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赏析:山林静寂  忧患情深  ——— 屈大均《摄山秋夕》赏析

(2015-08-28 15:59:50)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诗词赏析

                山林静寂  忧患情深

—— 屈大均《摄山秋夕》诗歌赏析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 《摄山秋夕

 

 屈大均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礼天然函是禅师削发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清朝初年岭南丹霞山别传寺僧,号今种字一灵。入清后顺治十六年(1659),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发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时曾游览了摄山,并以今种之名义写下了本诗。屈大均在32岁还俗,并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但没有结果。他才气横溢,诗风挺拔,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的内容多与抗清有关,间亦涉及人民疾苦。著有《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等。

 摄山即栖霞山,在今南京市东郊,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栖霞寺,旧称十大丛林之一,今存。栖霞寺历经兴废,现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又有栖霞山佛学院,极著名。屈大均在游历江浙时,曾在此有较长时间的居留。这首诗写屈大均削发为僧隐居于摄山时,某秋日之夜的闻。 

诗歌首联“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很不安宁,也是从另一面衬托出诗人心绪的不平静。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而这些自然清新、生动诱人的自然景色,主要却是衬托出诗人异乡孤寂,思归故里的深挚情怀。

 颔联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进一步形象地描写摄山秋的极不宁静。是怀疑的意思,诗人是通过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秋夕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怀疑是刮风下雨,竟然不知月亮已升在山头了。这更加衬托出摄山秋极不宁静。 

 颈联“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描写诗人由于不平静的山林和不平静的心绪使自己整夜无法安睡,于是打开柴门,看到一汪通彻透明的潭水。松门:用松枝搭成的柴门。积翠:指苍翠青葱的树木颜色。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一诗有云:“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诗中“积翠”的意思是:远处山峦“笼罩在绿色之中。”空明:是指潭水显得格外空阔明澈。诗人是通过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景色,反衬出自己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尾联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点明全诗主旨。“天鸡”是指天下的鸡古代传说,大地的东南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跟着叫。这里是指天下的鸡在叫了,也就是天色渐渐亮起来的意思。此时,心中充满波澜诗人记挂起远行之事,他要联络反清志士,密谋策划反清之事啊,他马上披衣上路继续远行。至此,一位抗清志士的形象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手法。诗人用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摄山秋夜的林木、归鸟、风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生动诱人。诗歌描写的景色,主要衬托出诗人异乡孤寂,思归故里的深挚情怀。诗写得很委婉,很含蓄,轻灵飘逸,娟秀隽永。屈大均早期诗歌大多揭露清军暴行,感伤时事,诗风健朗而这篇诗歌却别具一格,别有风味,值得细细品味

 

                 ———— 2014年12月9日修改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