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谏言见志 缅怀恩师 ——屈大均《读陈岩野先生政要》赏析
(2015-07-30 15:25:09)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诗词赏析 |
诗词赏析:
谏言见志
———
叶春平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是明末清初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的诗人、学者。他自幼好学,曾跟随诗人陈邦彦受学。清兵攻陷广州,他又参与老师陈邦彦反清起义战斗,失败后,他削发为僧,假借僧人身份,到各地联络反清人士继续战斗;后还俗,北游关中、山西一带,结识顾炎武等爱国人士,坚持抗清斗争。他是一生反清最彻底的遗民。晚年归隐读书,写成《广东新语》等著作。大均以诗名世,是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他的诗作往往假往事而抒写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读陈岩野先生政要》这首五言律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陈岩野,名邦彦,别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是诗人、学者,也是南粤著名的抗清义军将领。年青时他居大良锦岩,以授徒为业,是当时的名师。屈大均十五岁曾经跟随其学艺于越秀山。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定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国难当头,邦彦五内俱焚,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具体开列了三十二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殊料,被投机分子马土英、阉党余孽阮大铖等人力主拥戴登基的朱由崧,本来就是个贪财、好色、汹酒而名声不好之人,整个朝廷被奸佞小人弄得一团漆黑,民间怨声载道,朱由崧却坐拥醇酒美人而醉生梦死,哪有一丝一毫整顿朝纲、积聚力量、北伐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似这样昏庸的皇帝,又如何能看得上什么“中兴”?可怜,陈邦彦殚思竭虑撰成的《中兴政要》被弘光帝轻蔑的一句“褐衣徒步一迂儒”而被弃如秕草。而弘光朝也就注定了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弘光朝覆亡后,唐王朱聿键被一批文臣武将拥戴建立隆武朝并访求贤能,组织抗战。读了陈邦彦的《中兴政要》之后,隆武帝备加赞赏,并破格封之为监纪推官。稍后,陈邦彦参加广东乡试,中第七名举人。翌年,陈邦彦升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粤兵入江西,协助苏观生防守北线。清兵压境,猛攻赣州,苏观生按兵不动,逡巡观望,陈邦彦虽一再请战而未获批准。
顺治三年(1646)冬,清兵攻陷广州城,第二年(1647)春,他在广东高明山中起兵,与陈子壮合攻广州,一心匡复明朝。但起义失败,退守清远,困守月余,城陷被俘,他坚贞不屈,最后为清兵所杀。死时四十五岁。老师战死,他的抱负与气节给予大均深刻的影响。大均曾经表示:“予痛先生忠烈,以师雠益恨,坚志不仕。”屈大均确实是这样做的。尽管后来清廷多次给予他出仕机会,但他始终独善其身。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五月,清兵入京。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改元弘光。陈邦彦惊闻国变,即走南京,向皇上呈献《中兴政要书》,凡三十二策,万七千言。
这首诗写的是,屈大均读了自己的老师陈邦彦过去呈献给弘光帝朱由崧的《中兴政要书》,假往事而伤怀,颂扬自己老师陈邦彦为匡复明朝,献计献策,表露出诗人对自己老师不避疑讥,草就谏章,忠贞报国行为的钦佩和赞赏。
诗的首联“往日陈都谏,谋猷信有余。”是抒写诗人对老师陈邦彦到都城向皇上进谏献策这种真诚报国行为表示十分赞赏。诗的意思是,当年老师到都城南京向皇上呈献《中兴政要书》,进谏献策的内容是符合当时形式的需要的。“陈都谏”是指陈邦彦进谏献策,监督诸司执行情况,所以称“都谏”;“谋猷”是指陈邦彦向皇上进谏的谋划策略,这里指《中兴政要书》。“信有余”是称赞陈邦彦在《中兴政要书》所提出的谋划策略是非常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在现实中是可行的。
颔联“初闻哀痛诏,即上治安书。”的意思是,老师惊闻国变,福王在南京监国的诏书后,十分哀痛;他为了国家安危、民族振兴,才上书皇上的。当时有人开玩笑地说:你又不是做官的人,却向皇上献谋略策划,难道你知道人家的国家大事吗?陈邦彦很认真地回答说:前朝所作之事太过分了;太过分就要改变它,没有人出来挡住它,这种太过分的事不是更加厉害吗?我担心的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及现在上书是否太晚了啊!可见,陈邦彦的忠君爱国思想是多么真挚啊!这里,诗人赞赏陈邦彦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并不考虑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安危,向皇上上书进谏的无私为国行为。可惜的是,陈邦彦所呈献的《中兴政要书》,一直压在丞相大官手中,没有能够上报皇上。
是不是《中兴政要书》没有价值呢?不是的。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大学士苏观生在广州拥立唐王朱聿粤为帝,改元绍武。在苏观生的疏荐下,将陈邦彦的《中兴政要书》上报绍武皇上。皇上看过《中兴政要书》后,大惊,叹道:“此人是奇才啊!”马上要召见陈邦彦,但他因事未赴皇上的召见。于是,皇上下诏,授陈邦彦监纪推官。
颈联“丞相劳相嫉,君王叹不如。”的意思是,可是皇帝身边的丞相却妒忌陈邦彦的才华,将《中兴政要书》压下来,没有上报皇上;到唐王朱聿粤为帝时,见到《中兴政要书》,却惊叹不已。这一联用对比写法,将丞相大官妒忌贤能,对《中兴政要书》的压制态度与君王看过《中兴政要书》后却“叹不如”
尾联“可怜捐七尺,地下奉銮舆。”是对老师陈邦彦一生的惋惜与赞叹。诗的意思是,可怜的是老师陈邦彦为国家捐七尺男儿之躯,这时只能在阴间奉候皇上的车驾了。“銮舆”,皇帝的车驾。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以小见大,通过拜读《中兴政要书》,对老师不畏时势艰险,敢于进谏一事进行评价和赞赏,表达诗人自己的爱憎情怀,虽然诗中没有直接写出亡国之痛,但诗人亡国之哀和复明之志却已跃然纸上;在艺术上,诗歌采用对比的手法,显示出古雅雄浑的特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