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显扬圣教论》读书笔记   大鞋

(2014-11-11 22:52:08)
标签:

佛学

《显扬圣教论》读书笔记

大鞋

终于把这本神一样的书读了一篇。为什么说它是神一样的书呢?全文的行文脉络一般是这样的:先是一段解说文字,比如杂染有20种因,罗列一下每一个因。然后针对第一个因,出一个偈子,偈子里面包括了对第一个因的细分,再对每一个细分用一句话(只用一句话啊!)作解释。也就是这样:

(1)A有A1、A2、A3。对A1,颂曰:“。。。。。。(含有A11、A12、A13)”。云何A11?XXXX。云何A12?XXXX。云何A13?XXXX。

(2)复次,A2,重复(1)。

让人读得抓狂,欲仙欲死,脑洞大开。没有想像力,不能因着文字生起境来,这本书就是词藻分类和名相堆积。难怪法相宗三世而衰,因为很容易沦为名相之学。不能生起境,这本书就是看不懂,但是生起境,可能也用不着再回头来啃它了吧,毕竟,佛要是用这些名相讲法,应该早把人都讲跑了。

虽然看得云里雾里,也不妨碍吐槽的快感。本书是对《瑜伽师地论》大乘部分的讲解,有点像一个总纲,但不得不说,这个总纲比原书更难读。可见当年无著世亲们随便一背就是三万六千颂的头脑该有多智慧,让营养好过古印度千倍的现代人为之汗颜。

“解脱门者。谓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 这里的空、无相、无愿,我们原来以为是平行的,依于这本书,倒是可以立体的看:

(1)空,于有解脱,有是虚妄分别而成为有,是遍计而执为有,落在所相的有,所相里的解脱,称为空解脱门。近似人天乘。如文中所讲“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于众生遍计性所执法中。及法遍计性所执法中。此二遍计性俱离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遍计性无。即是无我性有。于诸法中无我性有。即是遍计性无。即于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无分别境。”

(2)无愿,“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相貌。”了知是心念颠倒所致,就已经从对所相转向能相进行解脱了。这一层应该就到了能相。

(3)无相,超越能相所相,如文中讲“由依他起自体故建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体故建立无相解脱门”。

这样看来,空、无愿、无相,对应遍计、依他、圆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止者。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心于内。观者。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简择诸法”这一段文字,止和观都是对所缘境进行作意,安住于定中。差别是,止是“住心于内”,观是“简择诸法”。所以这里就讲到,止是有一个虚拟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心识),去觉照所缘境。

“软根等七种者。一软根谓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软或未增长。求胜进时加行迟钝。第二利根。应知反此。三贪行。谓于前世久习贪欲。及不修习贪欲对治。是因缘故。于此生中虽逢下劣可爱境界。亦起猛利相续贪爱。难离难厌。于修善法加行迟钝如贪行。第四瞋行第五痴行亦尔。此中差别者。虽逢微小可瞋境界。亦起猛利相续瞋恚。虽逢麤浅可痴境界。亦起猛利相续愚痴。六等分行。谓于前世不习上品贪欲瞋痴。设有习者复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生中逢可爱等三种境界。随境品类起贪瞋痴三种缠惑。非难离非易离。非难厌非易厌。于修善法不迟不速。七薄尘行。谓如有一于过去生不久数习贪欲瞋痴。然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世中虽逢胜上可爱等境。而能不起猛利相续贪恚痴缠。虽或时起下品中品。然易离易厌。于修善法加行速疾”。唯识宗对于分类说明是非常严谨的,而且很切合实际。对照凡夫的我们,这些都很像。知道“下劣可爱”,还是喜欢,“难离难厌”,一点点小事,“微小可瞋”,就大发脾气,“猛利相续瞋恚”。当然也有“非难厌非易厌”,也有“易离易厌”的。

“八上流。谓即不还果。随生一处意生天中。于彼不能得诸漏尽。复进生上于余身中方证寂灭”,不还果即是阿罗汉,这里就分出了小乘和大乘的差别相。大乘即使阿罗汉也不能漏尽,需要在各天中接着修行,才能入寂灭,比如《无量寿经》就讲到阿罗汉在空中、地上说法行法写作业。

“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盘外道。五说无因外道”,这里也把外道细分成五种。参看《土观宗派源流》,外道只有断、常两种,所以唯识相对全面一点。但是这冷冰冰的文字,很难生起对外道的认识,我外道,应是执有我的,常,简单的说就是有来生,断,就是只有这一生,按《土观宗派源流》的说法,有八种(不是类)外道,除了顺世外道持断见,余皆持常见。无因外道,由名字可见,佛并不否认因果,但是超越因果,完全说因果不存在,也不应理。

“由识住故者。谓四识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识。由显了故者。谓见补特伽罗已。先记识其色。是故先说色蕴。次由受蕴显彼贵贱苦乐。次由想蕴显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类等。次由行蕴显彼如是愚痴如是聪慧。后由识蕴显彼内我差别。谓于前诸蕴中。所记识者。有苦乐者。所言说者。愚痴聪慧者。是名由显了故说诸蕴次第”,这一段讲到心识认知外境的机理,看见外物,从色蕴先入,然后由受蕴,由受生想,就开始遍计了,再是行蕴,就是总结,最后由识蕴综合差别相。

“世间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诸事中由串习所得悟入智见。共施设世俗性。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地相火相,都是世俗境(所相)里的施设,虽然在所相里不是施设。

讲到阿赖耶识时,说“略说此识建立由五种相。一所缘境相。二相应相。三互为因相。四俱转相。五杂染还灭相。当知前四种相建立流转杂染还灭相。一种当知建立还灭”,所缘境相,是第八识的所缘境,包括轮回界涅槃界。相应相,就是第八识与前七识都是通的。互为因相,就是“阿赖耶识与彼转识为二种因。一为种子生因。二为所依止因”,第八识作为种子生转识(前七识),转识把对境的分别遍计又作为种子存储在第八识中,两者互熏。俱转相,就是第八识与诸转识一起流转,杂染还灭相,借着依他从杂染门出来入清净。

在最后,讲四谛时,“集谛有四相者。一总爱。二后有爱。三喜贪俱行爱。四彼彼处喜爱。”我们说,集是苦的因,也就是我执,我执也就是爱。因为贪爱而生执,已有的想更多而起贪,没有的要不得而起嗔,不思不想而有嗔,三毒因势而起。而唯识又把集谛(我执)细分,可惜的是没有解释,但我们倒不妨发挥想象力思考。总爱,应该就是对总相的执着,比如好色。后有爱,原来不执,后来执。喜贪俱行爱,因喜爱贪多而产生的执。彼彼处喜爱,喜欢别人别地的东西,就像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就像女人鞋柜永远少一双鞋。所以其实唯识总是喜欢从各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全书科判如下,因为本书名相实在太多,故前部分还细分名相列举出来,后面也就从简了。好在从简的部分只占全书的30%不到。

甲一 攝事品
    乙一攝一切即五法
        丙一 心意识
        丙二 心法
            丁一 遍行五
            丁二 别境五
            丁三 善十一
            丁四 烦恼六
            丁五 随烦恼二十
            丁六 不定四
        丙三 色法十五
        丙四 心不相应行二十四
        丙五 无为八
    乙二 摄界
        丙一 三界
        丙二 三千世界
    乙三 摄雜染
        丙一 烦恼杂染
        丙二 业杂染
        丙三 生杂染
    乙四 摄諦六
    乙五 摄依止八定
    乙六 摄覺分
        丙一 三十七道品
            丁一 四念住
            丁二 四正勤
            丁三 四神足
            丁四 五根
            丁五 五力
            丁六 七遍觉分
            丁七 八圣道分
        丙二 十智
        丙三 三解脱门
        丙四 四行
        丙五 四法迹
        丙六 止
        丙七 观
        丙八 四居处
        丙九 四所依
        丙十 发心
        丙十一 悲愍
        丙十二 诸行 十法行
        丙十三 七通达性  
        丙十四 十地
        丙十五 十波罗蜜多 
        丙十六 四菩萨行
        丙十七 摄事  
        丙十八 陀罗尼门
        丙十九 三摩地门  
        丙二十 五无量作意 
    乙七摄補特伽羅
        丙一 七种贤圣
        丙二 预流果向等八
        丙三 依生建立八
  丙四 退法等六 
        丙五 软根等七
        丙六 入方便等九
        丙七 生差别二
        丙八 诸界别十三
    乙八 摄果
        丙一 诸果中断五
     丙二遍知九
        丙三 九种清净
        丙四 四证净
        丙五 四沙门果
        丙六 恒住三法界
        丙七 三种菩提 
        丙八 十无学法
        丙九 如何断烦恼
            丁一 由十三种因
            丁二 由所缘
            丁三 由作意、所依、修
        丙十 断烦恼的次第、差别、利益
    乙九 諸功德
        丙一 四无量
        丙二 八解脱
        丙三 八胜处
        丙四 十遍处
        丙五 无诤
        丙六 妙愿智
        丙七 四无碍解
        丙八 六神通 
        丙九 三十二相
        丙十 八十种好
        丙十一四清净
        丙十二 如来十力
        丙十三 四无畏
        丙十四 三不护
        丙十五 三念住
        丙十六 永断诸习气
       丙十七 十八不共佛法
甲二 攝淨義品
    乙一 四淨德
    乙二 二諦
        丙一 世俗谛
        丙二 胜义谛
            丁一 五法
            丁二 三性(法)
            丁三 四应知
            丁四 四种寻思 
            丁五 四种如实智
    乙三闻十二分教  
    乙四三最胜归依
    乙五 三学
    乙六三菩提
    乙七 四圣行
    乙八五无上乘
    乙九五种大菩提
    乙十 功德
    乙十一異論十六
    乙十二論法七种
    乙十三 釋
甲三 成善巧品
甲四 成無常品
甲五 成苦品

甲六 成空品 人无我

甲七 成無性品(法无我)

甲八 成現觀品 成立入於現觀之次第。

甲九 成瑜伽品 解說菩薩所修因力。

甲十 成不思議品 解說遠離九不思議處。

甲十一 攝勝決擇品 決擇一切、界、雜染、諦、依止、覺分、補特伽羅、果、諸功德等九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