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组第一次集体备课
(2019-06-20 14:08:30)
标签:
初小衔接 |
摸索,前行,做成心中的那件事
接触小古文,纯粹是个人兴趣,个人想做这样一件事,想带着自己班级的孩子做这么一件事。当然,也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自从自家女儿升入初中以后,我发现古文学习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说那么重要,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多时候就是借助文言文的。那,今天,在这里,我也只是呈现自己个人以及自己所在团队的一些真实做法,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只有思考着前行的一些痕迹。
一,学情所至,从需出发。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四阶段7—9年级学生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而前几个阶段目标与内容,就文言文的涉及是没有的,即使是在第三阶段也只是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然后,这几年开始实施的统编版,7年级上册,就有古代诗歌四首,文言文《世说心语》两则,外加8首课外古诗词诵读。而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有小古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
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促使着我们更多地研读文言文。
人教版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伯牙绝弦》六下第一单元有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这四篇文章,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后进生,接触时是茫然的,不会读,更不理解。教学中发现,做一下小古文微课程挺好的。小古文即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小古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为文言文学习作好铺垫。于是,我尝试并坚持着使用了小古文100篇这套书,书中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从学生四年级开始,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学习小古文,从简单的句子开始,到简单的片段,带领着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文言文。现在回头想想,我的学生升入初中讲使用统编版教材,我有时真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多做了这么一点点。
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这么多小古文,肯定是有所目标的。
二、培养兴趣, 习得方法。
我的做法是
1、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孩子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小古文的诵读重在“味”重在“玩”。在小古文中,常常有韵脚的存在,我喜欢以唱和的方式进行对读,琅琅上口。如:《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通篇几乎都是押韵,所以在对读之中,可以产生一种音韵、节奏之美,孩子们都很喜欢。
当然在诵读时如果不明文句结构,即掌握不了朗读节奏,就会影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指导学生读准音、断好句,提高诵读能力就成了小古文学习的首档关卡。
摸索着,我们发现可以让孩子们感知以下几个停顿方法:
A、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例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因此这里需要停顿。
B、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D、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当然,切实掌握小古文的朗读停顿有很多方法,在这里我也只是例举几个。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小学阶段,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一一细讲的,我们只要渗透一些朗读停顿知识,让孩子们琅琅上口朗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很好地提高语感。喜欢,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山石。
2、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我们再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是初中的要求,就是理解基本内容、理解诗文。
再看统编教材三年级安排的文言文,虽是时间比较早,但难度很低,三上的《司马光》和三下的《守株待兔》都是孩子们熟知的故事,在方法上我们可以重视跟现代文进行关联,以现代文为基础,把握文言文故事的大意,也可以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词义。老师在执教时需要适当把握尺度,一定不要在字词的学习方面给学生提过高的要求。除注释之外的这些字词,即使他不理解不明白,只要不影响学生对于文本故事的理解就可以大胆跳过,不在字词学习上做过多纠缠。三上只要能够跟着老师一起把文言文的这个故事正确读下来,把注音和断句读准就可以。
这些要求更让我们明确了,中小衔接阶段让孩子阅读小古文,就是希望学生能接触文言文,培养一些文言文的语感。教学中适时让孩子把小古文译成现代语言,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做法是可行的。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小古文文本的理解。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文本渗透了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包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现状以及对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等的了解状况,在课中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到位。
A借助注释:让学生对照文本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会予以帮助或让其他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也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B给出译文
比如《活见鬼》一文,因为文本比较长比较难,但生动有趣,值得学生好好揣摩,于是我们会直接给出一个简单的译文,让孩子们对照译文,学习读懂小古文,利用译文解决疑难之处,再指导句子朗读,读出趣味,充分理解文本之后再改写译文,要求写得生动有趣,写出自己的理解。
C介绍人物
比如《卧薪尝胆》一文,事先让孩子们自己去了解越王勾践,课内交流,继而引入小古文。
D讲述背景
在教学《破釜沉舟》时,除了了解项羽这个人物之外,会带领孩子先了解“巨鹿之战”,会进行课外知识拓展,比如一起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样的学习,学生特别是男孩子会很喜欢,不仅仅是枯燥的文本的学习,还有历史知识的渗透,兴致就会特别高。
当然,小古文的学习方法也很多,在这里我也只是例举一些做法。
三、学练结合,分层见效
小古文学习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理解。在课堂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为了提高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兴趣,为了丰富枯燥的课堂,我们又编辑了部分练习,让学生 “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学习,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注意归纳、积累,进行整理,以期巩固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理解,使知识点得以进一步落实。
四、顺其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