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郑板桥《道情十首》赏析

(2020-02-23 07:12:02)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扬州府兴化县。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不仅是书法家、画家,而且还是文学家。他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郑板桥集》分为《家书》、《诗钞》、《词钞》、《小唱》、《题画》五辑,《道情十首》就是编在《小唱》一辑中的,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道情,原为道士所歌,多为歌唱离尘绝俗。相传渊源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恩想。明清流传甚广。题材也更广泛,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结合而发展成多种曲艺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湖北渔鼓、山东渔鼓、四川竹琴等。郑板桥在《道情十首》开场白中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清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


   
《道情十首》在《郑板桥集》中是被单独列出来编在《小唱》一辑中的,而《小唱》一辑中除《道情十首》之外别无其他作品,可见《道情十首》是受到作者非常重视的。郑板桥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创作《道情十首》的呢?


   
雍正三年,郑板桥在游历了长安、洛阳等地后来到了大清国的京师北京。北京是大清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有文人墨客,达官显贵,郑板桥在这里逗留了一段时间,交游广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被人赏识,打开仕途。可是他性格狂放不羁,最终不能得志。《郑板桥集》后面的郑板桥年表中记载: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在北京时,郑板桥与高僧、羽林子弟游玩,每每放言高论,激浊扬清,臧否人物,因此而招致了狂名,京城的正统社会肯定容不下他,干谒的路途也就阻塞了。由于郑板桥在京不得志,于雍正三年下半年回到扬州,开始创作鄙弃功名,淡薄名利的作品以遣兴。《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道情十首》初稿写成后,作者又进行了长达14年的修改,而后才付梓问世。这至少可以说明《道情十首》中所表达的思想不能看作是作者一时泄愤之作,而是代表了作者一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可分为三部分。前七首为第一部分,也是道情十首的精华所在,他写了生活底层的渔翁、樵夫、和尚、道士、贫士、乞丐、隐者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他们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现了他们无羁无绊的性格。这七种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们自得其乐,我行我素,活得很洒脱。特别是这些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蔑视功名,淡薄名利,与其挣扎于名利场中,还不如过这七种人的生活。


   
《道情》第八首和第九首是第二部分,咏叹历史,感慨沧桑。《道情》第十首是最后一部分,点明了整个道情的主旨中心,其中点明了道情的目的是为了唤庸愚,警懦顽,这正好与开场白中的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 “觉人觉世相呼应。


   
在道教诗歌天地中, 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杂言,重在以通俗语言点破玄机,启人了悟。如张三丰之《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其用语明白如话,却有一种感召的力量。宣扬了道教关於清净寡欲不争等教义思想。而郑板桥的道情也是同样,以劝人劝世为宗旨,以超脱散淡的情怀,讽古咏今,超脱于世俗名利之上,达到无牵无绊,自由自在的境界,表现为对功利主义,仕途经济的淡漠与蔑视,所以板桥道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经过一代一代的传唱,仍然万古常青,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很青睐。

    郑板桥是以旷达怪诞而闻名于世的,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他在《道情十首》诗中所表达的意味,就不难体会出郑板桥在旷达的言行下所隐藏的无限凄凉,这种凄凉来自个体的人在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及无可奈何。在《道情十首》的收场白中郑板桥说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他辞官归里,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他以他的怪,给后人带来快乐。


                                                                             本文原载网易《老力木头的博客》  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