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雄奇景色 引典抒怀 ——屈大均《通州望海》赏析
(2015-12-10 23:22:22)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诗词赏析 |
雄奇景色
———
叶春平
屈大均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出生于明崇祯三年,明王朝灭亡,他才15岁。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陷广州。屈大均的父亲屈宜遇对他说:现在华夏沦亡,“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屈大均谨记父亲教导,第二年就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他只好出家为僧,甚至避地以居。自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始,他开始远游各地,交结天下名流,继续抗清。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开始收复台湾,在台湾建立抗清基地,成为民族志士复兴故国的希望。其间,屈大均正好游历江苏,曾经与王士桢、李渔、陈散木等学者相约在通州濠河聚会,并一起登通州狼山。
通州,古州名,即今之南通,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通州南郊有一座与万里长江相生相伴的狼山,山上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列为八小名山之首。在狼山,有千年古刹广教寺,寺内的大圣菩萨令无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寺内得道高僧名倾一时。屈大均游狼山,面对香烟缭绕、近在咫尺的广教寺,不由得引觞赋诗,作《通州望海》一诗,抒发自己对郑成功抗清斗争的无限向往与深情期望。
诗歌首联“狼山牧草满,鱼海暮云黄。” 诗人站在通州狼山之上,千年古刹之旁,背倚着千年古木,周边是丰满的碧绿青草;往前看,傍晚鱼儿在浩荡东去的江流上漂流,天上有黄色暮云在流动。真的令人产生一种恍若梦境、心旷神怡之感。
诗歌颔联“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乾坤:天地。混茫:原指人类尚未开化时的混沌蒙昧的状态,此处兼有形容水势浩大、茫茫无边之义。这两句大意是:大海浩淼无涯,衔天接地,吞吐日月。日月、天地,皆宇宙间极宏大之物,然大海则对前者“吞吐”之,使后者“自混茫”,可见它是多么的雄奇壮阔。
诗歌颈联“乘搓无汉使,鞭石有秦皇。”槎(chá),木筏子。诗歌引用秦始皇鞭石入海的成语典故:秦始皇站在琅琊山东麓的一个石台上,了望着远方烟波浩淼的大海,他派齐人方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从琅琊乘船入海,去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可是这帮人一去再也不回,杳无消息。他大失所望之后,就与方士韩冬、侯公、石生等人商议,决定在琅琊山东边的海面上架起一座30里长的石桥,到东海深处去寻找徐福的下落,可是,十万人死伤无数也架不起来。一位道长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与海神约定由虾兵蟹来干。那老道手执长鞭,驱赶着一块块方石,乖乖地移到海水里去。不久长桥架设完毕。但始皇非要面见海神,海神因形貌丑陋不愿让人见,只允其一人前往,始皇虽答应却派画匠随从等暗中行事。到了石桥的另一端,海神发现了,就一阵惊涛骇浪,无影无踪。随后一声巨响,30里长桥先后坍塌了,幸亏秦始皇马快,连蹦加飞逃上岸去,可怜画匠随从们都沉入了大海。这一联意思是:“没有汉使乘坐神舟,直达银河;却有始皇鞭打石块,石皆流血”。喻指没有志士奔走复明,神州大地正处于清人血腥镇压之中。这是以始皇喻清暴行,让诗人痛心疾首。
诗歌尾联“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原本“扶桑客”是隐指郑成功的,而这里却用万里扶桑客指徐福带走的三千童男童女。这三千童男童女,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呢?其实,这是寄托着屈大均对郑成功抗清斗争的无限向往与深情期望。
屈大均的诗歌用词精准,情景交融,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全诗由写景而抒情,情由景生,寓意深切,概括力强。诗歌最令人注目的是引用典故,述说情怀,令人感概万千。前面提到的“乘搓无汉使,鞭石有秦皇。”诗句,是引用秦始皇鞭石入海的成语典故,通州后人却将它刻在狼山门前的牌坊上,成为狼山西大门前的牌坊上有一副楹联,表示对屈大均情感的充分肯定。
屈大均的诗歌,确实是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突出了狼山的神奇色彩;这里虽然不是汉使张骞乘坐神舟前往天河的出发点,但秦始皇曾让人在这里鞭石下海以建造石桥通往日出之处。牌坊上的另一副楹联“平吞远近三千岛,雄镇东南百二州”是突出狼山的阔大气象的,这一副楹联自然也是用来显示狼山的神奇色彩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