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踪散记:
观赏西樵“之”字瀑
叶春平
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泉流飞瀑,那奔腾不息的瀑流,自峭壁悬崖之前奔泻而下,如诗如画、如歌如泣、动人心魄。
我不由得停住脚步,凝神沉思。
这里是西樵山西北部的白云洞。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学者何亮因为官场失意,曾在此结庐读书,何亮字白云,故人们称此地为“白云洞”。其实,这里的所谓“洞”,是由华盖、白云、长庚三座山峰围抱而成的马蹄形的深谷。谷中绿树婆娑,回溪迭壑,瀑流飞泻加之亭台楼阁参差隐现,十分壮观。
http://s9/mw690/003UhRFTgy6KgAhXWhac8&690
(西樵山白云洞是三座山峰围抱而成的马蹄形山谷)
我们从白云古寺登山,迈过石桥,跨越山涧,沿着石坪曲径,来到洗心石旁,眼前瀑布飞流倾覆而下,沾云弄雨,水湿衣衫,令人神思目迷。昂首仰视,可以观赏到三叠各具特色的瀑布。最低叠是“白云飞瀑”,瀑布绕崖急泻,飞流千尺,雾卷珠飞,响声振于深谷,有如琼浆倒泻,那一道道直下的瀑流,在嶙峋的山岳中拼撞、奔腾,有的扭曲、有的弯折,层层叠叠,珠玑乱跳;往上看,最高叠是“龙诞瀑”。这里泉流短而溪水急,曲折迂回,似书法家以流畅的笔法,在山崖峭壁之上挥毫舞墨,笔势放纵回绕,转折跌宕有力。洁白的瀑流在暗褐色的岩面上呈现出一个银光闪闪的巨大“之”字。造化之神功,真是不可思议。
http://s5/mw690/003UhRFTgy6KgAj8d5qf4&690
(西樵山白云古寺)
我认真研读瀑布,情思涌现。这“之”字涵义是什么呢?是失落者对曲折坎坷人生的叹息,还是奋进者对崎岖艰险前程的探索?面对瀑流曲折艰辛,我的心为之震颤。西樵山早就被誉为“理学名山”,历史上不少岭南学子在这里读书讲学,最终成为学者名流。可见,西樵的山山水水是最能陶冶人的品性的。戊戌维新变法的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就出生于西樵山下丹灶镇银河苏村。他年青时到名儒朱次倚的礼山草堂受业,研究古代儒学经典。并试图探索国家前途。可是,他失望了。传统的封建文化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康有为的思想非常苦闷。
光绪五年春,康有为回到家乡西樵,就在这白云洞中面壁读书。闲暇之时,他常常对着瀑布深思,剖析自己。他曾在《澹如楼读书》诗中写道:
“三年不读南朝史,锁艳浓香久懒熏。偶有遁逃聊学佛,伤于哀乐遂能文。
忏除绮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
他那独处深思的艰辛和探求真理的彷徨是显而易见的。也许,正是这“之”字瀑布不怕挫折精神的潜移默化,才使得他后来不顾顽固派的阻扰,多次上书清光绪帝请求变法,成为维新变法的坚贞人物的。此刻,我站立“之”字瀑前,观赏那奔腾不息的瀑流,聆听那轰鸣不已的瀑音,亲身感受到瀑流追求奋发的精神。只要具有这精神,人生又何惧波折?
http://s9/mw690/003UhRFTgy6KgAlfr9m08&690
(西樵山白云洞“之”字瀑)
沿着东侧山路攀登,经龙诞泉、小桃源、试剑石,途中苍松挺拔,山溪急泉,淙淙作响。抵达白云山峰,站立在“壁立千仞”峭壁之上,感到心惊目眩。
再往上,则为望瀑亭。坐立亭中,顿闻瀑声四起,像擂动的鼓声,从远处、从头顶向我逼近。我仿佛听到瀑流愤怒的嚎叫、痛苦的呻吟,撼人心魄。凭栏俯视,瀑布的中叠和下叠清晰可见。但此时所见,与在山下所见却大不相同。“云外瀑”是从绿林中飞奔而出,似彩虹倒挂峭壁,腾起一片烟雾;而下叠“白云飞瀑”,则汇成巨大的泉流,从高处喷涌而下,如飘洒的雨、破碎的珠,别具神韵。
http://s7/mw690/003UhRFTgy6KgAkxS8Ca6&690
(西樵山上的西天湖)
继续攀登,便到了西天湖。这里湖水清澈如镜,碧波涟漪。湖面茫茫一片,显得温柔而博大。细细观之,才发现,上山时所见溪流飞瀑,均是这天湖水倾泻下来的,我暗自思忖,那怒吼呻吟的瀑流,原是来自这恬淡平和的天湖水。天湖水迂回在岩石隙缝之间,沿途受峭壁巨石的阻拦,却毫不退缩,也不气馁,渐渐地积蓄水势,才变得如此怒不可谒。及至面临悬崖陡壁,那向前之势难收竟然奋不顾身,一落千丈,凌空而下,爆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完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壮历程。人生中清心寡欲、恬淡自守者,能弃贪欲、失骄姿,固然是高风亮节,令人佩服;然而,一旦身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改初衷,依然呕心沥血,至死不悔地去追求,去奋斗者,他这种刚毅坚贞的精神,又何尝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思至此,曲折艰辛的“之”字瀑又浮现眼前。它涵义深远,惹人神思。
———— 原载于1993年6月12日《西江报 .
旅游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