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父寄来了他一年来的书法成果-《傅文奎书法集》。我看完后,很是替父亲高兴,作为一位优秀的书法爱好者,作为一位有艺术修养的领导干部,能够将自己四十余年的书法道路通过结集做一次总结,也真是极好的。父亲在书法集出版后带回家来一本,请我为集子写一篇评论文章。本人虽二十年来一直受家父耳濡目染,无奈学业不精,至今还是女屌丝一枚,所以对书法仍不甚了解。既然父亲希望我写一篇小文,我也不好拒绝。写的不太好,还望父亲大人见谅。
父亲的书法集封面左侧是一个大写的“飞”字,代表父亲有一飞冲天的雄心;右侧是六个小字“傅文奎书法集”。第一页是父亲的个人简介。说实话,我对这一段自我介绍不太满意,父亲介绍自己是“著名书法家、艺术品鉴赏家”,我对此不敢苟同。父亲虽然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但由于近年来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写字时间明显减少,已经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作品了。所以,我认为以父亲的知名度称“著名书法家”显然太高。至于“艺术品鉴赏家”,在我看来更是夸大。父亲近年来在艺术品投资领域屡战屡败,经常打眼(买假货)。“艺术品鉴赏家”显然言过其实。连父亲都可以称自己为“著名书法家”,那我前几篇文章所写的《快乐向前冲》的几位大哥不是可以称为“著名闯关英雄”了?不过这也不能怪父亲,毕竟这年头的大环境是个人就可以称“家”。
接下来是父亲的同乡小兄弟-书法家、哲学家蔡永胜叔叔为这本书法集做的序。蔡叔叔在序言中介绍了父亲的书法生涯,从蔡叔叔的介绍中,我知道了我的老家大城古称“平舒”,这也是父亲性格的写照-平和舒缓。我感觉,这一点我要向父亲学习,我这个人和《快乐向前冲》的陈、徐、韩三大神有一点像,都是激情有余,沉稳不足,这对于要从事写作的我来讲是很不利的。序言中还说到父亲是少年成才,不满十岁就为乡邻书写春联,可称神童。早慧的父亲并没有像仲永那样泯然众人,他继续努力学习,历经两次高考失利,终于在1983年第三次考试得中,考入河北大学历史系。(不知怎的,我写到这里时想到了韩玉成)父亲入学后徜徉莲池碑林,与同侪切磋书艺,如鱼得水,他还结交了熊任望、赵逢明等书坛名家,并因为一笔好的行草书被赵逢明先生收为入室弟子。所谓名师出高徒,父亲的书法很快有了大长进,并担任了河大三余书法社的社长。看来,父亲在大学时也是学霸一枚。父亲毕业后,担任了赵先生的助教,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有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了书坛翘楚。后来父亲的作品还入选过中国美术馆,可惜本人对书画不求甚解,有时间一定要去观赏一下父亲的大作。1992年父亲经历了人生的转折,他从书法教育迈入工程技术管理领域,他接受了这一挑战,掌握了行业知识。虽然父亲这段时间写字时间少了,但他通过到全国各地出差,见识到了名山大川和众多文物,从此开始投入艺术品收藏行业。也正是在父亲调入管道局的第二年,他有了弄瓦之喜-他的女儿我出生了。如今,已逾知天命之年的父亲仍笔耕不辍,经历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父亲的书法艺术已臻于化境。蔡叔叔引用孙过庭的“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来总结父亲的书法,我觉得很恰当。我把这句话改动一下,送给《快乐向前冲》的闯关英雄们:“初登赛道,务求平正。既能平正,务创大招。大招已成,复归平正”。最后,蔡叔叔说父亲的头像似北魏石刻中的佛头,从他的耳朵能看到佛像的庄严。这一点我认为蔡叔叔有些言重了,不就是父亲的耳朵有些大吗,在我眼中有佛相的只有一个人-二哥陈永贵。蔡叔叔说他的书法和他的相貌一样,古雅深沉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还用孙过庭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来评价父亲的书法。说实话,我发现在我眼中能当得起这九个字的人都是“二哥”,一个是父亲(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一个是“快冲”的“千年老二”陈永贵,还有一个是在济南给我治病的医生,同样是家中排行老二的李敏伯伯。好了,废话不说了,进入正题。
父亲的书法集一共收录了他近两年的书法作品36篇,这其中有古代的名诗,也有父亲本人的戏作。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四个大字“宠辱不惊”,这是父亲2013年的作品,我觉得这四个字应该送给刘宁和乔跃江。我认为这一篇写的不太好,笔法有些乱,显得有些浮躁。后面的五言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有同样的问题。第三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让我比较喜欢的一幅作品,也是父亲最用气力的一幅。我认为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此时父亲的书法有了长足进步,开始回归书法的起点-平正。看来写佛经还是有好处的。“天马行空”是我最不满意的一幅字,感觉太潦草了。“难得糊涂”还不错,应该是父亲临摹佛经后的作品。接下来是我最欣赏的一幅父亲作品《兰亭序》,它大气雄阔,在平整中见气魄,有右军之韵也。看来这一年来父亲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进行了苦心练习,临摹王羲之作品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但我同时认为,父亲这幅字与王羲之原帖相比,少了一分自然灵动,匠气有点多。“长空赠我以秋月,天下知心惟酒杯”则表现了父亲以酒为乐的文人情怀,我从这幅字上看出了几分李太白的影子。果然,父亲后面又写了两首李太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体现了他的深厚功力。父亲的书法还不错,但我认为父亲的诗歌水平有待提高。父亲十年前写的一首自作诗《甲申中秋有感》这一次也被收录进了集子中,“秋风借得八千里,月下昆仑照浦江。西气东输豪迈事,春秋五度写华章。”我引这首诗的目的是想说明父亲的诗歌创作有所退步。拿他今年中秋节在常州淹城创作的一首诗来做对比“晨起雨蒙蒙,赏月待天晴。纵使不见月,儿时月更明。”我认为这十年来父亲的诗写的越来越烂了,他今年写的这首诗大概只有“羊羔体”可以媲美。所以我建议父亲还是要多读书,多写字,少作诗。不然的话会有附庸风雅之嫌。最后,父亲用扇面写了一首跟扇子有关的童年歌谣“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在文人气十足的扇面上书写如此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真的有创意。同时这最后一幅字还让我看到了一贯严肃的父亲也有“萌”的一面。当然,父亲这本书法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他今年年初所写的毛主席诗作《沁园春.雪》还有他近日所临的得意之作王铎字帖以及蔡永胜叔叔序言中所提及的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这些精品之作未能收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以上就是我对父亲书法集的看法。写得不好,仅供父亲参考。
看完父亲的书法集,我总结了父亲书法的特点:大气雄厚而略显浮躁,气魄十足又过于匠气。但我认为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又是近20年很少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父亲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通过这本集子,我看到了父亲四十年书法道路的精品之作,看到了父亲与蔡永胜叔叔的知音之交,看到了父亲以酒为乐的文人情怀,还看到了父亲严肃外表下的可爱一面。通过读这本集子,我觉得我与父亲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庆长假在家里所写的“势不可挡”只能称为是“字”,离书法还有较大距离。今后我要多读书,多出去长见识,丰富我个人的修养,这是我对我本人的要求。至于父亲,他曾跟我说历朝书法的特点。他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质,今人尚巧”我认为就父亲来说,他已经算是当今书法界不“尚巧”的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向“尚意”的方向迈进。有人可能会认为父亲已经年过五旬,书法已经没有太多提高了。但我认为不然。齐白石不是56岁才大器晚成,名满画坛吗?何况父亲比他还年轻五岁呢。所以,我希望父亲能够闭关修炼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临摹古人字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争取早日成为“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著名书法家”。对于我这篇文章来说,我认为挑战并不比父亲从事企业管理工作难度大,因我对书法还不甚了解,所以这篇小文是我文化类文章的处女作。写的不太好,但我努力完成了,希望追求完美的家父不要苛责。最后,我用杜甫对李太白诗歌的评价改动一字,就父亲的书法作总结“笔落惊风雨,字成泣鬼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