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文教学设计

(2015-04-28 08:39:2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文教学设计

 

      宁国市开发区小学  马凤霞

 

 

授课人

马凤霞

学科

语文

学校

宁国市开发区小学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目标

1.打造生本课堂,营造民主、和谐、激励的课堂环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人物,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注意习作要求,做到行文更加规范、合理。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写活。

教学难点

人事结合,用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描写人物的词语。

2.师: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3.师:一分钟记忆,看谁记得多。

4.师:描写人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

5.师导入:如果,我们能把平时积累的词语,恰当地运用到习作中去,一定会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开展一次习作活动。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师出示习作要求。

2.师:这次习作的主题是什么?请概括出来。

3.师:写什么样的人?

 

4.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任务,我们要抓住哪些

 

 

 

 

 

 

 

 

 

 

 

 

 

 

 

 

 

 

 

1.生自由读一遍;齐读一遍。

2.生:这些都是描写人的词语。

3.1分钟后)生比赛,展示自己记住的词语。

4.生竞相发言,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人物的词语。

 

 

 

 

 

 

 

1.生齐读习作要求。

2.生:写人。

 

3.生:写特点鲜明、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4.生甲:抓住人物特点。

 生乙:运用学过的描写人

 

复习环节是从学生平日积累的描写人物的词语入手,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习作训练做铺垫、并积累素材;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对习作的畏惧感。

 

 

 

教师做个组织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让学生一步步明确本次习作的

 

 

 

方面来写?

(结合学生所说,师适时板书)

 

5.师引导:写人离不开写事,除了大家提出的两点,还要选好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特点。

6.师:强调习作要求。

三.例文引路:

1.师出示例文。

 

2.师:读了这篇习作,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说给大家听。

四.资源共享:

1.师:生活中,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去写。想一想:在诸多的人当中,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的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请在小组内交流。

2.师:全班交流。

五.动笔习作:

师: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头脑中印象最深的人及有关

 

 

 

 

 

物的方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6.生齐读三点要求。

 

 

1.生默读例文,并思考例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由说;补充说。

 

 

1.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及事。

 

生:开始习作。

要求,这将比一味地讲解、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合例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以达到巩固要点的目的。

 

这一环节很重要:通过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这将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同学,达到有话可说,下一步必将有话可写。习作

他(她)的一至两件事写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

六.习作点评:

1.展示一至两名学生的习作,师引导学生参与点评。

 

 

 

所有学生共同点评,既要找出其优点,又要指出其不足。

也将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通过点评,让学生看到同学及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为下一步的修改习作做了准备。

[板书设计]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1.抓住特点             

2.选好事例

 3.突出重点

 

 

 

 

 

本次习作教学,我从学生学过的有关人物描写的词语入手,引出了习作要求。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理解习作要求这一环节,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想、去说,进而一步步明确本次习作要求,避免了一味地讲解与灌输。为了让学生有所借鉴,我出示了一篇例文,这篇例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我想,这将有利于触动学生的习作灵感,唤起学生习作的意识与兴趣。因为担心后进的学生缺少素材,我在学生动手写作文之前,再次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再次激励头脑中没有可写材料的同学。我想,同龄人的话题会激发后进生的习作热情。在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我才让学生动笔写,我想,此时同学们应该是有人可写、有事可说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必将能够轻松完成。

存在的不足:在“明确习作要求”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偏多,导致学生书写的时间明显不足。今后的习作教学中,我应该更充分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圆满地完成课时任务。

 

                             点评

     蔡敏:本堂课教学要求明确、具体,教学环节自然、紧凑,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习作的展示,再加上马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循循善诱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在教学过程中,马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注意,“课文中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同学们听到问题后都纷纷举手、积极发言。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意义,而且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有话可说。但感觉如果这一环节调整到导入的位置,可能会更好。这样自然引出写作方法,更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丁爱燕:马凤霞老师执教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习作指导课,重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选好典型事例、运用描写手法。课堂上利用所学课文和所给范文,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和赏析,从而让学生明确人物特点是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去突出人物特点。对“选好典型事例”的指导上,更多地侧重于具体事例,要求学生能说出或写清楚一两件具体的事。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师语言亲切、自然。班级学生在后面的练笔环节中,大都能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习作,达到通过一件事情的叙述来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谓特点鲜明,更多的是写出其个性特点;所谓选好典型事例,更倾向于学生能写清楚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特点,在“典型”上不做更多的要求。

    李桂莲: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1、  课前导入独具匠心:大屏幕呈现的15个成语都是描写人物的,分作五组,每组三个,形成了五类,学生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分别是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此举既丰富了学生写人方面的词汇,又不露痕迹地复习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真正起到了“导”的作用。

2、  教学环节扎实紧凑:①对习作要求的解读很细致(通过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将“要求”中的重点圈画出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很好);②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很详尽;③“课文回顾”和“例文示范”使习作有据可依;④先说后写使写作变得更加简单。

3、  板书设计简单清晰。

需完善之处:“课堂回顾”部分如果做得更加扎实一些,“说说印象深刻的人”环节若能启发到位,防止学生说偏题,就跟更好了。

 

 王燕:马老师语言亲切,很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写作指导可操作性强,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讨论怎样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然后借鉴课文及范文的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介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锻炼了听说能力,最后学生进行写作,展示。教学过程完整,有条不紊。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在“细”上下功夫。建议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首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然后出示例文——《我们的学科组长》,让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例文是如何做到人物特点鲜明的,之后学生畅所欲言,介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最后写作展示,这样可能教学环节更紧凑,训练效果更好。

 

童英: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马老师能把握住习作的重难点精心组织备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反复读习作要求,圈画习作中的重点词语,教给了学生审题的方法。从成语导入到解析习作要求,从借鉴范文的方法到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收获。教师的语言美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马老师教学语言精练、亲切、自然,学生听了她的声音就能得到美的享受,自然会聚精会神的听;马老师还注重赞美学生和鼓励学生,学生自然愿意畅所欲言的说。短短的四十分钟转瞬即逝,虽然马老师只有1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也没有留给学生们展示习作的机会,我们仍无可否认这是一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

王岚:马凤霞老师的《人物描写》用几组描写人物的成语导入,匠心独运,不仅提供了写作素材,而且就此点出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之后对写作要求的细致解读,对范文的解剖分析,先分析再模仿,先说后写,运用了一切方法调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才能顺畅下笔,因而在后续的15分钟写作时间里,虽因时间关系未全部完成写作,但学生写得顺畅。但或许是指导太过细致,略显琐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