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谱】贝多芬《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10第三首【PDF文件/18页】

标签:
古典音乐钢琴贝多芬乐评乐谱 |
分类: 贝多芬乐谱 |

《D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10第三首,作于1798年夏。
一般认为这部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作品。结构上又回到了初期的4个乐章,内容上更加深刻。相比作品10的前两部,此曲更为成熟、更有增进,技巧表现更合乎贝多芬的个性,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在的精神活动。作品结构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气势宏伟,第二乐章则表达了深刻的、带有悲痛的热情,而紧凑的末乐章则潜化着朝气勃勃的幽默感。关于这首乐曲,贝多芬曾对他的弟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这使得整首乐曲的性质奇异而神秘。
第一乐章,急板(Presto),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在结构上比以往的乐曲更有紧凑感觉。此乐章华丽灿烂而且明确有力、快速、内容丰富。呈示部第一主题开头上行音阶明确有力,势不可挡,紧接着是一段华丽流畅的快速小调旋律,奔涌不羁。第二主题节奏精致,秀出了优美的舞姿,并逐渐地热情起来。待快速旋律动机回归后音乐转为弱奏,柔声结束呈示部,双呈示部后进入展开部。展开部第一主题的上行音阶和快速旋律二者交织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由弱至强,有力发展,充分表露炽热的情感。再现部以新的调性变化重现呈示部内容。尾声中快速旋律再次唤起热情,以强和弦有力结束。
第二乐章,忧伤的广板(Largo e
mesto),d小调,6/8拍,奏鸣曲式。这是在整个乐曲中最有紧张感的乐章,是一首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中,表现最深刻的作品。此外这也是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独立乐章中,最后一次使用最缓板。呈示部第一主题为慢三拍节奏,步履沉重,表情悲戚而无奈。在断奏之上的第二主题则柔和温暖,给予不幸的人以慰藉。随后呈示部结束于几个不稳定的琶音。愤懑的重音和弦打破寂静,音乐进入展开部。第一主题动机越发沉重和艰难,第二主题的娓娓述说似乎也无济于事。这时在高音区出现飘忽的音符,像是不可企及的希望,与艰难的现实构成强烈对比。终于这个希望在一阵下行音符中破灭了。再现部到来,第一主题缩短重现,第二主题还原出柔美本质。长大的尾声中,展开部激昂的音调重又映现,然后第一主题动机在低音部奏出,中音部汩汩流淌着细腻的渐强的分解和弦。最终一切在展开部飘忽音符的下行中归于沉寂,只留下独行者孤单踟蹰的背影。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快板(Menuetto,
Allegro),D大调,3/4拍,三部曲式。由前一乐章阴郁的气氛一变而成为明朗的小步舞曲。像这类色彩的突变是贝多芬的特色之一。小步舞曲的主题是极为柔和的。这个乐章曲风明朗,一改前乐章的沉重。第一段主题轻盈曼妙,随着主题展开出现高低音部活跃的追逐和对应。第二段主题围绕着快速三连音大幅度地跳跃。第三段简略重现第一段后静静结束。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D大调,回旋曲式。其主题有发问的动机之感觉,据辛德勒说,贝多芬是用此动机来表现他的忧郁,并借以问自己:“这一下,你还忧郁不忧郁”。这个“忧郁”的动机不断发展,在尾奏中仍非常活跃,最后趋于平静地结束。结构为ABACABA。主题A由一个向上的疑问动机扩展而成,表达出一种困惑的心境。主题B快速奔流的音型给出了豁达开朗的答复。主题A第一次重现。主题C则以浓重的笔墨构成一段强有力的旋律。接下来主题A和主题B均在重现时略有发展。主题A第三次重现之后进入尾声,疑问动机依旧十分活跃,音乐最终静静地消逝于远方。
==========
下载地址: (访问密码:62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