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边塞风光 感慨万千 —— 屈大均《塞上感怀》赏析
(2016-02-09 12:28:27)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诗词赏析 |
边塞风光
———屈大均《塞上感怀》赏析
叶春平
未有英雄羽化期,茫茫一剑报恩迟。
天寒射猎龙沙苦,日暮笙歌塞女悲。
太白秋高空入月,黄河春暖又流澌。
鬓边一片天山雪,莫遣高楼少妇知。
————《塞上感怀》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祖籍番禺。自幼读书非常用功,14岁已善诗文,就学于陈邦彦门下。顺治四年(1647)在陈邦彦、张家玉等人抗清影响下加入抗清斗争,并向南明永历帝呈递《中兴六大典书》,被授以中秘书之职。因父病未赴朝廷从官。翌年清兵再次攻陷广州,为逃避逼害而出家海云寺,法号今种,字一灵,号骚余。从此云游四海,暗图抗清大业。康熙元年(1662年)屈大均结束了第一次北游,南归故乡广东番禺,弃僧还俗,在家住了三年。
康熙三年(1665)春,屈大均再度北游,在西北边塞,他积极联络各地反清志士,希望联合当地抗清力量,大展宏图。可是,西北地处边远,而清朝势力并非薄弱。这使屈大均感到有些失望。因此,屈大均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塞上感怀》是屈大均在这样环境写成的。
诗的首联“未有英雄羽化期,茫茫一剑报恩迟。”意思是,在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自己立志效仿英雄,可是却未有功成隐退之期;自己持剑报效国恩的愿望,却迟迟未能实现。诗人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发出功业没能成功的哀叹。“羽化”本指变化飞升之意,这里比喻功成身退。“茫茫”指深远、空旷之意;“一剑”是指展现持剑报恩的愿望。
颔联“天寒射猎龙沙苦,日暮笙歌塞女悲。”意思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在塞北沙漠地方射猎是多么辛苦啊;而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又听到塞女凄凉的笙歌声。“龙沙”:塞北沙漠地方,泛指塞外;“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诗人通过塞上的所见所闻,显示塞上环境之恶劣;暗藏诗人对抵抗清军的愿望已无法实现的失望心情;诗歌透过这一片凄苦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功业未就的失望与愁苦的心情。
颈联“太白秋高空入月,黄河春暖又流澌。”意思是,原先准备在边塞杀掉清军守将,然后起兵抗清的计划又落空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黄河之水再次解冻了。“太白”:星名,一名启明星。“太白入月”,按星象家的说法,太白星主杀戮,入月入昴为灭胡之象。诗文中常指战事。“空”入月,是指灭胡之战事落空了。“澌”:指解冻时的流水。这是表达岁月变迁,说明在外面时间已经很久了。诗中的“又”字,是表明看到流水解冻已经不止一次了。这一联主要是运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光阴逝去、功业未成的惆怅失望之情。
尾联“鬓边一片天山雪,莫遣高楼少妇知。”意思是,自己鬓边的头发却象天山雪一样渐渐的白了,希望不要让家中的妻子知道自己当前的处境是如此之悲凉。这里,诗人用 “天山雪”来形容白发,显得极其夸张,但却又十分贴切、形象。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经受着艰辛愁苦,但却不能让家中妻子知道;这一表述,充满了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其实,诗人在这里已极力将失望、愁苦的情绪推向高潮。至此,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不息而深感失望、愁苦但却依然不忘爱妻的爱国爱家斗士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诗歌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感情细腻、委婉,却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诗歌还运用比兴的手法,把自己鬓边的白发与天山的雪联系起来,情景交融。总之,诗的境界开阔,写得很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