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纵横:
见微知著 小题大作
叶春平
散文题材是极其广泛的。可以是有头有尾有经过发展的任务事件,也可以是事件的片段,作者的感受体会,甚至只是一鳞半爪,片言只语。总之,千年与瞬间、广宇与微尘皆可成为散文的题材。
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记叙菜园的环境、菜地的特点、种菜的一些劳动活动等平平常常的小事情,但作者一落笔却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这些小事来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作者在记叙劳动时,并不重在描写劳动过程,而是集中描述菜园的美好和种菜劳动中的乐趣,抒发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情怀。像《菜园小记》这类小的题材,如果不经过一番心思,很难显示出什么重大价值的。也就是说,小题大作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
所谓小题大作,是指在不经意之间,对细小题材蕴含意义的进一步开掘,提炼出积极健康的主题来。这即是平时所说的见微知著,从平凡之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来。郁达夫曾经概括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出宏大的整体意思。柳宗元《捕蛇者说》所记叙的是永州的一个捕蛇者的诉说,用细小的局部显示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苛政猛于虎”这一宏大的整体社会现象。很明显,这种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出宏大的整体,不仅仅是视觉感受,而是通过对事物的详尽的观察,最后通过联想所获得的深刻的生活感受。
小题大作,也可以是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这是借助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小事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如鲁迅的《风筝》,通过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弟弟最喜欢的风筝,而其十多岁的哥哥却厌恶他放风筝,摆出一副做哥哥的俨然架势,把弟弟偷着放的风筝折断,踏扁了。通过这一事件的叙述,表现出作者将极平凡的生活小事,经过无情的剖析,把主题提高到“精神的虐杀”的高度。而这种虐杀正是恃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天性的封建意识的具体表现。从而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内容来。
有些抽象的思想,必须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以小事物象征大主题。小题大作,还可以是对某一事物以象征性的比附。如杨朔《荔枝蜜》借附于小动物身上“可爱的小生灵”“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那种高尚的品质,从而进一步颂扬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劳动者。于是,小蜜蜂就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
原稿发表于《中学生报》1988年第9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