代為徐海東大將六十壽辰創作的“萬壽紫砂壺”,後徐將此壺轉贈給毛澤東主席;七○年代創作的“梨式紫砂壺”,作為國家禮品,由周恩來總理代表我國政府,贈予日本國田中首相。
陳經耕
當代紫砂陶刻名工。與任淦庭同時代人。善書畫,精陶刻,刀法挺勁,曾在紫砂工藝廠從事紫砂陶刻。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皆能鐫刻,技藝較全面。
吳雲根
紫砂巨匠吳芝萊
開廠七老之吳雲根
文/宜興 崔聽槐
聲名蓋乃師 來者有幾人
一代紫砂巨匠吳雲根(1892-1969),又名芝萊,出生在蜀山小鎮上一個貧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很少上學,十三歲時就在蜀山跟隨師祖汪根寶學紫砂壺藝,靠他的悟性和求知,三年學成滿師。其時,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已顯衰敗,經濟日漸蕭條,紫砂窯場大不景氣,製壺難以度日,吳雲根年少氣壯,膂力過人,便經常依靠幫人運泥坯和挑窯貨為生,以免枵腹之苦。其時,他對紫砂壺的製作,從不間歇,稍不滿意,則隨手摔掉。其師傅汪根寶在帶徒時,就是如此嚴厲地對待下一輩的,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一大批成就顯著的製壺名家。在當時,吳雲根以又快又好蜚聲壺界,以擅長筋紋器為代表,所製線圓、弧菱、竹段、傳爐等,無一不精,有「聲名蓋乃師,來者有幾人」之慨。
巧藝輪出外省 關宜陶歷史之先
1915年,吳雲根二十四歲,由宜興利用陶業股份公司介紹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工廠任技師,同行的還有楊阿時、李寶珍,這是近代宜興陶業界歷史上,首次向外省推薦的第一批技師,令同道人刮目相看,足證其技術、藝術上已達到了相當造詣。在山西的三年中,他以豐富的實踐積累,別出心裁,利用紅爐(瓷器彩烤時用木炭做燃料的灶具)燒製紫砂,居然取得滿意的色澤效果,又看出他在技與藝的結合上,思路的寬廣,技藝之超然,推動了山西平定縣製陶業的發展。
回家鄉後,又度過了漫長的製壺生涯。1929年,他又受聘於南京中央
大學陶瓷科當技術員,後又到公辦宜興中學窯業科擔任技師,1931年,他還推薦師弟朱可心進校擔任技師,兩人朝夕相處,聯袂授技,延至抗戰爆發學校才停辦。
製技精湛 構思巧妙
具體談到吳雲根的紫砂作品,技藝精湛,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他創作的提樑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壺、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被選定參加國內外的陶藝大展,聲譽遠播。他設計的竹節花盆、長方水底盆及新石銚壺、菱角茶具、柿子壺、魚罩壺、春寧壺等圓器造型,在傳統的手法上都頗具創意,受到人們的珍愛。
如他創作的雙色竹段壺,取豐滿的竹段為壺身,與蓋選用段泥,壺嘴、把、鈕選用紫泥,以竹節製壺嘴,並綴一小竹枝攀於壺體,又用彎曲的竹根構成壺的提把,蓋面的鈕也用小一些的曲竹製成,也有幾片小竹枝葉舒展壺蓋,疏密有致,竹葉似在風中搖曳,整體用兩種泥色處理,色感和諧得體,色澤更顯不凡,彌足珍貴。在成型處理手法上,竹節的紋理結構和節奏美感,疏朗的竹葉,竹枝和竹芽的生態美,都得到充分表現,人們可從作品中體味到翠竹的神韻。
還有柿子壺也很有特色,在普通的柿子造型中作出多種變異。有適宜裝飾銘文且又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表現植物生態的翻蓋柿子壺。所製作品,骨肉亭勻,光潤內蘊,楚楚動人,為行家所珍視。他常用壺銘為「淡流黃於葵露,暗飄金粟之香」或「客來能解相如渴,火候閉評坡老詩」,蓋款用「芝萊」,底款鐫「陽羨吳製」。
棄門戶之見 嚴師徒之訓
吳雲根尊師傳訓,重事業,植後學,為弘揚紫砂技藝嘔心瀝血。1954年,他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提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成為紫砂頂尖人物之一。1958年,宜興紫砂迎來了新一輪盛況,一大批新的學子進入紫砂殿堂,拜師學藝,開風氣之先。他與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六位輔導員一起,各帶徒二十多人,門牆桃李,極一時之盛。現在,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一批海內外聞名的製壺高手,均出其門下,藝德雙馨的汪寅仙最早師從吳氏而親沐教澤。
據呂堯臣大師稱,吳雲根待人謙和、大度,德藝皆碑,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同輩中摒棄門戶之見,相處甚篤,對徒弟要求則十分嚴格,師徒關係保持和諧。儘管當年他年已六十七歲高齡,對學徒們諄諄教誨,至今歷歷在目。堯臣回憶說,第一年學徒時,有天早上他提出開展一次師徒比賽,規定每人做六把紅泥小傳爐壺,每只有四條筋紋,用模型,還叫徒弟們先動手。大家心裡想,師傅年紀大了,我技藝上比不過,速度總不會輸你。我們把身筒光好後,才見師傅動手敲泥片,全手工貨。最後,還是師傅先完工,還對每個徒弟作品作一番講評,使我們從心底裡佩服。
竹海覓靈思 紫苗皆成器
吳雲根年輕時對竹子有一種偏愛,經常去山裡竹林中觀察竹的形態,不同地貌、朝陽與陰濕環境長出的竹形態都有區別,為他製作竹段壺充實素材,豐富內涵,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教導徒弟們,用竹為題材,既要形似,更重神似,要懂得竹的生長、品格.製壺時就能融會貫通。有次,當著徒弟的面,他拿了—把竹段壺,出題問大家﹕蓋面的「彎滴」是從那裡長出來的?全場默然。約五分鐘後,呂堯臣站起答﹕吳輔導,「彎滴」是從石頭縫裡長出來
的。吳雲根後來私下曾對人說,堯臣日後能成大器,是所有徒弟中出類拔萃者。就今天堯臣的藝術成就,其師斷言並非虛語。
1979年10月,宜興陶瓷公司進京辦展,陶藝登場,轟動京華。政界要人,社會名流,文藝圈人士,競相一睹紫砂風采。有位北京京劇四團小生肖潤德,為京劇名丑肖長華之孫,接連四天都去展廳細心觀摩,每件作品看得十分認真,有綠與參加辦展的呂堯臣、高海庚相識。那次肖邀請呂、高去他寓所作客,他倆欣然前往,入室後,見茶几上擺著一套紫紅色的線圓壺,堯臣脫口說這是我師傅吳雲根做的。肖潤德告知,那是1957年在北京一本展覽時收藏的,這幾年一直使用。堯臣說引添用得很好,無一點破損,色澤古樸,已不可多得了。肖說﹕「既是你師傅作品,你就帶回去吧」。堯臣說﹕「不可,不可,還是你用著好。」被婉言謝絕。
半生風雨 一代巨匠
近代老一輩紫砂藝人,都走過風雨坎坷的前半輩子歷程,苦況不堪回首。據吳荷珍提供的「憶父親吳雲根」資料中云及﹕「我是父親最小的一個女兒,1949年我十四歲,靠我父母親的勞動收入來維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生活困苦,四個子女中,只有哥哥和我讀了幾年書。父親沒有讓我們兄妹四人繼承父業,從藝紫砂。1955年,我報考公安被錄取後,父親叮囑我,參加工作後,要很好的為人民服務,不能敲詐人民的錢財,不能欺壓人民。父親的教誨不時在我心中刻骨銘心。父親一身光明磊落,公私分得特別清楚,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未給我們姐妹留下一件他個人的作品。」
「父親一生勤勞純樸,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特別深,有次廠裡安排他去無錫療養,他很過意不去,從宜興乘車到無錫,因去療養院還有一段路,那時公共汽車很少,他隨身帶著一只放換洗衣服的皮箱,便雇了一輛腳踏三輪車,他體諒車夫勞累,只把皮箱放在車上,反而幫助車伕在後面推著車走,到療養院後,車伕只要二元錢,而我父親卻給了五元錢。對我們子女也同樣如此,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他有時來宜興看望我們,總是先在街上吃點東西,生怕我們口糧不夠。……」
吳雲根從藝六十餘年,於1969年不幸因故去世,享年七十八歲。他的作品與人品,將永垂紫砂藝苑史冊。
趙松亭
兢業創業成大業
趙松亭先傳
文/宜興 鮑建南
趙松亭(1853-1934),曾用名支泉,藝名東溪。宜興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藝人,實業家。早年從師邵夫遷,勤奮好學。藝成後擅長「仿古」類作品,其《竹鼓》、《漢韻》、《掇球》、《仿古》等壺端莊圓潤,渾厚古樸,圓中帶韻,韻中帶秀。曾受聘於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澂處,所製《書畫仿鼓》、《羊蓋扁鼓》、《折身圓壺》、《紫砂瓦形枕》等細膩簡練,舒展大方,自製.自畫、自鐫、自刻,自成一格。清末至民國初年開始參與經營,以出口外銷壺為主要特色。
民國十四年(1925年),戰亂之後,趙松亭自籌資金,重建龍窯,定名為《復興窯》,開廠設坊,燒製《貢壺》系列,供應茶坊氿肆,並獨步滬上二十個國家租界,銷往英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宜興著名實業家。趙松亭一生勤奮踏實,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兢兢業業,艱苦創業,鞠躬盡瘁。從年初一忙到大年夜(從春節至除夕),從無休息空閒之時,為紫砂事業默默奉獻一生,為紫砂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既是一位技藝出眾的製壺高手,又是一位艱苦創業的紫砂實業家。筆者就所採、所訪、所知、所錄,介紹其成藝歷程和艱辛一生,淺析其壺藝特點及鐫銘風格,如有疏漏錯誤,請方家指正一二。
勤奮不已 一學雙技
趙松亭,清咸豐二年(1852年)出生於宜興蜀山川埠上袁村一戶飽學之士,清貧秀才家庭。趙松亭出生時,趙家家道中落。趙父曾為私塾先生,以辦私塾教學度生計。趙松亭一出世,趙父親自負責對其教育培養。趙松亭自幼從父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神童經》、《治家格言》等,自幼隨父學詩文,學繪畫,學練書法,至少年時,趙松亭又在蜀山「東坡書院」授讀《四書》、《五經》,以及《古文觀止》等。趙松亭聰敏好學,宜興知縣每月考核生員的優劣,趙松亭總是名列前茅。在其父嚴格督導下,趙松亭每天學時歸來,先練毛筆,後畫人物。其父見他頗有繪畫天賦,書法亦不差,期盼趙松亭長大後能成為一名畫師,或承家業。
至趙松亭16歲,其父亡,畫師願望落空。為減輕家庭負擔,趙松庭拜上袁村上較有名的紫砂藝人邵夫遷為師,學習紫砂製壺技藝。邵夫遷,世襲祖制,為「邵家壺」嫡系傳人之一,所製紫砂花貨、光貨都有一套。趙松亭勤奮好學,刻苦鑽研技藝,長年五更入寢,黎明即起,苦練基本功。至藝學成,趙松亭所製的《竹鼓》、《漢韻》、《掇球》等基礎工夫已經十分紮實。
至清光緒年間,趙松亭成家立業,雖然每天製壺不止,但生活十分清苦。至清光緒五年(1879年),紫砂市場情況好轉,趙松亭所製《仿鼓》、《竹鼓》端莊大度,圓淨光潔,受人喜愛。至清光緒七年(1881年),仿造古器之風盛行,趙松亭逐製成成名作《隱角竹鼓》。《隱角竹鼓》高8.4公分,寬16.5公分,底鈐方章陽文篆書「宜興松亭自造」。該壺壺身在《圓竹鼓》基礎上重新創制,分陽陽八瓣塊面巧妙組合,凹凸線清晰而深成,肩腹對比勻稱,流、鈕、把雖為竹節枝基,但與壺身風格統一,渾然一體,十分適宜把玩。此壺一出,趙松亭聲明大振,引得村上常為趙松亭師傅邵夫遷製壺刻字的客師吳月亭的注意和青睞。吳月亭,藝名竹溪,有一年製作紫砂花貨竹飾器的本領,又有一手刀法純熟的鐫刻工夫。吳月亭見趙松亭《隱角竹鼓》造型別致,十分推崇。趙松亭趁機向吳月亭提出,要吳月亭幫他壺上刻字,吳月亭爽快地答應了。此後,趙松亭和吳月亭往來十分密切。
趙松亭又進一步提出︰要拜吳月亭為師,學他的鐫刻本領。吳月亭見趙松亭聰敏好學,亦知道他自幼學畫學書法,十分願意教他,但不肯以師徒名份相稱。於是,趙松亭逐與吳月亭成為忘年之交,隨著交往的深入,兩人逐成莫逆之交。吳月亭教他刀法的運用和技巧的表現,也教他「單刀」、「雙刀」、「清刻」、「空刻」,趙松亭憑著自幼父教的繪畫書法功底,沒多久,就學會了鐫刻本領。並因他常在家門前溪頭東寫圖作畫打稿而起了藝名「東溪」,凡在壺上鐫銘落款,均用「東溪」藝名。這兩門技藝的學成,為他以後紫砂技藝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受聘吳府 才華橫溢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聲譽日隆的趙松亭受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澂之聘,至吳府仿造古器。在吳府,趙松亭歷觀吳大澂所收藏的鐘鼎古物及各種古陶瓷器,先摹仿古器,然後即自行創制紫砂茗壺。因在壺底要打印吳大澂收藏印章「?齋」款,故他以自己師承「邵家壺」是茗壺正統中的支流為由,逐取用「支泉」為名,並鈐於茗壺蓋內。趙松亭這一時期所製茗壺,其款式渾樸雅致,簡潔明快,並於壺上自刻自畫,留下許多傳統經典之作。
《平蓋扁鼓》現藏南京博物院。高8.1公分,口徑7.4公分,底鈐方章陽文篆書「?齋」,蓋款「支泉」,壺身銘「湘江水,洞庭春,松火新煎瑟瑟塵,癸巳仲冬,東溪仿古。」該壺造型簡練大方,圓潤如玉,渾樸有致,做工精細,集日用與把玩於一體,可謂紫砂茗壺佳品也。
《**仿鼓》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高9.5公分,口徑8.7公分,材質**,底鈐方章陽文篆書「?齋」,蓋款「支泉」,壺身銘「淵其中,駿其色,是茶山,有琴德。甲午東溪生書並刻。」該壺為**大壺,仿鼓造型,工技精巧。古謂「**品最難成型也」,用**做此大壺,實屬不易。此壺曾入藏張虹碧山壺館,銘字題畫皆刀法純熟,筆到意到,頗顯功力。另香港羅桂祥先生藏品中有傳器《折身圓壺》,壺上亦為「東溪」刻款,底鈐「?齋」印款。
在吳大澂府上,趙松庭精製之品《紫砂瓦形枕》可謂填補了紫砂品類之空白,這時紫砂枕,高11公分,寬14.8公分,上呈圓弧形,下呈平形,兩側留有圓孔,枕側氣孔上方刻「雪香外史倩東溪製」。一面題詩,一面刻畫。題詩的一面,刻有兩首五言律詩,洋洋灑灑各80個字。刻畫的一面,一幅刻繪「慊慊思婦對荷伏石凝思圖」,一幅刻繪「慊慊思婦袖手傍几靜坐圖」。趙松亭在創製這對《紫砂瓦形枕》過程中,不僅表現出了紫砂藝人精湛高超的傳統技藝,而且在構思作畫,鐫刻技巧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和層次,留下了不可多得,可以說是紫砂歷史檔案中非常寶貴的經典傳世之作。它必將啟迪後人發奮進取,刻意創新,不斷攀登;同時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獨善經營 終成大業
趙松亭在吳大澂府上創製茗壺,文玩各式,聲名卓著,使他在見識上更長一層。趙松亭利用吳大澂與滬上客商做古董生意的機會,自己亦經常與滬上客商洽談,使他萌發了經營紫砂的念頭。
清光緒二十年(1984年)年底,趙松亭堅辭吳府繼聘的要求,回到宜興上袁村,開始籌劃經營紫砂陶的準備工作。他一面自己做壺,一面物色製壺好手,亦一面開始訂製人家的茶壺,自己租窯動燒。趙松亭日夜忙碌,在幾年中順利地為滬上客商完成了一批批茗壺的訂購訂製任務,使他的經營有了一個順利的開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趙松亭親授年滿16歲的兒子趙廉太技藝,將自己的製壺技藝盡心傳授。趙廉太(1889-1953年)師承父傳,得趙松亭親傳,長期仿製古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趙松亭在上海訂製一批出口南洋外銷壺,回上袁後,即聘請一批紫砂藝人到自己做仿製壺,其中邵步雲(又名雲甫)、儲銘、郭其林、潘石根等為有名技師。其中製壺名匠儲銘(1881-1937年)又名腊根,號大匠巨人,亦號龍溪山人,時年25歲,以製《紫砂洋桶》嶄露頭角。自1906年起為趙松亭製作出口《獨鈕洋桶》至泰國,深受泰國人士歡迎。至民國初年,趙松亭先後研究各種釉色,各種紫砂泥色,並施用貼花、掛釉、加彩技法,並先後獲得成功。
民國13年,軍閥混戰,陶工疏散,紫砂陷入低谷,窯場呈停頓狀態。民國14年下半年,趙松亭投入自己所有資金(並籌集其他資金)重建龍窯,定名「復興窯」,並燒製「貢壺」系列。經過二年嘔心瀝血,日夜奮戰,趙松亭不但站穩腳根,製品供應茶坊氿肆,並將業務發展到滬上所有租界,獨占鰲頭。滬上租界內全部訂製趙松亭的「貢局」系列壺,「貢局」系列壺,轉手出口,且供不應求。趙松亭親自監督製造,並巧妙利用人們仿古心理,或刻或銘,或印或款,叫作坊客師及兒子趙廉太仿製各式**小品,紅泥小品。遺下傳世品中。「貢局」、「順治貢局」、「雍正貢局」、「乾隆貢局」,《仿古》、《貢壺》、《龍鳳印》等款式水平壺,有很大一部份為趙松亭訂制、監製之品。趙松亭高興之餘,亦有親製品混雜其間。當時蜀山,上袁有很多名藝人參與仿製貢壺系列。趙廉太、王寅春、潘石根、郭其林、邵步雲、沈孝陸、邵茂章等都是製水平「貢壺」的好手。趙松亭的水平「貢壺」壺表面或不作處理,或用包全片包口沿,蓋沿壺腳等處。
至三十年代初期,趙松亭的生意越來越大,經營規模亦越來越大,名氣也越來越大。各家店號,廠家紛紛仿效。趙松亭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廠房規模有四十多間,製品成型工人有幾十名,可謂是經營有方的紫砂大戶,名副其實的實業家。
民國23年,辛勞一生,兢兢業業,勞苦功高的紫砂藝人、紫砂實業家趙松亭逝於宜興上袁村,享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