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塞外风沙 万古长愁 ——— 屈大均《塞上曲》(六首之三)赏析
(2016-03-09 20:47:2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诗词赏析 |
塞外风沙
亭障三边接,风沙万古愁。
可怜辽海月,不作汉时秋。
白草连天尽,黄河倒日流。
受降城上望,空忆冠军侯。
————《塞上曲》(六首之三)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他生于明清鼎革之际,一生坚持抗清斗争,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清兵攻陷广州,他曾参与师傅陈邦彦发动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以僧人为掩护,到江浙一带联络反清义士,进行反清活动。
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继续联络各地反清义士,进行反清活动。至顺治十五年(1658)八月前后,大均经京师,东出榆关,游览辽东名胜;在塞北停留期间,一方面广泛结交复国志士,志图恢复,同时也对边塞风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写下了不少边塞诗,《塞上曲》就是其中之一。
《塞上曲》共六首,都是诗人第一次北游关外时的作品,都是描写当时塞北形势,寄托了易世的感慨。诗人是通过思想性与艺术完美性相结合的手法,描绘太行山高峻险要的气势,创造出雄豪与浓郁的氛围,形成丰硕的雄宕豪迈与沉郁顿挫相融合的诗风。
本篇列为《塞上曲》(六首)第三篇,诗的首联“亭障三边接,风沙万古愁。”写的是:边塞要地的堡垒与军事哨所与延绥、甘肃、寧夏三处边防要地紧紧连接在一起;而北边的风沙却留给我们万古长愁。“亭障”是指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与军事哨所。“三边”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见《史记·律书》:“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见《明史·宪宗纪一》:“﹝成化十年正月﹞癸卯,王越总制延绥、甘肃、寧夏三边,驻固原。”“风沙”指明代北境临近戈壁沙漠;历史上北方民族常常会越过沙漠南侵。诗人从眼前景物落笔,直接描写出“亭障”、“风沙”这些边塞特有的景象。
颔联“可怜辽海月,不作汉时秋。”意思是,最值得人们怜悯的是,那辽海上的明月,已经不再具有汉时秋夜的光华了。“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辽海”,是指辽东;在明朝,辽东地区是防御后金(后改为“清”)的要地。“汉时”,本来是指汉朝,这里代指清朝。北方民族的骑兵往往是在天高气爽、沙净草枯的秋天乘机南下;所以秋天往往被称为战争的季节。很明显,诗人在此借用唐王昌龄《从军行》诗歌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诗意,将眼前的“辽海月”、“汉时秋”与“秦”、“汉”时之战争联系起来,写出绵历不断的共同悲剧,显得雄浑苍茫,令人难忘;
颈联“白草连天尽,黄河倒日流。”说的是:北方的野草在秋冬枯萎时呈现出一片茫茫的灰白色;而黄河流入海方向是由西向东,这与太阳所经行的方向正好相反。“白草”是指北方的野草。北方的野草在秋冬之时枯萎之后呈现出灰白色。“倒日流”是指黄河的流向是由西向东,这与太阳所经行的由东向西的方向正好相反。
尾联“受降城上望,空忆冠军侯。”说的是:站在受降城上瞭望,徒然想起两次领兵打败匈奴军队的西汉霍去病将军。诗人在这里概叹明王朝已经没有象霍去病这样的抗御清兵的英雄人物出现了。“受降城”汉时修筑,地点在今内蒙西部巴彦淖尔盟狼山西北,这里借指山海关。“冠军侯”即西汉名将霍去病。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家,任骠骑将军,多次征伐匈奴,由于战功卓著,被封为冠军侯。
诗歌用比兴手法,先从眼前景物落笔,写“亭障”、“风沙”这些塞外特有景象,并以大气包宇的气概,俯视天下的角度,抒写出太行山的全景。最后诗人触景伤情,发出辛酸叹息:虽然边塞上依然保留着堡垒和军事哨所,但是在外族入侵时,竟然没有象汉时冠军侯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人物出来抗击入侵者!诗人只能在城墙上空空地遥望。想象着西汉时霍去病将军曾两次领兵大败匈奴时的威武雄壮场面,自己只能为国家的前景深深忧愁着。他多么渴望着能有一位英雄出现,凭着这里的险要地势,来守住关口,保卫祖国啊。
总的来说,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雄伟萧森的气象与诗人深沉的感慨并存诗中,笔势飞扬开张,情感悲壮激越,读来令人感奋。
———— 2015年8月6日修改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