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信息化手段培训
一、 教学利器:让数学“看得见”、“动起来”
动态几何软件(如几何画板、GeoGebra):破解空间想象难题
实践案例: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传统模型展示受限。利用GeoGebra构建可旋转、拆分、变换的三维图形(如棱锥、圆柱体),学生通过拖动观察点、改变参数,直观理解空间线面关系、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效果: 显著降低空间想象门槛,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参与度与理解深度明显提升。
交互式数学工具(如Desmos):探索函数奥秘
实践案例: 讲授《函数图像与性质》时,利用Desmos在线图形计算器。学生输入函数表达式,软件即时生成图像;拖动参数滑块,实时观察系数a、b、c对二次函数开口方向、顶点位置、对称轴的影响。
效果: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通过“玩”参数深刻理解函数变化规律,培养数形结合思维。
二、 平台赋能:拓展学习时空,实现精准教学
在线学习平台(如超星、智慧职教、问卷星):构建混合学习生态
课前预习: 推送微课视频(如利用Focusky制作的概念动画)、预习检测题,初步了解新知,教师通过后台数据掌握学情。
课中互动: 利用平台实时投票、抢答、弹幕功能,进行课堂练习反馈、难点讨论,活跃气氛,即时诊断。
课后巩固: 布置分层作业、在线测验,平台自动批改客观题,生成学情报告;学生可回看课程录像、参与讨论区答疑。
效果: 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教师精准掌握学情,调整教学策略。
即时反馈工具(如课堂派、希沃白板):提升课堂效率
实践案例: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手机/平板拍照上传解题过程,教师大屏实时展示典型作答(尤其易错点),进行针对性讲评;利用“随机选人”、“小组评分”等功能增强互动公平性。
效果: 实现练习反馈即时化、高效化,聚焦共性问题,提升课堂时间利用率
三、 创新体验:激发兴趣,链接未来
数学游戏与模拟软件:在“玩”中学
实践案例: 引入设计精良的数学游戏APP或网页(如涉及逻辑推理、概率计算、资源优化的游戏),或利用编程(如简易Python脚本)模拟概率实验(如抛硬币、抽卡),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效果: 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与计算思维。
虚拟仿真(VR/AR):沉浸式感知数学
探索方向: (适用于有条件的学校)利用VR技术模拟建筑结构中的几何关系,或通过AR应用将函数图像、空间几何体“叠加”到现实环境中观察,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利用AR观察圆锥曲线在现实中的投影)
潜力: 为理解高度抽象或宏观/微观的数学概念提供新途径。
附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