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赏析:拜访前辈  交往情深 —— 屈大均《访钱牧斋宗伯芙蓉庄作》赏析

(2015-10-28 10:36:16)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诗词赏析

拜访前辈  交往情深

—— 屈大均《访钱牧斋宗伯芙蓉庄作》赏析

叶春平

 

四面烟波绕,藏书有一楼。

兴亡元老在,文献美人留。

桥细穿荷叶,舟轻及素鸥。

爱予初命笔,交广有春秋。

              ——《访钱牧斋宗伯芙蓉庄作》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生于崇祯三年,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18岁的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屈大均为避祸,他出家为僧,甚至避地以居。屈大均弃俗从僧之后,开始远游各地,交结天下名流。顺治十六年(1659)屈大均从辽东经西北返回时,在江浙逗留,亲自拜访钱牧斋

钱牧斋,名为钱谦益,江苏常熟人。明万历进士诗人崇祯初为礼部侍郎。明末清初字受之,号牧斋。钱谦益早年讲学于东林书院。弘光立,召为礼部尚书。明亡仕清。曾被认为是贪富贵、轻名节、有才无行之人,一直为士林耻之。尽管钱谦益晚年屈节仕清,但他依然不满清朝外族统治,不久辞归。顺治十二年(1655)冬,钱氏滞留南京,在柳如是的支持和策划之下,他曾经多次与魏耕等人策应郑成功北伐,又在长江口大镇常熟白茆港顾氏别业卜筑芙蓉庄,即红豆庄,作为隐迹之所。钱氏后期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抒写亡国之痛。他死后,清乾隆时,他的作品就因“语涉诽谤”,被下令禁毁。

屈大均与钱谦益是如何相识的呢?顺治十四年(1658),龚鼎孳颁发诏至粤,持钱谦益书访求道独,搜辑德清(憨山)《梦游全集》,有多人参与缮写。此时屈大均已经出家为僧,被道独选为广州海幢寺侍者,大均正好为之校勘。龚鼎孳载以归吴,钱谦益编定为四十卷。由于该书屈大均参与校勘,钱谦益与屈大均自此相熟。

屈大均从辽东返回时,在江浙逗留,其时大均正好有自己的师傅道盛(觉浪)的手书,大均也就亲自到常熟芙蓉庄拜访已经开始从事抗清活动的钱谦益。这次会见,大均钱谦益留下深刻印象。会见之后钱谦益毛晋写信曰:“罗浮一灵上座,真方袍平叔,其诗深为于皇所叹,果非时流所及也。”盛赞出家为僧的屈大均的精神面貌,并为屈大均作《罗浮种上人诗集序》。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可见,钱谦益很看重屈大均的才能。《访钱牧斋宗伯芙蓉庄作》这首诗是屈大均访钱谦益于吴门之后所写。

诗的首联四面烟波绕,藏书有一楼。是写钱谦益居所芙蓉庄的幽雅环境。意思是:四面水波荡漾,远远望去,有如烟雾笼罩;藏书楼高高耸立,楼上书如山积。“有一楼”,是指芙蓉庄的藏书楼。

颔联兴亡元老在,文献美人留。是抒写芙蓉庄主人的状况。在里面居住的是经历过国家兴亡的朝廷元老;众多的文献都由美人保存着。“兴亡元老在”,是指钱氏。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而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弘光政权,补授钱氏为礼部尚书;第二年,清军攻陷南京,钱氏降清,授礼部侍郎。不久,钱氏深感愧悔,积极参与和支持反清复明的斗争,以此洗刷自己的“白璧之污”。“美人”,是指柳如是。柳如是本姓杨,名朝,浙江嘉兴人,号美人,后改姓柳,改字如是。她是明清之际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也是反清复明活动秘密支持者和推动者。她出身贫苦,很小时候就沦为名妓徐佛的家奴,崇祯四年(1631)她十四岁流落松江为娼。后钱谦益娶她过门,并于崇祯十七年(1644)在常熟拂水山庄专门为她兴建一座绛云楼,使她十分感动。绛云楼内藏书丰厚,有如山积。钱氏凡图书校雠,为如是是问。尽管当年绛云楼书如山积,某书某卷,她都能随手抽拈,从无差错。钱氏吟咏用典,或有微讹,她也能迅速为他辨证。可惜在顺治十二年(1655)绛云楼及其藏书皆毁于一次大火之中。这句诗是对柳如是的赞美。

颈联桥细穿荷叶,舟轻及素鸥。是进一步抒写芙蓉庄内的秀丽景物。诗歌的意思是,芙蓉庄建造有精致的小桥,穿过碧绿的荷花叶,轻巧的小舟可以接触及雪白的水鸟。

尾联爱予初命笔,交广有春秋。主要是抒写诗人与庄主的交往情况。大均这一年动笔撰写《皇明四朝成仁录》一书,钱氏知道表示十分赞赏。这一联的意思是,我刚刚动笔撰写《皇明四朝成仁录》,就获得你的厚爱;我们深情交往正好是一个春秋。从顺治十五年参与校勘得清《梦游全集》,受到钱谦益赏识,到这次拜访,正好是经过一个春秋。“春秋”,有版本作“阳秋”,一年的意思。

钱谦益比屈大均年长四十八岁,尽管钱氏曾经屈节仕清,大节已亏,但晚期能够在柳如是的秘密策划和推动下,积极参与反清斗争,且晚年诗作关心政治时事,关心国家兴亡。钱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渐渐获得当时一些爱国志士的信赖和谅解。当时反清志士黄宗羲、归庄等人在后期均视钱氏为挚友,肝胆相照,无所不谈。作为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年青人,受到这样一位长者,并且曾经是文坛泰斗的赏识,内心是充满感激之情的。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带着这份感激之情去拜访这位长者的。

诗歌创作,古人讲究“有物有序”,“物”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序”是指作品的层次结构。这首诗真正做到层次分明。诗歌以“访”为主要内容,先“访”芙蓉庄外观,主要写物,是宏观地写;接着“访”芙蓉庄主人,重在写人;然后“访”庄内精致景物,也是写物,但写得细致具体;最后抒写自己与庄主的交往情况,重点写情。诗歌的题旨也就显现出来了。

   ———— 2012113日修订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