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京和:《教育是没有用的》

(2015-01-30 08:46:27)
标签:

育儿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师读书活动

书名取得有些商业化,我的理解是并非教育是没有用的,是教师太刻意太教条的语言是无法启迪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有时候,这是一种枷锁,更是一种心理的枷锁。本书用一个故事解释了这一现象。

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喷鼻、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小木桩了。

大家都很清楚,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试问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真的希望孩子像牛一样乖巧吗?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就是在犯罪,便成了一个活生生掠夺犯,掠夺了孩子主动的天性,给他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所以不仅要像书中说的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且要让学生在正确的观念下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

如何又该如何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呢,该书又强调了一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有那么重要吗?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起飞?是想象力,是全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只有1.2亿人口的国家,竟有数千万人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每年的专利申请高居各国之首。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我们的想象力又在哪里呢?

再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各项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经过观察,她发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为了难。他们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就是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出来,这才使孩子们完成了任务。

按理说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是他们的想象力却被无情的审判了,被否绝了,他们的情感也因此受到了打击,想象的天性也受到了阻碍。所以当你向一个孩子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得到的回答不是变成水,而是变成了春天时,你应该惊叹并且欣喜于这是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富有艺术性的回答,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我觉得学生要有好的想象力,就要有好的情绪,那么当学生的情绪受到一定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去教育呢?事实上要改变这种情绪实属不易。书上建议,把话说到孩子的心理去,我理解为用心教育。

也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有位妈妈声带出了一点问题,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故事里的妈妈并没有说一句话却用一种倾听的方式释解了儿子的这种烦躁心理,我也深刻感受到,有时候心到位了,教育也就到位了。书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学会用一个温暖的心去传递一种精神的能量给孩子,有时候确实能带来沉默是金的效果。

     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这个教育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很喜欢书上的这种比喻: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是两个概念,培养""和培养""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杯子和水,""是各种知识、才华和技术,而杯子是盛水的,杯子的大小,决定它最终能容纳多少水。这样一比喻,杯子的重要性是呼之欲出了。回想起大学里的校训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强调要以人为本。一个人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让知识,技能运用自如贡献和回报社会。培养孩子学会善良、包容、正直、自信、勇敢等也是我们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责任。

     林格先生的教育是走出来的,他踏遍了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了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位教育专家。积累了无数个感动人心的教育故事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发,让我也学会了要认真对待教育,尊重教育,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和关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