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京和:《教育是没有用的》
(2015-01-30 08:46:27)
标签:
育儿教育文化 |
分类: 教师读书活动 |
书名取得有些商业化,我的理解是并非教育是没有用的,是教师太刻意太教条的语言是无法启迪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有时候,这是一种枷锁,更是一种心理的枷锁。本书用一个故事解释了这一现象。
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
大家都很清楚,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试问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真的希望孩子像牛一样乖巧吗?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就是在犯罪,便成了一个活生生掠夺犯,掠夺了孩子主动的天性,给他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所以不仅要像书中说的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且要让学生在正确的观念下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
如何又该如何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呢,该书又强调了一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有那么重要吗?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起飞?是想象力,是全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只有1.2亿人口的国家,竟有数千万人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每年的专利申请高居各国之首。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我们的想象力又在哪里呢?
再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各项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经过观察,她发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为了难。他们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就是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出来,这才使孩子们完成了任务。
按理说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是他们的想象力却被无情的审判了,被否绝了,他们的情感也因此受到了打击,想象的天性也受到了阻碍。所以当你向一个孩子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得到的回答不是变成水,而是变成了春天时,你应该惊叹并且欣喜于这是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富有艺术性的回答,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我觉得学生要有好的想象力,就要有好的情绪,那么当学生的情绪受到一定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去教育呢?事实上要改变这种情绪实属不易。书上建议,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理去,我理解为用心教育。
也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有位妈妈声带出了一点问题,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