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育上五年级的孩子
(2013-08-17 18:15:03)| 分类: 家庭教育 |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作为家长,应如何教育已经上五年级的孩子呢?
   
1.沟通与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首先,家长不能揭孩子的疮疤,如果家长老是提起从前,孩子就会感到和家长越来越无话可说,也不敢说,不知什么时候家长又会抖搂出来,用自己的话打击自己。其次,不要把孩子的秘密随意泄露出去,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一些隐私时,你若把孩子的事当做笑料在朋友中散布出去,很可能使你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彻底丧失。另外,遇事多和孩子商量,比如,在给孩子买衣服时,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他才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决定,对父母更加孝顺,更加亲近和尊敬父母。
   
2.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孩子
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是要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三是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四是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3.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呢?
   
一是培养孩子的胆识。胆识就是胆量与见识,有了胆量,孩子就敢于冒险,敢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有了见识,孩子就会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了解现实,并能驾驭现实。??二是让孩子自由参加竞争?。?鼓励孩子参与某一竞争活动,并不是迫使孩子参与某一运动比赛或为某一团队效力。如果孩子不想参与竞争或喜欢另一比赛项目,可以让他自由决定。有时你的孩子也许只想当一名观众,在有些情况下,观众和赛手一样都充满了竞争。三要克服孩子的自卑感。这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保证。当孩子在竞争中遭受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竞争目标,寻求更有效的竞争方法,以备下一次竞争中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取得成功。四要引导孩子公平竞争。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同时,要提高孩子的竞争道德水平。父母要教育孩子认识到,竞争应该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集体和他人,同学之间的竞争应有利于共同提高。做到竞争不忘是非界线,用竞争促进大家追求更高的目标。五要使孩子树立”努力做到最好”的信念。?要让孩子知道,胜利者,强者、伟人不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要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如果一个人毫无追求,对一切都感到很满意,那就谈不上为“做到最好’而奋斗了。六要教育孩子竞争应以合作为前提。?竞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竞争者之间既是对手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不要让孩子为了赢得竞争而不顾一切,或者是纯粹为了参与竞争,做出一些孩子不该去做的事情。否则,他将失去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教训和体验。
                        
							
		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是要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三是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四是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前一篇:四、五年级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后一篇:[转载]王崧舟《荷花》课堂实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