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中的重复性场面调度与悬念是如何拍摄的

标签:
微电影微电影网娱乐 |
再一次观看《战马》,再一次被打动。这是一部人文关怀和艺术底蕴(史诗般宏大的摄影与叙事,厚重的交响配乐)都非常深厚的影片,发人省醒,浪漫并且多情。以下仅截取几个小角度进行粗浅分析,给大家分享一下。
重复性场面调度与幽默效果
1、吹哨子唤马
这是艾伯特驯马中的一项,也是影片中关键的一个伏笔,在后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作者在表现他驯马过程中运用重复性的场面调度很好地制造了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是艾伯特在安德鲁面前驯马,利用哨声来唤马,从失败到成功。之后创作者作了两个铺垫: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1-88-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0-15-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0-15-51.jpg
一个是艾伯特吹哨,乔伊突然跑过去,吓到了他妈妈,另一个则是从他爸爸身后跑过。当然两次乔伊都成功地找到了艾伯特,并且来到他的身边。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3-1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2-68-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2-68-51.jpg
这两次本身已经属于重复性的场面调度,都是艾伯特吹哨,然后乔伊跑过,接着是第三次,乔伊听到哨声后从纵深处跑来,但是到了尽头没有看到艾伯特,乔伊四面观望了下,接着一个上摇的镜头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4-3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3-90-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3-90-51.jpg
以上分别是这个镜头的起幅与落幅,聪明的乔伊还是找到了躲在树上的艾伯特,运镜勾出了马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且通过前面两次的铺垫,重复性的场面调度,让这次乔伊找到艾伯特的动作多了多了几分幽默效果,当然,第三次调度中的变化则巧妙地表现出了乔伊的灵性与聪明。而关键在于,这场驯马的戏并非仅仅起到一个幽默的效果,它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叙述作用,为后段中艾伯特再一次找到乔伊作了不露痕迹的铺垫。当然,驯马这场戏也是表现艾伯特与乔伊之间建立关系的非常重要的一笔。只有先在艾伯特与乔伊之间建立起关系,然后再打破平衡,接着经历一系列事件后再一次恢复平衡才能产生故事,才有的说有得看。
[pagebreak]
2、大鹅啄人
泰德从家里走出围栏,他家那只可爱的大鹅跟在后面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5-43-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0-13-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09-54-30-13-51.jpg
大鹅跟在他的后面啄他的裤脚,这个貌似是鹅的天性,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表示我之前也被啄过,当然这场戏在这里首先表现的是泰德这个人物的喜剧成分。并且与后面的戏形成了一次重复调度
地主从泰德家里不可一世地走出来,画外传来鹅的叫声,他们看见了,撒腿就跑,大鹅紧追不放,让人忍俊不禁。同样,这里也是通过重复性的场面调度,达到了喜剧效果,前面鹅啄泰德就是一次铺垫。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幽默很明显地体现了创作者对地主们调侃的态度,不仅仅是叙述,而是在评论了——不可一世的地主在泰德一家面前趾高气扬,却被一只大鹅追得落荒而逃。
关于这只鹅再闲谈一笔,在艾伯特艰难地要为乔伊套上马鞍(这一类的东西吧)时,这只大鹅慢悠悠地从画右入画
低角度的摄影(当然,前面鹅追地主那个镜头也是类似的角度),给予这只鹅以充分的重视,拟人化的表现,使艾伯特套马的过程多了一位旁观者,丰富了这场戏的戏剧因素,使这场戏看起来就更加有意思。另外一点,这场戏的主角无疑是乔伊,一匹马,那么拍乔伊肯定不能只有乔伊,除了其他马的陪衬对比,鹅的出现就是抵抗这种单调性,涉及面更广,眼界也放得更宽了,体现了创作者对一切生命的关怀——乔伊如果代表的是个性,是独特,那么鹅则凸显了生命的共性,这就不仅仅是幽默,而是创作理念了。
关于重复性场面调度与幽默效果这里且只分析这两点,当然片中的例子肯定不止这些,这里便不再赘述。
[pagebreak]
这里涉及的是艾米丽骑马的戏。
根据麦基的说法,一场戏的开端到结束往往涉及价值的互相转化。在这场戏中,其开篇价值的正面的,爷爷答应让艾米丽骑马,当然到场景末端的时候价值发生了转变。而在转变之前,创作者很好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悬念气氛。
艾米丽骑马穿过了那座山头,消失在观众的视野。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5-76-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5-36-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7-78-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8-2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6-3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30-38-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5-36-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7-78-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8-2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6-3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30-38-51.jpg
当艾米丽消失之后,一切陷入寂静。创作者将叙述角度限制于爷爷的视角,如此的限制性叙述让将观众和人物绑在了一起,我们都不知道在山的那边,销声匿迹的艾米丽究竟发生了什么——限制性叙述造成的悬念。
接着是一个大全景,爷爷开始呼唤她,但是没有回应。
马上地,大全景一下切到近景,景别之间的跳跃度非常之大,加上演员的表演,以及限制性叙述,紧张的氛围开始慢慢形成,并成一种上升的趋势。
接着又是一个无声的大全景——毫无变化的山头,对信息的控制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安静(当然安静并不是无声,基本的环境音是存在的,风,虫鸣之类),也是一种对声音的处理方式,很好地渲染了压抑紧张的氛围。这都是静的处理。接着是动——
黑马从爷爷手中挣脱,跑向山的那头,动物远比人敏感,黑马的脱缰无疑使得紧张的气氛更加浓厚。而具有非常好的渲染效果的音乐也开始渐渐起来。
在这场戏中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对时间的处理,几乎没有任何的压缩。爷爷跑过去时切了一个很广的远景镜头,表现他横向的运动轨迹,由于距离的关系给人一种极度缓慢的感觉,造成一种时间凝固,令人窒息的效果。昨天详细学习了孟中老师对“一波三折”的分析,事实上,这里的处理方式达到的恰恰就是他提到的那种效果,不断被放大的戏剧张力,在危机之前的时间往往是最为扣人心弦的,一种近乎饱和的观影效果,这种窒息感极为难得。
除此之外,灰暗色调与暗淡光线的处理从头到尾都在给这种紧张气氛加分。
接着是一个上升镜头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5-72-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5-49-51.jpg
http://www.jxvdy.com/file/upload/201402/24/10-03-25-49-51.jpg
以上分别为起幅与落幅。通过一个一气呵成的上升镜头,从爷爷奔跑到发现艾米丽被士兵围追,迅速突变,这是整场戏的关键动作,当观众的情绪已经被充分调动后,信息给予,危机终于现身(波德维尔说悬念就是期待的悬置,在这场戏中表现非常明显,观众一开始就意识到艾米丽可能有危险,但是限制性叙述一直控制着信息的给予,悬置的观众的期待,张力十足),开篇的正面价值转为负面,而这中间则是具有极强戏剧张力的过渡。整场戏精彩之至。
且到此,诸多不足,诸位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