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踪散记: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叶春平
http://s4/mw690/003UhRFTgy6JuQjNRxV33&690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TITLE="游踪散记: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
(远望辽宁兴城首山烽火台)
前些日子,与友人登临辽宁兴城首山,真是历久难忘。作为南方人,能有机会亲自观赏北国风光,确实是不容易啊!特别是登临兴城首山,这里曾经是明清时代的古战场。
首山屹立于宁远兴城古城东北,离兴城五华里,因三峰并立,状若人首而得名。首山并不高,居高临下,地处险要,是兴城天然屏障。首山扼守辽西走廊要道,欲守兴城古城,必扼首山。因此,首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的"宁锦大捷",首山就是主战场。其主峰顶上仍然矗立着一座明朝时修筑的圆形的烽火台,成为兴城名胜景观。
黄昏的首山,轻云薄雾缭绕,显得宁静、悠闲。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似雄壮威武的勇士,守卫着城关要津,给人英姿焕发的感觉。清凉的晚风,吹拂着山下的桃樱,送来诱人的清香。晚饭后,我们南方来的几位友人,乘兴前往登山。
http://s13/mw690/003UhRFTgy6JuQl71tqbc&690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TITLE="游踪散记: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
(辽宁兴城首山因三峰耸立,状若人首而得名)
站立首山烽火台之上,可以见到西边城池掩映,兴城古城历历在目。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明代为宁远卫城。据说兴城是当今我国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古城。回首四野,极目远眺,辽西大地尽收眼底。这时,一抹夕阳洒落在烽火台的残痕碎石上,我的心被一缕忧思轻轻扯动着,眼前烽火台竟然是如此荒寂破败,面容憔悴,恰似一个被遗忘了的古老传说,蒙满了岁月风尘。它使我想起了曾经在这里跃马横戈、抗击金兵的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的一生: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生于1584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当时朝廷腐败,奸臣当道;居于东北的女真族经常派兵南侵,袭扰明军。
天启二年(1622年),38岁的袁崇焕请缨赴敌,带兵坚守宁远,使宁远成为辽西一线边防的坚固阵地。1626年,清太祖努尔努赤再次率领后金军南侵;袁崇焕带领军民,凭籍宁远城池,击败后金十多万大军,努尔努赤在攻城战中身负重伤。袁崇焕因为有宁远大捷之功,官迁辽东巡抚。
第二年清太宗皇太极亲自率领后金军南侵。袁崇焕面对清军,指挥若定,又获宁锦大捷。崇祯登位不久,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崇祯二年,清太宗再次发兵,知宁远难攻,便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逼北京。袁崇焕星夜驰援。这时,论兵力和形势,明军都可与后金军相匹敌。不料,清太宗却设下反间计,派人向崇祯帝进谗言。这位自命为“英主”的崇祯帝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并于1630年八月凌迟致死。袁崇焕在临刑时,口占一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就这样,这位驻守边关多年、战功显赫的抗清名将,竟然被自己为之挥戈浴血的君主杀害了。袁崇焕的死,使明军在山海关外防守一蹶不振,加速明朝的灭亡。
http://s5/mw690/003UhRFTgy6JuQhPu4I94&690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TITLE="游踪散记: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
(游人喜欢观赏首山烽火台景色)
袁崇焕曾回兵千里勤王、为民族浴血奋战,并未获得封赏,还蒙冤入狱,最终惨死。其间仅仅十余年之事,真可谓人生命运一波三折。据古书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啊!一个人的生死,竟然关联着天下兴亡,此人可谓历史伟人矣。
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啊!祖国的强大,边疆的稳固,不仅需要筑起坚固的城池,更重要的是君臣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城池比砖石的城池更加重要。
面对这被冷落了的烽火台,我不禁仰天高呼——忠贞的将士啊!故乡的亲人远道来探访了。随着呼唤声,晚风瑟瑟,烽火台的洞穴发出呜呜的哀鸣,好像在诉说着悲壮的历史往事。
这次登临兴城首山,与其说是游览山川景色,不如说是沿山寻觅历史遗迹,领略古战场惨烈悲情。我抚摸着烽火台的青砖条石,心潮汹涌澎湃。那些为民族与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一定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出光彩。他们决不会被时间所冲洗,也不会被自然力量所侵蚀;即使一时遭受冤辱,历史最终也将会给予昭雪平冤的。
http://s16/mw690/003UhRFTgy6JuQlLBMPbf&690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TITLE="游踪散记: 辽宁兴城首山遐想" />
(兴城市内耸立着袁崇焕纪念雕像)
下山路上,友人告诉我,当地政府准备将烽火台设为开放式的旅游区,规划拨款修复了这座烽火台。我听了很高兴,相信这座烽火台一定会更加威武地雄踞在首山之巅。
———— 原稿刊于1988年
7月16日《西江报》(有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