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朝生暮死?

标签:
蜉蝣朝生暮死 |
分类: 生物百科 |
受各种典籍与传说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生物,并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西汉戴德(约公元前93—49)在《夏小正》中写道:“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极言蜉蝣生命之短。《淮南子.诠言训》中虽然相对宽松一些,但也只是说:“龟三千岁,浮游不过三日”,但依然改变不了蜉蝣短命的成见。
http://s11/mw690/003SCCw3zy7h1Y2Yfp0ca&690
蜉蝣成虫
然而事实上,蜉蝣并不见得真就如此短命。
我们所说的蜉蝣,一般是对蜉蝣目(学名:Ephemeroptera)下的所有蜉蝣种类的一个通指。蜉蝣属于古翅下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虽然化石记录并不完全,但依然有证据表明:上白垩纪(2.8亿年前至3.25亿年前)就已经有蜉蝣存在。目前蜉蝣目中约有2000种存世(已知),除南极洲外,蜉蝣类昆虫分布于所有陆地地区。
蜉蝣是一种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的形态会几经变化,我们所说的蜉蝣,通常是指蜉蝣的成虫(有翅膀能飞的那种形态)。成虫由于无法进食,一般最多只能存活几天,但如果算上卵,稚虫,亚成体这三个阶段,蜉蝣的寿命则要以年来计了。
http://s9/mw690/003SCCw3zy7h1Y7b0ww38&690
蜉蝣稚虫
刚出生的稚虫(也就是幼虫)是生活在水里的,它靠皮肤来吸取水中的溶解氧。蜕过一次皮之后,稚虫腹部两侧会长出气管鳃(从此就可以用鳃在水中呼吸了)。由于品种的分化,不同种的稚虫会具不同的适应性构造,它们有的具适于挖掘的鄂及附肢,生活在石块缝隙中;有的种身体扁平,能在狭窄的空间移动或适于附在水生植物上。蜉蝣稚虫一般要蜕皮20~24次,甚至多达40次,才能爬出水面羽化成亚成虫,所以蜉蝣一般要在水中生活1年,有些品种甚至是几年。
http://s7/mw690/003SCCw3zy7h1Y8X4Amc6&690
蜉蝣稚虫
与多数的昆虫不同,蜉蝣的羽化还需要经历一个亚成虫的阶段。亚成虫是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仅见于蜉蝣目)。这个时期的蜉蝣介于稚虫期和成虫期之间,模样跟成虫差不多,也长出了翅膀,气管鳃已经消失,改用气门呼吸,但复眼和足尚有一部分未完成,它们仍需要再经过一次蜕皮才变为成虫。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
经过亚成虫之后的蜕变,蜉蝣会变成成虫。成虫之后的蜉蝣,外表精致而美丽,翅膀透明,体壁薄而有光泽,常常呈现淡黄色或白色,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毛。与此同时上颚退化并消失,下颚也会退化,失去咀嚼能力,不再进食。
此时它们唯一的任务就是繁殖:雄虫交尾后即死去,雌虫产卵后不久也会死去,一般来说成虫的寿命仅仅数小时至几天,最多也不过一周。以至于有时抓到手的虫子明明是前一秒还活蹦乱跳的模样,下一秒就会毫无征兆的死去。
http://s9/mw690/003SCCw3zy7h1YasXRmd8&690
蜉蝣成虫
虽然蜉蝣的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大量发育成熟的蜉蝣成虫(有新闻说成群的蜉蝣曾入侵了某美国小镇,道路上堆叠的蜉蝣最厚可达15厘米)会给鸟类,两栖动物带来丰富的食物,落入水中的蜉蝣成虫也正好可以成为鱼类的美食。
另外,蜉蝣对于环境监测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对水中含氧量的喜好也有不同,而含氧量则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因此蜉蝣还可以成为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示性生物。
所以,蜉蝣并不是一种朝生暮死的短命生物,它甚至可以说是昆虫界的一大寿星。
而且,所谓寿命的长与短,其实不过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人的生命就要比地球上多数的动物都要长久,但单个的某个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生命”如果要与星球的“寿命”相比的话,那其实也只不过是流光里的一瞬,就像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那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