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读书笔记--田宝华
(2019-02-11 00:24:44)《奥义书》读书笔记
---中國因陀羅網那蘭陀佛法大學
一、概说:
《奥义书》(upanisad)在印度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对印度古代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印度上古时代也称吠陀时代。现存吠陀文献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奥义书,音译"邬波尼煞陀",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指附在森林书之后解释吠陀奥义的一类书籍。最早的奥义书约产生于公元前10~前5世纪之间。奥义书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二、选读
奥义书大约有如下几种:
大森林奥义书
歌者奥义书
爱多雷耶奥义书
泰帝利耶奥义书
自在奥义书
由谁奥义书
伽陀奥义书
疑问奥义书
剃发奥义书
蛙氏奥义书
白骡奥义书
懦尸多基奥义书
弥勒奥义书
摘录内容:
“他们不知道生死的奥秘,即使对此有所耳闻,他们也不理解。几乎没人讲解这种奥秘,能讲解其中奥秘的人是多么幸运啊;几乎没人能感知这种奥秘,能感知这种奥秘的人是多么幸运啊。
“人们也不能通过讨论、争辩的方式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他人传授时,它却是容易被人理解的。纳基凯达,亲爱的孩子,你是一个意志坚定、真心求道的人,你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有你这样的求知者,是我的心愿。”
阎罗王说:“聪明的人通过自我的沉思而回归于太古,太古是难以看见的世界,让我们像敬奉神一样敬奉太古吧。太古隐蔽于人的内心深处,人的快乐与忧伤对它产生不了丝毫的影响,它安居于深渊之中。一个人认识了太古的玄机,他在任何事物中都会发现令他快乐的东西,纳基凯达啊,这就好像在他的心灵深处开启了一扇明亮的大门。”
“超越于人的感官的,是感官中的世界;超越于感官世界的,是人的思想;超越于人的思想的,是人的智性;超越于人的智性的,是伟大的自我;超越于伟大自我的,是一种非显示的存在;超越于非显示存在的,是原人(即精神或意志);超越于原人的,是空灵(一无所有),那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存在。
“自我,小得不能再小,大的不能再大,隐于众生之中。一个摆脱了欲望和悲伤的人,沐浴着大梵的神恩,自我的辉煌便会得以显现。
“坐着不动,但他走得很远很远;躺卧不起,但他无处不在。超越了快乐与悲伤,他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大小自如、无处不在的自我,是没有形体的形体,是变幻不定中的不变的存在,明白个中奥秘的人没有悲伤。
“他人的讲授和自我的学习,都无法使人获得这种自我,是自我选择了人体,而非人体选择了自我。但即使是自我选择了人体,人如果不能从坏习性中解脱出来,不能泰然自若地对待一切,不能够心平气和,那么他也无法获得这种自我.……”
“苏醒吧,起来吧,我已满足了你的心愿,你对此要好好思量。正像锋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艰难跋涉。无声无触,无影无形,无味无臭,无始无终,无变无不变,一个人能够对此有所感知,他就能摆脱死亡的困惑。”
自我原封存于人的身体,他以九窍的形式穿透人的身体,因此,人们现在是向外寻求世界,而不是向内寻求自我。然而,在寻求永生的奥秘时,也有一些聪明的人,闭上自己的双眼,收视返听,从自身内部发现了自我的奥秘。
能够同时领悟睡眠与醒觉两种世界、两重天地的人,深知外在的一切都是伟大而无所不在的自我的外化形式,因此,他不再悲伤。正像人吃蜂蜜时产生的美好感觉一样,内在的自我经验并感知外在的世界,存在于过去和将来的,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内在的自我、内在的精神,明白个中奥秘的人,无所畏惧。此寓于彼。
在水、火、风、土诞生之前,原始的生命之父便已存在,至今他依然居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坎之中;原始的生命之母,神圣中的神圣、崇高中的崇高,诞生于生命之父的气息之中,至今她依然居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坎之中。此寓于彼。
现实世界中所有看到的东西,同样存在于看不见的大梵世界,同样地,大梵世界里的一切,也都映照于现实世界之中。认为此与彼之间存在差异的人,将从死亡走向死亡。只有通过人的心识,才能理解大梵。彼与此根本没有差别。认为此与彼之间存在差异的人,将从死亡走向死亡。
《曼都卡奥义书》产生于公元前六、七世纪,是印度古代吠陀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最精深的一种,又名《唵声奥义书》,描述永恒的声音唵如何代表整个宇宙,以及唵又如何与清醒、作梦、深眠和超意识四种状态相关联,人们修炼奥义书的义理,可获得最高的开悟,使个体与宇宙至上本体融合为一。
(一)
(
(
(
(
(
(七)
(
唵,无声之声,是意识不为吾人所知的部分,它非一般之心灵和感官所能思议。它截断了一切现象,甚至连喜悦也休止了。这是一个与二元对立的状态——唯一不二。这个称之为第四种状态,同时也是真正宇宙的大我。了悟这个状态,即将自身扩展至宇宙意识。
宇宙中一切所动者,皆为依沙所含摄。以不执着之心来享受;不要贪婪他人的财富。自性为一,且如如不动,比心灵还要迅速;它疾行于前,非感觉之所能及。它越过移动者,却仍保持如如不动。风儿因它而吹动浮云。彼动静一如,彼既远又近,在一切之内,又居其外。见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万有里,斯人将无憎恨。当吾人了悟万有皆化为自性,见万物皆为一体,何复妄想、迷惑与忧伤。遍及一切处,彼为光明,无形无象,完美无疵,一体不可分割,纯净,邪恶所不能侵,无所不见,无所不知,超越一切,本自存在。它永恒监临一切生灵之行业。灵性的知识与无明的幻觉,了知此二者之人,即能经由此二者而击溃死亡,享受永恒不朽的喜悦。了悟已显示与未显示的至上本体者,由未显示的无生而克服了死亡,由已显示的万象而克享永恒。真理的面目为金色的遮幕所掩蔽。揭开这层覆盖,显示出真理——让献身于真理的人看—眼吧!
《歌者奥义书》: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它是梵。
《蛙式奥义书》:不可目睹,不可言说,不可执取,无特征,不可思议,以确信唯一自我为本质,灭寂戏论,平静,吉祥,不二。
瑜伽一词原意是“相应”“联系”和“控制”“驾驭”,有此摆脱污垢和死亡,达到梵,这种奥义的知识称为“完整瑜伽法”。
气息、思想和各种感官合一,摒弃一切事物,这称之为“瑜伽”
将我从不存在带往存在,
将我从黑暗带往光明,
将我从死亡带往永生。
最初这一切不存在,而从它产生存在,
它自己创造自我,因此,它被称作善行。
同样,唯一的自我在一切众生中,
不受世界的痛苦污染,超然于外。
在自我中见它,如在明镜中,
在梵界中见它,如在光和影中。
它的形态超越视觉,
无人能凭眼睛看到它,
凭心、智和思维理解它,
知道它,人们达到永恒。
《弥勒奥义书》:确实,在太初,梵是唯一者,无限者。这个至高自我,不可思量,不可测量,不生,不可思辨,不可思议,它以空为自我,在一切毁灭时,唯独它保持清醒,它从空中唤醒这个纯意识,这个纯意识因它而沉思,最后又隐没在它之中。
这是与它合一的方法:调息、制感、沉思、专注、思辨和入定,这称为瑜伽六支。
见到这位金色的创造者,
神主、原人、梵的源泉,
于是,智者摒弃善和恶,
一切与至高不灭者合一。
三、解读:
奥义书所讲述的真理和境界在佛法的全貌看来只是天道的内容,基督教的上帝和伊斯兰教的真主讲的也是一样是同一个层面的天道的真理和内容,都在讲述是唯一的真理和创造者,虽然讲到是宇宙一切的源头和创造者是唯一的神,但在佛法看来只是到了大我的境界,而真正的佛法是无我,是一心佛觉不可定义的,在大唯识看来只是七识境智的层面,大梵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梦,梦里的一切都是大梵、上帝或真主创造的,梦里的一切都是它的影像和创造物,个体的境相融入境智的大梵大我,就没有个体的生灭和死亡了,在大我的层面就获得永恒和永生了,在佛法看来只是解决了分段生死,并没有真正看到生命的真理实相,并不是真正的究竟义!从个体的六识转依七识的阿陀那识,从小我回归到大梵的创造之源,就是从能相转为所相的境界。就是一滴水融入大海的境界。只是认识真理的一个台阶和阶段。真正的佛法在七识境智到无我的境觉,在向上到一心八识,再法身向上,离缘起离言说离能所离法性能所的不可思议不可定义,虽然用的语言和奥义书有所相似,可是真正的觉和境和奥义书所说的大梵、上帝、真主根本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圣严法师讲过,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的佛法禅的修证过程摘录参考如下:
大我的境界此时虽然感觉已与宇宙合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无限深远及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体。能理解到哲学上所讲的理念或本体是什么了,现象的存在,又是什么了。因为一切现象,是本体的浮面或表层。以肤浅的观点看起来,一切现象,虽然千差万别,各有不同的性质,实际上,现象的差异,并无碍于本体的完整。体验到,你不是孤立的个别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忿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视为由我的本体所产生的现象,所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爱护小我一样,这就是一般大哲学家的心量了。从小我的境域中解脱出来之后,发觉自已的本体,即是全体宇宙的存在,自已与宇宙万物,无二无别,万物的现象是由他们的自体衍生出来。他们有责任爱护万物,也有权力支配万物,好像我们有责任爱护自己所生的子女,也有权力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财富一样。这就形成了神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把他们从体验到的宇宙本体,人格化而构成大梵、上帝、真主的信仰;把上帝自爱这个大我的观念,具体化而构成救世主或神的使者的使命;把一切现象统一化而认作被创造及被救济的对象。这些大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与神是相同的,由神的现实化而成为人,所以他们本身是救世主;有些宗教家,以为他们的灵的本质虽与神相同而不可分割,他们的肉体的现象,则为奉神之命而来世间传达神意的使者。便会觉得他们的智慧是无限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永恒的了。但是,“我”的范围越大,自信心的程度也越强,强烈的自信心,实际上就是优越感和骄慢心的无限升级,所以称为大我,所以也并不等于已从烦恼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神的实在也否定掉,不论你称它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权威、不变的原则、乃至佛教所称的佛陀,如果你以为它是实有的话,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均不出乎哲学及宗教的范围。虽已觉得我是不存在的,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仍是存在的;虽然存认,一切差别的现象,不过是宇宙本体或最高的真理的衍生,内在的本体和外在的现象,仍是对立的,除非等到一切现象的差别全部消失,而回归于真理或天国之时,才是绝对的和平及统一之外,当现象界还在活动着的时日,矛盾和忧患,痛苦与罪恶,仍是免不掉的,所以哲学家和宗教家,虽见到了本体的宁静,却无法驱除现象的混乱。
真正佛法,禅是无法想像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觉,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体的事物来说明它的。冥想固然是普通的人通向禅之道路的应经过程,到了禅的门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了。禅是无我的天地,当你心中尚有一丝凭藉之物的时候,便无法与禅相应。所以禅是智者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凭藉之后,尚有另一个境界会在你面前出现;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来,不论是思想的或知识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所有一切,全部抛弃,是很难做到的。求取利益之心,不论为已或为人,都是有我的境界。中国禅宗的六祖教人进入禅境的开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把我与人,内与外,有与无,大与小,好与坏,烦恼与菩提,迷与悟,虚妄与真实,生死之苦与解脱之乐等等的对立的观念,全部打消了,禅境与悟境才会发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这新生命是你本来就有而未曾发现过的。禅宗称它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这既不是肉体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困扰的彻底自由。进入了禅境的人,所见的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只手背和手掌来作比喻。这因为现象的本身,就是本体那个东西,离开现象,并不另有本体可求,本体的实在,即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现象是变幻不已的,没有常态的,这就是真理。当你体验到了现象不是实在的东西之时,你便从现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的观念,以及贪欲。忿恨、忧虑、骄慢等的烦恼心中得到解放。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与杂秽。你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即是清净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则无一不与诸佛相同。你自觉你的自性与诸佛的自性一样,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所以,你会不期然而然地运用你的智能和财力,普施于一切处,一切时的一切众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