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
(2013-12-10 15:11: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交流分享 |
《庖丁解牛》教案
宁国中学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对本文“庖丁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13年11月26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寓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中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当属庄子,在必修五中我们学习了庄子的《逍遥游》,通过对鲲鹏的描述,展示出了一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的”逍遥游的境界。庄子的寓言作品想象丰富,文笔洒脱,气势壮阔。今天我们学习的《庖丁解牛》就是他一篇寓言代表作。
二、解题。
庖:厨师。成语:越俎代庖(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丁:人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文句。
2.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盖:
为:
3.分角色朗读
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有一个完整的情节,主体部分主要是庖丁和文惠君的对话来谈论解牛的问题。下面分角色朗读,第一大组读文惠君的话,第二大组读庖丁的话,第三大组读其余的部分(第一节和两个文惠君曰,一个庖丁释刀对曰)注意读准每个人语气。
教师点评:同学们读的很好,特别是第一组读得特别投入,特别有感情。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描写的庖丁解牛的技艺怎样啊?(见PPT)
预设:技艺高超。如何来表现这种高超的技艺?一是绘形,动作描写(触、倚、履、踦四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二是摹声,声音描摹(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把庖丁的解牛写成了一场舞会或者说音乐会,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简直出神入化。
那么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同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技艺那真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后来庖丁解牛也就作为一个成语,固定下来。
成语积累:庖丁解牛,厨师解剖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2.看到庖丁如此高超的解牛技艺,文惠君感觉如何呢?
预设:“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文惠君惊奇,赞叹,文惠君此时很想知道庖丁高超的技艺是怎样练成的?
3.庖丁是如何回答这其中的原因的,用一句话来说?
预设:“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请学生翻译。注意这句话中“进乎技矣”的 “乎”,介词“于”,“进”即是“超过”,“技” 指“技术层面”。
他的解牛技艺能够如此精湛,原因就在于他喜欢研究事物本身的规律。因为能够抓住规律,就超过了一般的技术层面了。
4.课堂活动
我们知道了庖丁解牛的秘诀那就是:“道”(板书),“道”是庖丁解牛的追求的目标或者奋斗的方向,那么庖丁围绕“道”是如何阐述的呢?
下面进行一个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道”的具体内涵?
“道”的内涵:依理
谨行
藏锋
“依理”就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相关文字
“谨行”就是尊重规律,面对具体不能光凭经验,要有谨慎态度,才能把事情办好。
“藏锋”成功之后也不要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要做到低调收敛。
实现这个“道”的境界经历了几个阶段?
预设:庖丁在刚解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无非就是一头完整的牛,因为这时他对牛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几年过后,一头牛在他眼前成了一件可以随意拆卸的东西,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因为几年之后,他的解牛技艺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牛的认识也从外部深入到了内部结构。现在我们也把技艺达到很高的程度称作“目无全牛”(板书成语)。到了现在他的解牛技艺又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呢?谁起来翻译一下?
(翻译:“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成语积累: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5.最后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话感受怎样?他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从语气、句式上) 预设:心悦诚服。请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句话。同学们要注意文惠君的身份地位,这样才能想象出他的手该怎样放,头怎么样,眼神如何。谁站起来表演一下?
学生演绎朗读
五、课堂小结。
寓言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但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的问题,仍要有谨慎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依理
道
藏锋
踌躇满志
(本课例获宁国市2013年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