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扬圣教论》读书笔记 大鞋
(2014-11-11 22:52:08)
标签:
佛学 |
《显扬圣教论》读书笔记
大鞋
终于把这本神一样的书读了一篇。为什么说它是神一样的书呢?全文的行文脉络一般是这样的:先是一段解说文字,比如杂染有20种因,罗列一下每一个因。然后针对第一个因,出一个偈子,偈子里面包括了对第一个因的细分,再对每一个细分用一句话(只用一句话啊!)作解释。也就是这样:
(1)A有A1、A2、A3。对A1,颂曰:“。。。。。。(含有A11、A12、A13)”。云何A11?XXXX。云何A12?XXXX。云何A13?XXXX。
(2)复次,A2,重复(1)。
让人读得抓狂,欲仙欲死,脑洞大开。没有想像力,不能因着文字生起境来,这本书就是词藻分类和名相堆积。难怪法相宗三世而衰,因为很容易沦为名相之学。不能生起境,这本书就是看不懂,但是生起境,可能也用不着再回头来啃它了吧,毕竟,佛要是用这些名相讲法,应该早把人都讲跑了。
虽然看得云里雾里,也不妨碍吐槽的快感。本书是对《瑜伽师地论》大乘部分的讲解,有点像一个总纲,但不得不说,这个总纲比原书更难读。可见当年无著世亲们随便一背就是三万六千颂的头脑该有多智慧,让营养好过古印度千倍的现代人为之汗颜。
“解脱门者。谓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 这里的空、无相、无愿,我们原来以为是平行的,依于这本书,倒是可以立体的看:
(1)空,于有解脱,有是虚妄分别而成为有,是遍计而执为有,落在所相的有,所相里的解脱,称为空解脱门。近似人天乘。如文中所讲“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于众生遍计性所执法中。及法遍计性所执法中。此二遍计性俱离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遍计性无。即是无我性有。于诸法中无我性有。即是遍计性无。即于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无分别境。”
(2)无愿,“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相貌。”了知是心念颠倒所致,就已经从对所相转向能相进行解脱了。这一层应该就到了能相。
(3)无相,超越能相所相,如文中讲“由依他起自体故建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体故建立无相解脱门”。
这样看来,空、无愿、无相,对应遍计、依他、圆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止者。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心于内。观者。谓于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简择诸法”这一段文字,止和观都是对所缘境进行作意,安住于定中。差别是,止是“住心于内”,观是“简择诸法”。所以这里就讲到,止是有一个虚拟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心识),去觉照所缘境。
“软根等七种者。一软根谓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软或未增长。求胜进时加行迟钝。第二利根。应知反此。三贪行。谓于前世久习贪欲。及不修习贪欲对治。是因缘故。于此生中虽逢下劣可爱境界。亦起猛利相续贪爱。难离难厌。于修善法加行迟钝如贪行。第四瞋行第五痴行亦尔。此中差别者。虽逢微小可瞋境界。亦起猛利相续瞋恚。虽逢麤浅可痴境界。亦起猛利相续愚痴。六等分行。谓于前世不习上品贪欲瞋痴。设有习者复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生中逢可爱等三种境界。随境品类起贪瞋痴三种缠惑。非难离非易离。非难厌非易厌。于修善法不迟不速。七薄尘行。谓如有一于过去生不久数习贪欲瞋痴。然已修习彼对治法。是因缘故。于此世中虽逢胜上可爱等境。而能不起猛利相续贪恚痴缠。虽或时起下品中品。然易离易厌。于修善法加行速疾”。唯识宗对于分类说明是非常严谨的,而且很切合实际。对照凡夫的我们,这些都很像。知道“下劣可爱”,还是喜欢,“难离难厌”,一点点小事,“微小可瞋”,就大发脾气,“猛利相续瞋恚”。当然也有“非难厌非易厌”,也有“易离易厌”的。
“八上流。谓即不还果。随生一处意生天中。于彼不能得诸漏尽。复进生上于余身中方证寂灭”,不还果即是阿罗汉,这里就分出了小乘和大乘的差别相。大乘即使阿罗汉也不能漏尽,需要在各天中接着修行,才能入寂灭,比如《无量寿经》就讲到阿罗汉在空中、地上说法行法写作业。
“一切外道。略有五种。一说我外道。二说常外道。三说断外道。四说现法涅盘外道。五说无因外道”,这里也把外道细分成五种。参看《土观宗派源流》,外道只有断、常两种,所以唯识相对全面一点。但是这冷冰冰的文字,很难生起对外道的认识,我外道,应是执有我的,常,简单的说就是有来生,断,就是只有这一生,按《土观宗派源流》的说法,有八种(不是类)外道,除了顺世外道持断见,余皆持常见。无因外道,由名字可见,佛并不否认因果,但是超越因果,完全说因果不存在,也不应理。
“由识住故者。谓四识住由彼次第起能住识。由显了故者。谓见补特伽罗已。先记识其色。是故先说色蕴。次由受蕴显彼贵贱苦乐。次由想蕴显彼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类等。次由行蕴显彼如是愚痴如是聪慧。后由识蕴显彼内我差别。谓于前诸蕴中。所记识者。有苦乐者。所言说者。愚痴聪慧者。是名由显了故说诸蕴次第”,这一段讲到心识认知外境的机理,看见外物,从色蕴先入,然后由受蕴,由受生想,就开始遍计了,再是行蕴,就是总结,最后由识蕴综合差别相。
“世间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诸事中由串习所得悟入智见。共施设世俗性。如于地谓唯是地非火等”,地相火相,都是世俗境(所相)里的施设,虽然在所相里不是施设。
讲到阿赖耶识时,说“略说此识建立由五种相。一所缘境相。二相应相。三互为因相。四俱转相。五杂染还灭相。当知前四种相建立流转杂染还灭相。一种当知建立还灭”,所缘境相,是第八识的所缘境,包括轮回界涅槃界。相应相,就是第八识与前七识都是通的。互为因相,就是“阿赖耶识与彼转识为二种因。一为种子生因。二为所依止因”,第八识作为种子生转识(前七识),转识把对境的分别遍计又作为种子存储在第八识中,两者互熏。俱转相,就是第八识与诸转识一起流转,杂染还灭相,借着依他从杂染门出来入清净。
在最后,讲四谛时,“集谛有四相者。一总爱。二后有爱。三喜贪俱行爱。四彼彼处喜爱。”我们说,集是苦的因,也就是我执,我执也就是爱。因为贪爱而生执,已有的想更多而起贪,没有的要不得而起嗔,不思不想而有嗔,三毒因势而起。而唯识又把集谛(我执)细分,可惜的是没有解释,但我们倒不妨发挥想象力思考。总爱,应该就是对总相的执着,比如好色。后有爱,原来不执,后来执。喜贪俱行爱,因喜爱贪多而产生的执。彼彼处喜爱,喜欢别人别地的东西,就像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就像女人鞋柜永远少一双鞋。所以其实唯识总是喜欢从各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全书科判如下,因为本书名相实在太多,故前部分还细分名相列举出来,后面也就从简了。好在从简的部分只占全书的30%不到。
甲一 攝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