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口语交际教学的三个策略
(2017-04-29 20:26:58)分类: 他山之石 |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必须以听话说话教学的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把握二者的内涵以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为前提,以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为导向,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多元化策略
1.教学目标多元化
可见,与以往的对话说话相比,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更为全面、多元,它涵盖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如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我看到了……》,我们可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学会观察时要仔细地看,多个角度看。
(2)学会表达:在互动交流中,能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
(3)学会合作: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中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倾听、交流、合作的能力。
(4)体验观察乐趣: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产生与人交际的热情。
2.交际形式多元化
同样还是以《我看到了……》一课为例,在对第三幅图画进行设计时,我安排了这么一个环节,要求学生“抓住特点,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头像进行描述,教师给予一些词条帮助,然后请其他学生根据描述猜测他说的是哪一个头像。”这一环节让孩子们畅所欲言,独立发言,这是对学生独白能力的培养。而在指导四人小组合作描述时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时确定一人为主要发言人,其他人在听的过程中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环节则生生互动,在合作中提高对白能力。两种方式穿插起来,兼顾独白能力和对白能力的培养,使多种交际能力和谐发展,形成自然的互动关系。
3.交际角色多元化
就学生来说,一方面,学生是口语交际的学习者,课堂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合作者:当教师传授必需的口语交际知识时,他是知识的接受者;当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交际过程时,他是欣赏者、评价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交际者,他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互为交际对象,必须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与交际对象展开对话、交流和沟通。
就教师来说,教师既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指导者,应承担起指导者的所有职责;同时作为交际者,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二)生活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生活化的策略,就是以学生亲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口语交际素材,以生活的实际需要为交际目的,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实现某种需要的生活的过程,完成“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任务是课堂活动的明线,完成学习任务则成了暗线,两线交融,完成学习任务蕴藏在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中。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为全体学生所共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如果创设适当的虚拟的生活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产生相反的效果:上课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她要来我们这里玩,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向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龄人,由你们介绍,在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班级里交流,甚至可以煞有介事地把学生所说的话录音,告诉学生要把带子寄给自己的外甥女。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动机。
(三)历练策略 这里的“历练”是经历实践和训练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强调的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于实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整合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以能力的养成为核心。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的实践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训练能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从而使学生在亲历完成交际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能力养成的目标。
我们再来看《我看到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交际实践:
1.评一评。教学中,教师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学生口头用语。特别是在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巫婆”时用录音即时展示了一组四人小组的交流过程,让学生进行评价,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
2.说一说。在进一步仔细观察“酒杯人像”图后,为了让同桌的交流更有效,我出示了两个句式:
XXX,你刚才对我说
这样训练,使学生在交流时有了一个扶梯,就敢于开口,言之有物、有序了。
3.比一比。第一次“比”是比较。在观察“酒杯人像”图,学生进行交流之后,我又进行了示范,再让学生比较,老师的介绍跟大家的介绍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观察时要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提高表达的质量。 第二次“比”是比赛。出示“枯树老人头”后,让学生观察5秒钟,比一比谁观察得正确。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快速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
4.猜一猜。在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时,教师先进行示范,描述一个头像,让学生猜是几号头像。然后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头像进行描述,教师给予一些词条帮助,并根据描述让大家猜。这样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兴趣,提高交际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明确,描述人像应抓住特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样的交际实践,既让学生亲历亲为,又让学生真正“学会”,使学生获得提高和发展。同时,老师安排了多次小组活动,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机会,使实践落实到了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