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论析义》读书笔记(再读《中论》)  大鞋

(2015-03-01 13:31:42)
标签:

佛学

《中论析义》读书笔记(再读《中论》)

大鞋

《中论析义》读书笔记(再读《中论》)2015221

《中论》是龙树菩萨所造。依着李润生先生的《中论析义》重读《中论》,感觉脉络更加清晰。《中论》实际上是一本主破的论著,主立的如前日所读《龙树二论密意》提到的《六十正理论》和《七十空性论》。若是按《因明入正理论》所言,则《六十正理论》偏“能立”,而这本《中论》则偏“能破”。大凡讲立论的书都很好读,天马行空的思维,高屋建翎的架构,行文流畅。而讲能破的书则诲涩得多,比如唯识宗一般为了辩破外道,就讲得如同绕口令一样,比如《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等。若是你以为空宗比有宗简明,那就有失公允了,因为中观行人辩破起来因为立量相对少,往往几个名词来回排列组合,让人如堕云雾。比如《观然可然品》说“若因可然然,因然有可然。先定有何法,而有然可然?若因可然然,则然成复成;是为可然中,则为无有然”。仔细看这段文字,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还是应成见。

 

《中论》二十七品,前二十一品破世间法,后四品(《观如来品》至《观涅槃品》)破出世法,后两品(《观十二因缘品》和《观邪见品》)破小乘外道。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如《观因缘品》《观有无品》《观法品》《观四谛品》《观涅槃品》。

 

本论是以龙树的“八不”开头的,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如原文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为何从四个不同方面说明空性呢?谈老认为是从四重缘起来说,而本文中就提出,实际上后六不都可以含摄在不生不灭中,为何单说?一种解释是行人易迷惑于复杂的现象界,见此失彼,顾从各个方面将之击破。若是从生住异灭上看,则有为法(世法)一般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不生不灭讲到了起点和终点,过程难含摄,为了说明住、异的过程变化,就有了后六不。这也说明过程远比始末要丰富的多。

 

论中大量引青目等的释论,但是诸学者释论是用逻辑学来做注,比如“大前提:若今谷有自性的生,则离劫初谷应有今谷。小前提: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结论:故今谷无自性的生”。从行文上看,本来龙树菩萨为了正佛知见,度化外道,是降低层面,大量使用因明来辩破,即应成见。若是学者再用同样层面的逻辑去作注,则失去了此论安立的本怀。

 

《中论》讲“不生”时,分析生因主要有: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一一辩破。无因生与我们经验不符,可以排除。有因生有自生、他生、共生,但是每一种都不能涵盖一切情况,为什么不说:“有些情况下是自性,有时是他生,有时是共生呢?”我们应注意,这里龙树及古印度论师讨论的是究竟义,究竟义不可能玩忽职守,一会儿管用,一会儿不管用。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此即不是究竟义,造成其管不管用的背后之因才是究竟义。所以不能像辨证法一样,以对立统一完美诠释一切,将上帝关在门外。从解释世界和入世生活方面,辨证法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在第一义方面,它是很“滑头”的,避而不谈。这也不被古印度人所接受,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找到解脱之道,说服或被说服,容不得含糊。

 

故龙树在谈论问题时是非常严密的,比如讲“不来不去”,就有:已去、未去、去时、去时去、所去、去者。但是行文形同诡辩。比如‘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去,也就是事物的流逝过程,总会有一个原动力啊。比如人衰老,老人你能看出他什么时候老的吗?年轻人没老,你能找到老的迹象吗?正在变老的过程的每一瞬间,你能看出他在老吗?既然如此,那里有变老的开始呢?就像芝诺佯谬,龟在兔子前面100m,说兔子总追不上龟,为什么呢?因为当兔子追到100m时,龟向前走了1m(假设),那么兔子又追1m,龟又向前走了一截,这样兔子总是在追赶龟,而龟是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但是有些地方用应成见讲得非常精彩。比如《观因果品》说“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云何从众缘,和合而生果?若众缘和合,是中有果者,和合中应有,而实不可得。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非常犀利的言辞!难怪龙树菩萨是在众论敌恳求下示寂的,他不涅槃外道真没法活。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诡辩,仔细看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龙树与外道对法相的看法不同。外道认为变化的过程,在龙树看来则是一幅幅分立的画面。因为画面连续播放就有了过程。从外道看,生灭是一种过程,而龙树看来,过程如同生灭一样是静止的画面。这就有了所谓“去时中无发”这样的论辩。而据《中论析义》作者李润生说,僧肇受到《中论》的极大影响。这令人想起,在《肇论》中开篇专门提出“物不迁论”。果然如此!

 

在《肇论》中,“物不迁论”后面就是“不真空论”,这也是《中论》中讲到的。在《观四谛品》中,外道认为既然性空,则四谛不实有,而龙树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就引入了两重相依。对所相里的行人来说,第一义是空性的,因为你在境里找不到它。但是它不是真的顽空,只是在局限心识的认知能力之外。但是因为境是七识变现,故二谛是有相联的。但是世俗谛里的涅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涅槃。所以不是说从树上跳下去就涅槃了,没有。两个层面,所相层面是依着能相层面的变现,所以没有所相这个层面,行人不知道有能相这个层面的存在,而到不了能相这个层面,就没办法入八识(一心),人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但是法身是没有中心的,这很难做到。从六识入八识,会面临先要越过七识这道槛。七识(第一义)这道槛过不去,就“不得涅槃”(一心)。在后面更讲到“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就讲到了两层,在不同维次的层面,才好讲到空不空,否则平面里的空不空对行人没有太多意义。

 

《观四谛品》实是很重要的一品,里面就有著名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观涅槃品》也是很重要的一品,讲到如何才是涅槃。这里并没有像唯识宗讲的四种涅槃之义,可能是因为尚属早期中观论典,细节之义未被发掘,但其要旨则诸佛皆同。什么是涅槃呢?“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句涅槃”,这句话不能依着根识的经验去理解,不生不灭,我们就在生灭的世界里,死了,或者断外缘取空,就是不生不灭吗?也不是。在生灭的境里是不可能不生不灭的,是人都会死,海龟在海底活上千年也会死去,有什么是不朽的呢?不能以色相见如来,即是不能带着我见去认知本来。涅槃不在生灭这一层面,如《六十正理论》所说“了知三有性,即说为涅槃”,《七十空性论》“佛说涅槃道,见生灭非空”。你的见与佛的见发生共鸣,当下的你即是涅槃妙心。涅槃在心不在相,故佛法是传心印,传无相印,非传相印。涅槃也不是相就没有了,消失了,因为相和心是两个不同的状态,可以共存。依着佛心观物,则轮涅无别,即使身为凡夫,揣着佛见的凡夫,即是佛。故龙树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依着佛智,打开的是一个全景的世界,是意识的极大丰富,不单可以体验每个人的心识,还可以了知山川河流的感受,与天人共舞,与龙神交心,与法界金刚做好友,三界任我行,岂不快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