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一次《荷塘月色》的讲评

(2013-10-25 08:47:16)
标签:

高中

教研

荷塘月色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记一次《荷塘月色》的讲评

     学校组织新老师做汇报课,我们组刚好有一个新来的女老师姓张。看着她每天忙忙碌碌,经过好长时间的准备,让我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看到她今天也将阵前试锋了,不禁也为她紧张起来。

    我们听的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

1.  结合第四段中的景物描写,熟悉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

2.  揣摩文中的一些练字炼句并反复推敲涵永。

张老师先导语引入“ 朱自清先生曾很自信地说,就是在寻常的事物,我也能从中发现并创造出令人惊异的美来 ”今天我们就重点赏析一下《荷塘月色》的第四自然段。 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将荷塘写活写美的。首先让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这一段,在读之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第四段中作者写了荷塘中的那些景物”(齐读)。

读完之后,发现学生还没找出来,又给学生2分钟时间独自思考。然后找学生回答,明确,在这一段中分别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板书)并总结这就是在月色下的荷塘中,作者所看到的景物。这些都是比较平常的事物,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写美的呢?

之后张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两个“探究案”中的问题:

1.       作者在描写月色下荷塘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这些修辞的妙处。

2.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然后给学生10分钟时间分组讨论,讨论过后,张老师结合课件,详细讲解了几种修辞,而且需要说的是课件做的很精细,也很美观,符合这一课的风格。张老师虽然是初次面对这么大规模的听课,却很淡定,教态自然,从容镇定,与学生的问答亲切,机智还略带点小幽默,胖乎乎的圆脸上见不出笨拙反见轻巧。

当还有10分钟的时候,主要内容讲完了,开始做当堂练习,但这时明显感觉有些慌乱,分明感到她为了急于将自己准备好的一个名言“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们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了,却少了感受美的心,现在我们有了感受美的心,还需要有表现美的才艺,今天我们初步掌握了点才艺,让我们通过练习来测试一下自己掌握多少”说完之后,就直接让学生做第二题,然后又中断讲的第一题。在这里才现出一个初登讲台的老师的稚嫩之态,自己曾经的影子也时时在脑海闪现。

                         评课

 讲完课后,两个校领导,和几个组内老师参与了评课,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庆幸能够赶上这个年级班子。尤其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充溢着正气而且很务实的的一个集体。每次评课,大家都能够“献言进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切都为了上一堂更好的课,让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次当然也如此。

 由教务处副主任徐老师主持,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陈老师发言,陈老师面部肌肉缺少变化,他的笑是很难看到的,有时也笑,但你只能从他张开的嘴和大张的拍打在一起的双手看出他是在笑,你要想在他的脸上看出个蛛丝马迹是很难的。但陈老师却是我很佩服的老师之一,他做人很正直,他的特色是用着一个很老了的手机,由于听筒坏了,跟别人打电话,就像放扬声器似的,我们都能听到,我们办公室一个老师开玩笑的说:“陈老师正直的很那,就没有怕人听的话”,做事也很公正,很得人心。一手漂亮的字更让我羡慕不已。陈老师首先对这堂课的优点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指出张老师一个字的发音不准“似的”的“似”应该读“shì”翘舌音。再者指出剩下的10分钟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课后第一个选择题比较难,第二题赏析朱自清的《绿》节选却是做而未解,留下了个小尾巴。然后是席老师,作为张老师的师傅第二个发言,毕竟是自己徒弟,也许是为了避嫌,所以说的很少,只是整体评价了一下。

然后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整节课都围绕一个目标,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语文课,该散的时候散,该读的时候读,重在赏析。但有时候也要上的专,上的实,让学生有实际的收获,本节课就是属于后者,让学生知道如何写景状物。

接着吴老师,一个小家碧玉,带着点南方女子的灵秀气的女老师,记得她刚来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学生偷偷的问我:“老师,你旁边坐那个女老师有对象吗?”我说:“人家孩子都能跑了。”别看人长得秀气,但是家里大小事都是自己一力操持,做饭更是拿手。讲课上也独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她就提出可以将练习题改为“月色下的张北或者月色下的私立一中”让学生依据所学,当堂练笔,效果会更好。

然后是杜主任,教务处主任,也是教语文的,也是我师父。原来是我们级部主任,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一个一起来的女同事,有一天神秘兮兮的对我说:“你知道吗,咱们级部主任是全校最帅的主任。”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见面之后果然不一般,一米七八的个子,长的方方正正,后来才发现,别看长的比较粗犷,内心却很细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工作上都喜欢钻研,每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就是我学习的时间,作为徒弟受益匪浅。据说我们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就是他建议的。但也有不足,由于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开起会来旁征博引,说个没完,往往会占用大家已经很少的宝贵的自由时间,有些人都怕他开会,哈哈,不过我不怕,就像我不怕监考一样。

这次他最后发言,梳理了讲课思路,综合了几个老师的意见,也让我豁然开朗,由于我负责制作学案,张老师这节课是提前讲的,其他老师还没开课,所以我有修改了学案,以备大家做好教学工作。

主持评课的教育处副主任徐老师,教俄语的,刚刚被学校聘来,很厉害的一个中年女子,不算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也许在人们看来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听评课,但我认为很有意义,既有利于上课老师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很庆幸自己在这样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中。

 

 

高一 一级部语文导学案  (修改前)      编号:14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2.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并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重点难点】

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

【使用说明】

1分小组讨论探究案中的问题,并派代表作答

2.自主完成巩固练习

探究案

课题一:赏析第四自然段

1.     作者在描写月色下荷塘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这些修辞的妙处。

 

 

 

 

 

 

 

2.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总结:

第四自然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五自然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所以这两个自然段描绘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巩固练习]

1.选出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红杏枝头春意闹

B.寺多红叶烧人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欣赏美文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问题: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点?

高一 一级部语文导学案  (修改后)      编号:14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2.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并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重点难点】

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

【使用说明】

1分小组讨论探究案中的问题,并派代表作答

2.自主完成巩固练习

探究案

课题一:赏析第四自然段

(1)思考第四自然段写了月色荷塘的哪些景物? 请找出具体语句。

 

 

 

 

 

2)分别指出这些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妙处。

 

 

 

 

3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总结:

 

 

[巩固练习]

请大家结合所学,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