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绵阳出发,我们驱车9小时才到达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之地——西昌,在西昌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7月24日,我们调研小队一行人再次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本次调研的目的地——布拖县,展开为期两天的传统文化调研活动。
在调研前期,调研小队与布拖县文旅局副局长莫色什古取得联系,对布拖县的文化旅游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调研团来到布拖后,与布拖县文旅局凃勇副局长亲切交流,对布拖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凃副局长分享了关于当地传统文化的部分珍贵的文字和视频资料。
此后调研分队一行在当地州级文化传承人热黑老师的热情带领下,拜访了彝族传统银饰制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勒古沙日老师。勒古沙日老师像当地其他的银饰制作人一样在布拖县城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不同于其他店的是,沙日老师店里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他曾经在银饰领域获得的各种大奖,包括受到省级领导的接见与省级领导人的合影,而这些荣誉都表明沙日老师在银饰领域的成就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
在银饰店里,勒古沙日老师除了拿出了自己曾经纯手工打造的“精品”向我们展示之外,还为我们现场表演了银饰的制作工艺,看到摆在橱窗里的一件件精美的银器,我们都目瞪口呆,不住赞叹老师精巧的手艺。调研小队成员也对勒古沙日老师进行了简要的采访,包括布拖银饰的独特之处、加工银饰的各项工序以及纯手工银饰的销量情况等问题,加深了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第二天调研分队一行又来到当地的火把广场、民族文化馆和图书馆参观调研。
众所周知,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在彝族地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火把节,而在每个彝族地区基本上都修建的有火把广场。布拖县更是被称为火把节的发源地,是“火把节之乡”。我们调研分队一行人第二天一大早便迫不及待来到布拖县的火把广场,通过实地参观、深切感受到了当地原生火把节的盛况。
参观完了火把广场,我们又来到距离火把广场不远的民族文化馆和图书馆进行调研。在热黑老师的带领和生动讲解下,我们通过民族文化馆这一最直接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的窗口,充分领略了当地语言文字、服饰文化、民风民俗的风采,在文化馆的收获为此次调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参观快要结束时,热黑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的演奏技巧,令我们大开眼界。
接着我们还参观了位于图书馆内主题为“多彩布拖,脱贫攻坚进行时”的摄影作品展。展馆内分门别类的陈列了“美丽布拖”、“幸福篇章”等不同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通过参观这次摄影展,我们见识了布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更看到了在党和国家的直接领导下,在各个援建支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布拖县正在摘掉“贫困的帽子”,一步一步迈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临行的前一天恰好是当地赶集的日子。调研小队成员因此深入当地街市,通过“赶集”的方式深入了解布拖的民风民俗。我们其中的一位成员因为第一天在热黑老师展示了口弦的绝技之后,对这种看似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大有兴趣,于是在热闹的集市上“淘宝”,盼望能买到一只口弦。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拥挤的的人群中,终于发现摆地摊的阿婆有卖这种口弦,在经过一番了解和选择之后,我们的小队成员终于如愿买到自己钟爱的一只口弦,给此次布拖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通过这次社会调研,加深了我对彝族尤其是布拖地区阿都文化的了解,也搜集了丰富的调研材料,为学院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