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服笔记袍服版块

(2014-01-06 19:34:41)
标签:

文化

在贴吧微博等各个地方学习时积累的知识,多半来源于同袍前辈,持续更新,不保证完全正确即使是写过的内容也会随时更新推翻,仅供参考。

衣裳的争议

古画出现的所有“衣裳”都不单穿,必加大氅。

 

 【很短】关于当下衣裳类男装常服“泛滥”的观点http://tieba.baidu.com/p/2765231869?pid=43155779951&cid=&from=prin#43155779951?from=prin楼主言论不太严谨,参考3楼16楼。
也许外观看起来是上衣下裳,说不定是直裰之类的通裁袍外系围裳。如下图洛梅笙文章中明代士大夫系围裳。
 

唐代日常汉服的层次与搭配

男装篇http://www.douban.com/note/303151044/

缺骻袍(开衩圆领袍)
唐圆领的领缘可以有多宽?有无系带的例子?http://tieba.baidu.com/p/2786319484?pid=43689882892&cid=#
 
现在商家做的不少有问题,唐圆领领缘很窄;即便宋明也不会很宽。
现行的不少圆领受当代戏剧、影视剧装束影响很大,“领缘”异常宽大且不说,而且有些根本就不是“领子”,根本就不是单独接上去的领子,而更像是衣服的一部分裁开再缝上去的。
 
领子上的系带,仅见于北朝壁画。隋唐宋都未见,明也没见到过,但有人说有一例容像有(明代圆领形象千千万,就那么一例即便有也是非主流吧)。清戏装开始都是领口系带。至于襟上的系带,那是从宋代开始的。

 

深衣

 我现在不怎么搞得清楚秦汉时的深衣和直裾袍的关系,礼记说深衣下裳十二片,当时的直裾袍虽然是上下连裳但下裳有三片的有六片的,也许不是所有上下连裳的袍服都是深衣,还是深衣,曲裾袍,交领直裾袍分开叫吧~

袍服的衣缘

汉服出土实物同款式对比复原要放开胆呀http://tieba.baidu.com/p/2022754220#

出土的同款式的汉服细节之处也有很多不同,而现代复原汉服反而有些拘谨于细节处的变化并不多。

“同色衣缘不镶边是错误的”的问题http://tieba.baidu.com/p/2788780828?pid=43754255476&cid=#43754255476

     关于深衣衣缘的颜色,礼记里面就有理想模式,但实际上至少从宋朝开始就已经不按那套去做了。同色的袍并不少见,但是深衣作为带有一定礼仪性质的正式服装,一般惯用彩缘。这个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不可以,只是一个制衣习惯。

     中国古代的服饰还算是相对比较开放和自由的,通常来讲,异色或异质衣缘的衣服要比同色的高级一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内穿衣除了有特别象征意义的,一般多为领袖衣相同。而外穿衣用相同的,一部分是特殊情况,一类则是为了表示节俭。中国古代的服制,多数情况是说可以怎样,却很少说不可以怎样。

袍服腰带宽窄问题http://tieba.baidu.com/p/709346969?see_lz=1

   虽说宽腰带是存在的,古画上还有疑似宽加细的存在,但细腰带依然是主流。而且宽腰带除了明显画了带钩的革带的文物外,固定方法不明,不推荐宽腰带。

宽加细的争议

               原作:飘过沂州

这幅也有可能是上衣异色的下摆造成的效果,而不是腰带

http://s3/mw690/003SKMPigy6GHJ32HfAb2&690
所以单单一幅图证据是不充分的

这个是和顾恺之这幅画同时期的服饰

http://s11/mw690/003SKMPigy6GHJ60NSi6a&690

http://s11/mw690/003SKMPigy6GHJ6rl6q8a&690
所谓宽腰带,你要看具体时间,具体服饰,资料多多比对才能下结论
单凭一幅图片还是有些妄言了
图像会有错觉的,就像上图那样
作为腰带款式而言
从战国到春秋多流行两条腰带,内着革带,外着大带,外观上较宽
在汉代有不少是只着单带。有不少出土资料证明,汉代革带经常外系,这个革带是挺细的,不过3-5厘米左右
里宽外细的腰带组合,目前针对两汉到魏晋而言还是资料不充分的,难以有效证实这一款式存在的两汉的不少出土俑像有单着细带——怀疑是革带(原因:革带细的牢,丝带或者麻布做的带子系着时容易松脱)
也有系双腰带的
很是多见
至于上面东晋时期的短襦,实物出土于甘肃毕家湾,这是照实物尺寸制作的,拿来实验研究的
外穿确实有一种宽加细的错觉,做重要的是时间,和顾恺之处于同一时期,这就有意思了 图像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可能”,无法确定
需要更多的旁证才能成证据
上面只是举例说明,上面图像的解读存在着其他“可能”的解释,我们不清楚的太多了。

 

另有说法

    关于宽腰带,大带本身不是用来系腰的,只是一个装饰物,装饰什么呢?就是大带里面的革带,革带也是真正起束腰作用的东西,而且用来悬挂蔽膝、玉佩、绶的也都是革带。
     革带上面挂满了玉佩、蔽膝的绳结,这样就比较丑,所以要用大带遮挡一下。因为腰部本身已经被革带扎住了,如果再把外面的大带也扎得很紧就会露出里面的革带痕迹了。
    穿着深衣的话,只扎革带是有的,扎了革带再围个宽腰带装饰一下也是有的,但是把本来装饰作用的宽腰带用来系紧腰部就不妥了。
     商周时期的腰带多为丝帛所制的宽带,《诗·曹风·鸬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笺:“谓素丝大带,有杂色饰者。”大带又名绅带,《礼记·玉藻》说绅带的长度“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绅即丝带束紧腰部后下垂的部分。女子的腰带也用丝质,下垂部分名襳褵(Xian音先,li音离)。女子的长腰带名绸缪,打成环状结易于解开的叫纽,打紧死结不好解开的叫缔。

     因在绅带上不好钩挂佩饰,所以又束革带。开初革带两头是用短丝绳和环系结,并不美观,只有贫贱的人才把革带束在外面,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把革带束在里面,再在外面束绅带。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华夏民族采用铜带钩固定在革带的一端上,只要把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的环或孔眼,就能把革带钩住。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美观,所以就把革带直接束在外面来了。
 
     汉服并不是个拼图游戏,宽加细历史或许有,或许没有,不管有没有,都缺乏清晰明确足以论证的证据。论证一件东西存不存在不是“好像”“可能”,也不是孤立的看“有没有”,而是应该从前后服饰传承关系上看,汉服不是一个配件更不是拼图。

     如果宽加细因为它“存在”过就可以在直裾上、曲裾、甚至上衣上都用,那么,杂裾上的燕尾部分(这还是确定有的)的是不是也能用在曲裾、直裾、襦裙上?如果如此,汉服就不是一件需要传承的衣服,而是一件创新的时装了。

    即使宽加细历史上存在,但在运用上却没有像现在这么混乱的(专门的腰带贴过段时间会出),就好比古代有野人,但不代表现代的我们个个都要成为野人,这是打个比方罢了。

 

【现在商家做的“曲裾”】吐槽一下绕襟部分,应该加衣缘吧http://tieba.baidu.com/p/1657053277

曲裾系带普遍低腰的猜测。

 

秦汉以后的直裾深衣http://tieba.baidu.com/p/1612785054?see_lz=1

朱子深衣“曲裾”的前世今生——先秦至南宋的“续衽钩边”http://tieba.baidu.com/p/1343256734#

     深衣的百科“至少从司马光所制的“温公深衣”开始,深衣面料就多为白布,而腰带从出土文物和容像上可以看出,为大带。”似乎深衣虽然延续时间长,但秦汉以后慢慢没什么穿着机会了,可能因此连不少古人也研究深衣了呢。

 

关于深衣外是否可以加罩衫。(罩衫即披风褙子大氅比甲等统称)

http://s6/mw690/003SKMPigy6EM54Bzh325&690

    里边穿什么看不清,想来也不过是曲裾或直裾之类的衣服现在商家做的袍服加罩衫都是罩衫和袍服一样长,而此图上的直领披衣只到小腿处。

 

    我觉得直曲裾跑加罩衫的问题还有那时人的穿衣习惯,汉代流行一层一层的套衣服衣袖逐层缩短衣领逐层向外和下移、里面的衣服厚到外渐渐变薄,而不是外面加罩衫。秦汉时期那些叠穿的直裾式或曲裾式袍服最外边加直裾式或曲裾式单衣的情况比较常见,至于我们现在容易提到的明式深衣或朱子深衣,不加罩衫为好。

 

      对襟式的罩衫,不管是半臂也好,褙子也好,披风也好,大袖衫也好,穿在其他衣服外边,并没有什么不妥,只要不与历史上长期固定的搭配方式明显冲突就好。

 

直/曲裾袍

 

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

    直裾一词更多用于后人对于古人衣装的总结性名词,东汉已有。但直裾一词却并非名词,而是分类学名词,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直裾一词是相对于曲裾的,或者可以说非曲裾就是直裾,那直裾也就包含了交领式、圆领式、对襟式,款式可长可短,结构可分裁也可通裁。深衣只是直裾分类下一个特殊的情况,直裾并不等价于深衣,所以除了深衣之外的分裁袍,下裳的接片没有定数。
 
     现在一般的直裾式袍服中,分两种,一种是通裁的,比如直裰,另一种是分裁合缝款的,就是上下分开裁剪,再缝合在一起,元明的一撒搭护就用了类似剪裁方式,唐之前的上襦和唐男半臂以及唐宋明的襴衫也继承了这种剪裁法。
 
    另,早期直裾袍有的有中缝,有的没有,(不管前后中缝),中缝在当时不是必备要件。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袍服研究http://www.izhsh.com.cn/doc/10/1413.html
 
放一些马山的直裾袍服的图:
http://s10/mw690/003SKMPigy6EM4QhxH329&690

http://s3/mw690/003SKMPigy6EM4Ql0cO32&690

http://s6/mw690/003SKMPigy6EM4Rh7RX75&690

其实这几件的剪裁和拼接方式并不完全一样,大致相似但有小区别,同一个墓葬出来的都这样.所以其实先人在这方面反而不象现在有的朋友那么僵化和钻牛角尖。

 

曲裾袍

看文物资料,大部分双绕和三绕曲裾袍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效果似乎都有:上松下紧、低胯、单长腰带、腰带束得低、膝盖处收束、可以穿几层、衣袖逐层缩短衣领逐层向外和下移、腰线逐层除低、最外层一般是薄透的直裾或曲裾单衣。希望商家做双三绕曲时可以表现出历史上曲裾袍的这些风格。

 http://s6/mw690/003SKMPigy6EJmqsGqN65&690

 

是否真的有短曲存在有争议,我找神似短曲的文物有三种。

一曲裾下摆到超过小腿一半处,比现在的短曲明显长。下图是<国宝档案>里出现的拓片,演奏编钟的场景。http://s15/mw690/003SKMPigy6Fx0i7Tzw1e&690

二是http://weibo.com/1686632421/AfsifgYub?type=repost第三张疑似特殊剪裁直裾.

三是 http://tieba.baidu.com/p/1084376488也是直裾


 注:百科摘录: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参考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或者说是受了十二单影响的一种设计。

我不知道“洛阳金村出土的银人像”长啥样,但这描述像极了之前说的第二种神似短曲的短直裾。


曲裾袍在先秦和汉时本身也不是只有唯一形制的,它本身处于变化中。我们无法确定以哪个时点或地点的曲裾袍为最标准的版。这么多曲裾袍的版本是好事,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风格和形制的来做,双绕、三绕、燕尾、短版曲裾袍,都可以。。

并不是现在做的曲裾袍全是想象的,许多商家也做单绕曲裾袍,它是有文物依据的,是按马王堆文物复原的,所以至少现在的单绕曲裾袍是完全可靠的。

另外,现在有些商家曲裾袍(以及其他非曲裾的袍服)用宽加细的腰带或影视剧臆造的“腰封”,这个确实算乱来,因为
各种历史资料很少见有宽加细双腰带或影视剧腰封的。


很期待商家能在双绕或三绕曲裾上尝试做出腰带低束、低胯、上松下紧、或者膝部收束两头松弛的鱼尾效果的曲裾袍,跟文物上表现出的风格一样。

http://s12/mw690/003SKMPigy6EOC7RqAjbb&690

http://s14/mw690/003SKMPigy6EOC8SFvTed&690

http://s11/mw690/003SKMPigy6EOC9538m3a&690

http://s2/mw690/003SKMPigy6EOC9iwUN01&690

http://s3/mw690/003SKMPigy6EOC9vST082&690

http://s12/mw690/003SKMPigy6EOC9InvJfb&690

http://s14/mw690/003SKMPigy6EOC9Vt5r4d&690

http://s15/mw690/003SKMPigy6EOCa8ztIde&690

http://s16/mw690/003SKMPigy6EOCalY3d6f&690

鱼尾下摆

华采衣兮若英—江陵马山一号楚墓(N15)复原http://tieba.baidu.com/p/1099289997?see_lz=1 62楼

 
其实只要衣服的长度达到拖地的程度,下摆就会出现一个喇叭口的样子。现在有人习惯叫这个“鱼尾”,其实这个叫法有问题,这个叫法的源头“鱼尾裙”是一种西式并采用立体裁剪的裙子,实际上就是将普通裙子的下摆切开,然后嵌入一些新的嵌片,使下摆变得形似鱼的尾巴。但我们的汉服,在造型上和原理上都和鱼尾裙不一样,所以叫鱼尾是有问题的。

历代曲裾详细科普http://weibo.com/1686632421/AfsifgYub?type=repost

被误解的曲裾——秦汉士兵服http://tieba.baidu.com/p/1084376488杨家湾的兵哥哥们人字形下摆一直被当做小曲的证据之一
于是说我们来研究马王堆的曲裾的做法和穿法
http://tieba.baidu.com/p/509897697

复原马王堆曲裾——娃衣版http://tieba.baidu.com/p/635512087

刍议曲裾http://tieba.baidu.com/f?kz=1085245213

请求解惑——关于战国曲裾和汉代曲裾的区别?http://tieba.baidu.com/p/508353929

=====================================================

直裰/直身/道袍/行衣

主要区别

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
道袍有摆,且摆在内部。
直裰两侧开裾,且无摆。
道袍是两侧缝有裰,道袍打褶子,直裰不用打褶子。
http://s11/mw690/003SKMPigy6EL9cdwRY8a&690
摆就是衣服两边的那个。

http://s5/mw690/003SKMPigy6EL8VQyUse4&690

行衣以青色为主,宽袖蓝衣缘,无护领,无摆。但是穿着主体不同。行衣在明代中后期一般是官员和士人在燕居或者出行时所穿。

 

http://s15/mw690/003SKMPigy6EL8TVkdwfe&690
直裰,只有男士穿,衣长过膝,明制有具体规定。又说衣长和袖长不定,根据需求而定,更随意,没有衣缘。前者是士庶穿着,后者是仆役穿着。直裰通常指百姓,仆役及僧道等所穿的交领长衣。和行衣的阶层不同。袖子的宽幅也是明显小于行衣的。

后背有一条直通到底的中缝,前襟上也有一条中缝(这是基本裁剪规则)。

两宋时期的直裰是斜襟大袖,不开衩,四周镶黑边。元明时期的直裰只有领子有边缘,其余部分没有,两侧开衩,部分明制直裰有护领。

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
袖子的形状:宋直袖,明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一般收袪,也有不收的。
明朝中後期领子一边直一边斜,其他时候两边皆斜。一般来说,不对称交领用於宽领。
注:有一种猜测“裋褐即为短直裰”。
 
http://s8/mw690/003SKMPigy6EL9kdTlt87&690

道袍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装款式,是指交领、大袖、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道袍是两侧缝有裰,打褶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贴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