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稻出现“褐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6-11-23 08:47:57)
分类: 水稻病症解决方法
 一、水稻出现“褐穗”症状

  粒瘟粒瘟病是稻瘟病的一种,是由于稻梨孢真菌感染所致。水稻稻谷感染稻瘟病菌,颖壳变色或不变色,稻谷变黑。乳熟期比较明显,叶鞘不感病。

  鞘腐病属复合真菌感染所致,其中禾谷镰孢真菌变种为优势种。剑叶叶鞘首先感病,进而传染颖壳、稻粒,使颖壳、稻粒变成黑褐色,形成褐穗或黑粒。

  褐斑病也叫细菌性鞘腐病,由于丁香假单胞细菌丁香致病变种感染所致。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成纺锤形斑;叶鞘感病主要发生在抽穗前的穗苞上,导致茎、颖壳感病呈黑褐色,并深入籽粒。

  褐变穗病褐变穗病属链格孢真菌和附球霉真菌复合感染所致,其中链格孢真菌为优势种。水稻抽穗后不久,突出特点颖壳内颖变褐,外颖正常,并伴随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叶鞘往往不感病,对籽粒灌浆影响比较小,但受害籽粒出现茶色米和黑米概率较高,严重影响米质。

  二、水稻“褐穗”发病时期

  粒瘟病在灌浆:成熟期感病。鞘腐病在剑叶抽出:抽穗期感病,在扬花灌浆期为危害盛期。褐斑病在孕穗期开始感病,起初叶片表现病斑,而后剑叶抽出—破口期为危害盛期。褐变穗病在抽穗以后不久感病。

  水稻“褐穗”多显症在抽穗至成熟期发生,最佳预防时期应该孕穗抽穗期开始,结合稻瘟病的防治,进行药剂叶面喷雾处理2~3次。

  三、水稻“褐穗”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检疫,防止带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选用抗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浅水灌溉,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处理带菌稻草,切除传染源。

  2、化学防治:在水稻孕穗期、孕穗末期和齐穗期,结合水稻稻瘟病的预防,采用组方用药技术,可有效预防水稻鞘腐病、褐斑病、褐变穗病以及纹枯病和稻曲病、胡麻斑等多种病好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对水稻生理性“红尖”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生育期连续2~3次。

  3、防治配方:咪酰胺类或稻瘟灵(富士一号)或三环唑类或吡唑醚菌酯(柯欧)或春雷霉素戊唑醇 磷酸二氢钾。药剂最好交替进行,以免产生抗药性,并于下午16:00时之后用药,避开高温和开花授粉高峰期,以免影响水稻开花授粉质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