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团子

饽饽团子
这里说的“饽饽团子”是一种花名,虽然这个花名听起来怪怪的,可它确实是辽南老家极常见的一种花,我如果说起它的学名来,或许你听说过,它的学名叫蜀葵(见附图)。经查询得知,蜀葵原产于中国四川,现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中、华东、华北均有。可问题来了,它的产地中为什么没有辽宁呢?后面再给大家解释。
前面给大家介绍过了,在辽南,蜀葵是被当地人称为“饽饽团子”花的,深受普通庄户人家所喜爱。此种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只要种下了,以后每到春天必发,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管理,一般农户都把它种在庭院里的房檐下、墙角边不显眼的地方,平时没有人注意,一旦到了开花季节,高高的茎秆随风摇曳,两米多高的茎秆从下到上满是繁花,有红、白、粉、紫、黄等多种颜色的品种。一旦花开了,就绝不停歇,从夏一直开到秋。这么可爱的花,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奇怪的花名,没人能够说清楚,多年以后才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满族语中“饽饽”是面食干粮的统称,像窝头、大饼子、沙琪玛等食物都是饽饽的范围,饽饽团子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菜团子或菜窝头的意思。为什么给这么美丽的花起了一个如此粗俗的名字?偶读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才让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原来蜀葵在古代亦称为卫足花,“因此花先生丛叶,自叶中心出茎,茎之下边尽被丛叶卫护,故曰卫足”。“其叶可食,古人以为百菜之长,因其宿根年年发生,故初春即茂长丛叶,饥之岁可用以救荒,于墙边宅畔种葵亩许,八口之家可恃以无饥。其食法:用卫足葵叶,洗净切碎少伴以面,蒸熟食之。”看到这里,我一下明白了为什么把蜀葵称为饽饽团子花了。在古代饥荒年间,是此花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称其“饽饽团子”,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种花的功劳吧。
此花还有一个名字,叫“熟季花”,因其在六月麦熟季节开花而得名。辽宁本不是小麦产区,怎么会用麦熟季节来给花命名呢?这让我联想到清代末年的闯关东大潮,山东、河北等地的关内人背井离乡,到东北来讨生活,他们把从家乡带来的“熟季花”种子播撒在关东的黑土地上,种子发芽、生根、开花了,他们望着家乡的的方向,感叹新一年麦熟季节的到来,心里不由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饽饽团子”花也好,“熟季花”也罢,在我眼里,它虽然没有茉莉花的芳香、牡丹花的富贵,玫瑰花的娇媚,但她开放的却是那样的热烈、奔放,给我们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图片源自网络)
http://s15/mw690/003U1ay9zy71n5wvszc9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