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2020-01-22 23:32:40)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岭南曾经是百越、瑶畲聚居的社会。茂名地区也不例外,冼夫人时代百越俚僚最为兴盛。之后的宋、元、明时期瑶畲广布,明嘉靖十年(1545),巡按御史戴璟巡视高州府境,在《旧电白议官镇守》中说:

广东高州府地方东北西三面联属猺山,而狮子坡、旧电白与信宜中道、亟(函)口等处,实为地方要害。自汉设高凉县,梁置电白郡,国初仍元宋之旧,建电白县,以控制猺人出入之路。

对于茂名地区瑶族融合演变的历史,明万历《高州府志》戎备·猺狼獞兵还有一段详细的记述:

猺盖帝喾时盘瓠之苗裔,而狼与獞皆其种类也,湖川二广之间在在有之,深居溪峒,蔓衍日繁,乘我疏虞肆其劫掠。汉永和间讨平之,而欲加赋,虞诩谓加赋必叛,所得不偿所费,宋赵亮励请择徭所信服之土豪为总首,以任弹压之责,此皆前代之口(厂丶口)画也。我朝景泰之季,徭贼猖獗,调狼以剿之,已而狼与徭为唇齿,召獞以御之,已而徭以獞为腹心,缓之则蜂聚,迫之则鸟散,四民失业有隐忧焉。于是文庄丘公欲仿土官之例以寓建卫之意,中丞韩公设为秋调之法以严要害之防,至于孔公镛始恩信而招来之立抚徭,免差役约束其众以听征调。向数公之策实兼而行之,彼享其田园之利而德我,此藉其捍御之力以安民,实百世之伐也。今徭遣子就试,斑斓化为青衿。

不过对于地方百越与瑶畲民族最终的去向,官方文献记录显得笼统甚至付之阙如,他们现在是谁?

我们确信民族的发展、演变都有迹可寻,虽然地方志等官方文献不是具体到家族史、民族史,但从地方社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口述传说、地名、体质、方言、姓氏族谱、民间信仰、庙宇碑记等亚文化中,结合官方文献,可以让我们追寻到许多地方家族、民族的演变历史。

 

近日,我来到茂名中德大道旁的两座庙宇,它们分别位于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境内。这里是茂名地区的粤、闽南语交界地带,几乎以袂花江为自然分界线,历史上两个族群既相互融合,也斗争激烈,呈现出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象,比如七迳存在一个在闽语包围当中的粤语方言岛;粤、闽南方言之间相互吸收;过去宗族械斗频繁,有尚武习武的传统;而在地名上存在不少古越语、闽语地名。七迳镇、坡心镇古越语地名以“潭”“谭”“那”“马”齐头式最多,“潭”“谭”与邻近的吴川市覃巴镇的“覃”字,粤西地区的“榃”等 齐头式地名,都是“水塘”的意思,与古代的骆越民族有着密切关系;“那“字则具有瓯越民族特色。具体有七迳镇的那螺、那艮、谭铁、谭独、那增、那楼、谭波逻、马谭、马鹿,坡心的潭阪、潭关、潭泽、博建、潭阪洋、潭碧、潭莲、潭碧仔、潭阪田、潭波禄。对于百越的研究,地名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当然这地方志文献中没有记载它是百越的属性。为何界定为古百越地名,主要是能够与现在的百越民族语言、地名相比较,而且能够有规律性与类型化,这也获得大多数史地学者的认同。

这两个村落,居民以闽南语为母语,我没有具体调查其方言的演变历史。在坡心镇长下车村,我留意到此村潘姓的一些宗族活动信息,之后我也查阅到他们的姓氏族谱以及一些潘氏祖先事迹的资料。在一则潘氏族谱(见《广东茂名潘氏宗亲网》)的记载说:

西晋时,潘茂名、潘茂高父亲潘啟疆从江西进贤迁入高凉(今高州市)。由于潘茂名医病救灾功绩显著,深得两广人民爱戴,号称岭南道教先驱。南宋茂名县县长潘惟贤进士出身,12786月潘惟贤带领其两子潘斗辅、潘梅窗抗元救国有功,事至明洪武朝黄御史子平奏闻,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潘惟贤为宋忠臣,封潘斗辅、潘梅窗为宋孝子,俗称“高州潘氏三贤”,奉旌忠孝一门,历朝崇祀。

这个潘氏族谱有关潘茂名迁徙的事迹在官方文献中多无迹可寻,我认为,在西晋时代,茂名地区仍然是百越占据统治力量的时代,潘茂名应该更具有百越民族的属性,而茂名南部与吴川的潘氏宗族尚未有证据表明与之有继承关系。另外在下车庙的庙墙的告示上记载潘氏祖先于南宋时期迁自于福建,存在疑惑的是,吴川潘氏居民母语却是粤语,两地在族谱记载上同根同源的潘氏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还是另有历史真相,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事情。我建议应用现代分子人类学的检测分析方法,或许可以成为打开这扇历史窗口的有力推手。

钱源初博士在《茂名县得名解释的历史演变研究》中论证了茂名“初设县时,以境内茂名水命名该县为茂名县,这符合古代地名命名常见的以山水命名的原则。宋代以后,士大夫有意将地方传说与名人命名关联在一起,附会出茂名县得名于晋代道士潘茂的故事,使茂名县命名源于神仙人物的说法得到推行,并在明清时期这种附会成为茂名县地名渊源解释的主流,至今仍有影响。”“以茂名县为治所的潘州也可能得名于潘水。”我推测潘水的产生虽然未必是潘茂,抑或是当地存在一支有势力的潘姓土著酋长,正如罗州(今化州)的产生传说是来自于神仙罗辩。至于潘氏的南宋祖先潘惟贤、潘斗辅、潘梅窗父子,作为茂名本土人物出任本土官员(古代官制本地人不能在本地任职,除了地方少数民族首领),则可能证明其所具有土著酋领的身份,为具有强大的地方势力方有可为,并不是一个只移民了两三代的家族所具有的能力。

这个地区族群的演变纷繁复杂,我的走马观花之行并不可以让我窥见其背后的完全景象。

 

2020121日于茂名之桐庐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位于七迳镇潭波菉村的圆塘庙,为潭波菉村、外坡村、边洋村公庙。本社姓氏为潘、陈、杨姓。潭波菉这个地名在1997年版《茂名市志》中,应该就是谭波逻村。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圆塘庙碑记。只说有数百年历史,未列具体时间。1996年重建。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奉祀土主公、土主婆,关公。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波心镇下车村下车庙,下车村、簕竹车、高圳车、书房村、王道车等村公庙。

2018127日的《茂名日报》报道采访村民下车庙说:“以前这里是官道,属于高州府管辖,当时的高州府的官员要到海边一带视察,要经过这里。”“我们村相传,古时候的骑马的官员经过渡口不到庙里参拜,马匹则不肯上渡船。”“另外,村民说村中还有一个潘氏的祠堂也非常古老,据说和明朝的正德皇帝有一段渊源。”后面讲的应该是太监潘忠。

下车村的来历,日报记者有讲访问到村民说前面袂花江过去有水车,我想村名应该与水车有关。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下车庙碑记,也记有数百年历史,2001年重建。本社基本是为潘姓。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正殿奉祀慈王、刘二官、陈三官、潘忠。

正殿奉祀慈王、刘二官、陈三官、潘忠。

 

没有访问到村民,不了解到慈王、刘二官信仰的来历。陈三官的来历,参见我的《诸神的诞生(之九)——陈三官》,我了解到的在茂南区新坡镇黄塘村、羊角镇凰渐村、羊角镇三桥村等地有陈三官、岑三官崇拜。民间传说中陈三官是冼夫人的部将,姓名陈擬、或陈善,下车庙的陈三官是否与其他地方相同来历,有待调查。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左下为境主。两侧有联曰:怒发冲冠诛贼寇,鞠躬尽瘁靖君王。说的是潘氏八世祖潘忠太监的故事。

茂名的庙宇(之三十三)——电白区七迳镇、坡心镇

告示说本地潘氏始祖为潘铭冠,宋朝中仪大夫,自闽来粤开基,其孙潘惟贤,宋乡贡进士出身,任茂名县知县,抵抗元兵而殉国。五世潘弥高,创修高州三贤潘氏族谱,尊潘惟贤为一世祖。八世潘忠,历总镇两广总兵,尚宝御马监太监,供职乾清宫。九世潘晨世袭高州正千户管事;九世潘升为广西都指挥,镇国大将军。

 

明代电白七迳籍进士黄子平撰定有《潘氏三贤记》曰:

惟贤潘公,宋高州军茂名县人也。有康济之才,以乡贡拜本县尹,九载无代。时咸淳末年,天下鼎沸,胡元乱华,游兵将抵高州。宋幼主自杭渡海,至那黎沟舣岸。舳舻塞海,旌旗蔽空。海滨父老争以牛酒迎劳。公亦以职上觐,奉命守御白沙寨,堤备元兵。既而,王舶往交趾,贼愈猖炽,人皆奔降不暇。公仰天大恸曰:自古及今,岂有犬羊而为中华之主耶?志无所屈。子斗辅、梅牕从容言曰:方今宋灭元兴,大势已定。况中朝将相皆已归之,大人何固执如此?公愤然变色,厉声曰: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为宋臣,当为宋鬼!断不效他人妾妇之为也!遂为贼执。至电白县,其帅见公颜色不变,语言自如,颇异之。公奋骂不屈,竟遇害。时斗辅将赴其难,梅牕亦欲往。斗辅止之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固不可不报也。然而宗祀不可绝。报父之事,我则任之。尔当择善地为遁计,以存宗祀。乃仗剑窥父所在,袭而不克,死之。

潘忠为八世,下车庙也有奉祀。归纳明嘉靖《广西通志》、《广东通志初稿》、胡丹《明代宦官史料长编 》等史料的记载:“潘忠,字世贞,明朝弘治时期的御马监太监。弘治年间,担任御马监太监。正德元年(1506年),出任两广镇守太监。正德九年(1514年),去世。”潘忠在电白潘氏宗族中有许多传说,见《太监潘忠的故事——电白民间传说版》

但上面讲的“九世潘晨世袭高州正千户管事”存在问题,在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之四“职官”中记载高州所正千户有“潘信,兖州人,正统间任;潘耀,万历间袭见任”,与本地潘氏并没有关系,相信应该是本地潘氏族谱附会所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