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赏析:春雨添愁 感慨苍凉 —— 屈大均《丁卯初春作》赏析

(2015-07-03 16:58:12)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诗词赏析

春雨添愁  感慨苍凉

              ——《丁卯初春作》赏析

                    叶春平

 

一冬因太暖,酿得一春寒。

坐恨花多湿,行愁叶不干。

阴从人日甚,雨到上元残。

已是无情绪,莺声更不欢。

       ——《丁卯初春作》四首之一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

作为清初遗民,屈大均是其中辈份最晚,而抗清最坚决、最激烈的一个。他时刻寻找机会进行反清斗争,他曾经多次参与抗清战斗,出生入死;在他的诗文中,往往抒写自己的愤慨。可是,反清复明的斗争屡屡失败,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复明之志,他坚持民族气节,走南闯北,联络各地抗清志士,继续完成复国大业。然而,清廷的统治逐步巩固,复明的斗争前景越来越黯淡,他为之倾注一生心血的愿望眼看无法实现,晚年的屈大均只能退隐家乡,从事诗文的写作和整理文集;此时他的处境和心情充满难言的哀伤。但大均民族气节永远未变,康熙二十六年(1687)初春,广州阴雨绵绵。此时屈大均已经五十八岁了。面对阴雨天气,他郁郁寡欢,就提笔写下《丁卯初春作》四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首。

诗的首联写初春的天气:整个冬天由于太暖和了;酿成了初春的寒冷天气。这一年冬暖春寒,正好与民间的干冬湿年的节令说法相符。

颔联写诗人在这种天气下坐立不安,心情烦躁。诗的意思是,静坐因花朵的潮湿而遗憾;走动时又为花的叶子不干而发愁。“恨”,遗憾。《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诗人在诗中以一“坐”一“行”,一“恨”一“愁”,将自己烦躁心情表现出来了。

颈联是说阴雨天气时间之长。诗的意思是,阴雨天气从年初七人日开始已是冰风冷雨,到了年十五上元节冰冷得更加厉害。“人日”,夏历称正月初七是人日。杜甫《人日》诗:“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上元”,节日名。旧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日,其夜晚为元宵。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残”,凶暴。

尾联总述自己的情感。诗的意思是,面对寒冷的天气,这时早已没有情绪了;听到莺声更加感到不高兴。莺声本来是悦耳的,现在竟然“更不欢”,可见其心烦得很。

这是一首风格沉郁,苍凉感慨之作。诗人借助初春寒雨,表达忧患愁苦的心境,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苍凉感慨。诗歌在表达这种苍凉感慨时层次很分明:冬暖是春寒原因;而春寒又多阴雨,所以他为“花多湿”而生恨、为“叶不干”而发愁,令诗人“坐”、“行”不安;更有甚者,阴雨的时间之长,从人日到上元节,并且越来越厉害;最后诗人郁积于胸中的情感总爆发,形成诗歌的高潮。这首诗体现诗人很强的逻辑思维。

那么,一场春雨为什么会使诗人产生这么多的苍凉感慨呢?当时清廷政局渐渐稳定,康熙二十年(1681)先后平定三藩,随后,郑克爽又以台湾降清。自清初以来,大规模的抗清斗争,此时已经基本结束。清政权一统天下大势已定。诗人眼见匡复无望,壮志难酬,思想极其沉痛。这种深沉激越情感郁积在胸,又不能一泻无余地倾吐出来,千言万语只能压抑浓缩在胸中,这首诗就是借助初春寒雨,用曲折蕴藉手法,表露出内心忧患愁苦的心境。可见,屈大均晚年得家乡生活,并非十分平静的。

屈大均的诗歌,常常以歌颂历史英雄人物或假借景物、往事,抒发爱国情怀和复国之志,风格高浑雄肆。《丁卯初春作》却是一首风格沉郁,苍凉感慨之作,显示出大均诗作风格的多样性,为我们打开窥视屈大均思想和风格的另一扇窗口。

 

                  ————  200315日修改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