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2025-04-02 19:06:32)
标签:

教研活动

教育

分类: 数学教研组

AI赋能,思维进阶——市二模试卷讲评公开课实录

授课教师:赵丹慧

2025年3月14日

一、课堂背景与目标

主题:以“错题审、解、变”为主线,融合AI技术助力高三二模试卷讲评。
重点题目:第9题(解析几何)、第18题(向量与正六边形)、第26题(双曲线离心率)。
核心目标

1.通过错因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反思能力;

2.借助小组研讨与AI工具,突破思维定式;

3.设计分层变式题,强化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

二、课堂实录:层层递进,师生共探

环节1:考情速览——数据驱动精准定位

教师活动
展示选择题与填空题得分率(81%),聚焦第9、18、26题高频错题,提出问题:“为何看似简单题失分严重?”

学生反馈
通过平板提交错因自查表(概念遗忘占35%、计算错误占40%),实时生成错因分布图。

设计意图
数据可视化激发学生反思,明确课堂重点。

环节2:错题归因——小组合作破难点

分组任务

1-3组(第9题):光线反射问题——“如何快速求反射光线斜率?”

4-6组(第18题):正六边形与向量运算——“图形特征如何简化计算?”

7-10组(第26题):双曲线离心率——“焦点三角形与定义如何关联?”

研讨流程

知识溯源:组内梳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与方法;

方法碰撞:对比常规解法与AI生成的优化路径(如第9题“对称点法”动态演示);

变式设计:小组尝试改编题目条件(如将反射轴改为y轴)。

师生互动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第18题中向量分解的困惑,借助AI工具分解正六边形边角关系,直观呈现向量合成过程。

环节3:AI变式训练——思维进阶挑战

分层训练设计

基础巩固:直接应用课堂方法(如求对称点连线斜率);

综合拓展:融合多知识点(如反射问题与抛物线结合);

创新迁移:利用AI生成开放题(如“设计一种反射路径,使光线经过三个指定点”)。

学生展示
随机抽取小组通过AI平台投屏解题过程,对比不同解法效率,教师点评提炼思想:

数形结合:图形化工具降低抽象问题难度;

化归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对称模型或定义应用。

环节4:总结升华——凝练思想,赋能信心

学生小结
用一句话总结收获(如“反射问题本质是对称变换,找对称点是关键”)。

教师升华
提炼两大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化归转化),并播放AI生成的错题复习计划,强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的积累精神。

三、课堂亮点与创新

技术融合

AI动态演示对称点生成、向量分解过程,突破空间想象难点;

实时错因统计与个性化变式题推送,实现精准教学。

学生主体

小组合作中“兵教兵”,激发主动探究;

开放变式题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渗透

贯穿“审题—解题—变题”链条,强化数学思维结构化。

四、评议与反思

亮点

技术工具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效率;

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建构”,参与度高。

改进方向

可增加跨学科关联(如物理中的反射定律);

对学困生的个性化反馈需更细化。

五、教学心语

“公开课不仅是展示,更是师生共赴思维的旅程。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育更具温度和智慧——因为技术永远服务于人的成长。”


附件: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活动(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