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童银舫:万卷诗书铸就一方学者
标签:
童银舫《慈溪市志》为我家族史一锤定音《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 |
分类: 慈溪观海卫 |
3年前出版的《慈溪市志》,为我家族史一锤定音。
我们海内外族人记住了一个名字——童银舫。
资料来源:《慈溪日报》2018年7月4日
链接:http://epaper.cxnews.cn/html/2018-07/04/content_11_9.htm
山水默默,桑梓无语。但是如果有了童银舫先生这样的人,不必多,
哪怕是一个,家乡也会立即变得丰厚多情起来。
童银舫:万卷诗书铸就一方学者
http://s9/mw690/003Selitzy7mH3LBjeM08&690
童银舫
慈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
http://s11/mw690/003Selitzy7mH3QNB7c6a&690
http://s14/mw690/003Selitzy7mH3TeA572d&690
全媒体记者
缘于主人的文化成就和首批全国书香家庭美誉,藏有煌煌二万余册图书的梦田书屋,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一抹亮丽的文化风景。一处喧嚣中奢侈的静谧。
仲夏一个周末,我们就是在新城河畔这处幽静中,完成了对梦田书屋主人、藏书家童银舫的专访。
这是几乎看不到墙壁的民居,七面墙壁全部是“顶天立地”的大书橱,里面挤满浸透不同时光痕迹的书卷。汗牛充栋的藏书营造出强大的文化气场,委实令人震撼。与其说这是家庭,不如说是藏在居民区中的一座高品位图书馆。
被称为“慈溪地域文化活词典”的童银舫,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几个专柜,那是使他受益匪浅的特色收藏——5000余册慈溪地域文化的古今书籍,慈溪历代地方志、家谱……相邻几个书橱是历代慈溪名人著作,从隋唐的虞世南到当代的余秋雨,冯骥才的小说集,陆一飞的国画集,路甬祥的液压理论和陈宜张的神经科学专著等等。还有整箱的名家书稿,如清末锦堂学校校长童春的诗集手稿,当代学者路工的书稿,书画家、学者洪丕谟的手稿……都是弥足珍贵的独家珍藏。
仅就泛三北地域文化的文献、史料收藏而言,梦田书屋的庋藏无论规模还是档次都难有匹敌,甚至连省市图书馆和档案馆都不是“假想敌”。与别的艺术品相比,古籍文献收藏需要的知识密集度更大。无论什么艺术品,都需要典籍去印证它的价值。所以,文字的载体书籍,永远领跑其它收藏门类。
站在硕大书橱下侃侃而谈的童银舫,身穿蓝色中式对襟衫,寸发微霜,其貌甚雅。平和、淡泊、深邃,一副饱读诗书的大家气象。他说,藏书不是为了保值增值,更不是为装点门面,而是为了研究和著述。说着领我们来到一间有写字台和电脑的书房,指着案头一本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说:“这本《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是我最新出版的专著,收录了272位慈溪历代名人图像和简历,作为慈溪文化研究工程首批成果与大家分享。”毫无疑问,收获这项成果的很大一个原因得益于梦田书屋的专项收藏。
一次挪用婚礼专款的青春任性
童银舫对书的亲近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早在小学时便养成有了零花钱就买小人书的嗜好。高中时,身为慈溪中学某班副班长的他,得到了对一个学生来说相当丰厚的5元钱奖学金。他没买吃没买穿,也没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氛围中抢购热销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而是从心性出发,花3.45元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4册本《红楼梦》。那是他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的第一套书。不仅暴露了他的古典情怀,也暗示了他日后以书为伴的事业方向。
1988年,是慈溪市的元年,也是生肖为龙的童银舫第二个本命年。他就是在这一年结的婚。筹办婚礼时曾发生过一件令家人和未婚妻瞠目结舌的事,至今仍然被文友津津乐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结婚必备的三大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那种圆屏大肚子彩电,18吋的要三千多元,而且还货源紧张,凭票供应。婚礼在即,手头又没有彩电票,童银舫情急之下只好揣着三千元钱只身赴沪,到市场繁荣的大上海碰运气。可结果令他很失望,他跑了多家百货商场,彩电仍然需要凭票购买。筋疲力尽又有些灰心丧气的他想歇歇身子,便顺脚走进一家新华书店。没想到,这一步跨进去,却完成了一次计划外的超级大购。
一进书店门,他立马精神大振,琳琅满目的图书让他的疲惫一扫而光。当时他家里已有三大书橱的书籍,很有规模。他曾无数次想象过,书橱中出现一些豪门系列,比如《鲁迅全集》,比如《二十五史》……而此时这些被他幻想过的书全都齐刷刷陈列在眼前,让他激动不已。那时交通不方便,到上海一次不容易,邂逅心仪已久的书更不容易,错过了就可能是终生遗憾。于是,有点热血沸腾的童银舫一口气把《鲁迅全集》《二十五史》《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几套书统统买下,连服务员都惊得愣眉愣眼。书太多太重,他无法背回来,只好打包办托运。三千元买彩电的专款,半天时间基本花在了上海的书店。
回到慈溪,预料之中地遭到父母的训斥。好在未婚妻开明,也是暗中欣赏童银舫藏书、读书的劲头,偷偷向新婚不久的小舅舅借来一台彩电,对外宣称是刚从上海买来的,骗过众人眼睛,使婚礼如期举行。
两本改变命运的小册子
童银舫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或许出现在1985年。那一年,年仅21岁的童银舫,干了一件影响全县的事情——创办了新时期慈溪第一个文学社团“七叶诗社”,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专家、“九叶诗人”袁可嘉为名誉社长。自创自编《七叶社刊》。1986年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曾专题报道过这个江南的文学社团。如今“七叶诗社”已经成为慈溪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词条。
因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上的突出成绩,童银舫被聘为县文化馆文艺报刊临时编辑。当时县文化馆的文艺辅导员晓洋老师,在看过童银舫发表过的小说、诗歌、散文、通讯作品后,坦诚地对他讲,与其四处播种,不如在一处深耕细作。建议他集中精力来搞当时慈溪相对薄弱的民间文学创作,一定会搞出成绩。骨子里对民间传说、民谣、风俗风物本来就有浓厚兴趣的童银舫,听从了晓洋老师的建议,几乎在一夜间就掉转笔头,转入民间文学领域,搜集、整理、创作,一时干得风生水起。
在参阅大量地方文献、乡人著述的基础上,童银舫编撰完成了《慈溪书话》和《三北名人录》两本书。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两本并不算厚的小册子,竟然引起当时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注意。这位毕业于上海交大的县领导对童银舫的文笔、才气很是欣赏,写了一封回信,勉励童银舫再接再厉,在地方文化研究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努力,辛苦耕耘,力争获得新的丰收。”
1986年,慈溪县政府决定编修县志,亟需能文能武的专业人才。在县领导的重视下,组织部门到童银舫所在乡、村两级走访调查。有关专家又多次找童银舫谈话,以不同方式面试。经过多方考查,童银舫被特招至新组建的县地方志办公室,成为当时慈溪县政府唯一一名聘用干部。从此,他渐渐疏离文学创作,从文学的喧嚣过渡到方志的静寂。兴趣和使命形成合力,规制了他的藏书方向,地方文献成为他重要收藏板块。
修志是条布满荆棘的路,慈溪县志自光绪二十五年修编印成后,近百年没再重修。现在重修,第一步就是要把近100年的史料补充完整,然后根据新的慈溪地域,用新的观点和新的编纂方法,完成一部全新的县志。那一阶段,童银舫没日没夜地啃古书,摘史料,成了县政府大楼里的工作狂人。1992年,童银舫担任“人物志”主笔,并负责“附录”编写的《慈溪县志》出版发行,得到方志专家高度评价,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全国方志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创下全国区县级方志的荣誉纪录。
四方贤达助力梦田书屋文献收藏
由于工作性质和个人兴趣高度契合,收藏有关慈溪的古今文献,已经成为童银舫的文化自觉。只要看到写慈溪、慈溪人写的书籍都会尽其所能拿下。说起来,童银舫的收藏路径与其他藏书家并无二致,无非是深入各地市场沙海拾贝,或同好间“易物”交流……但他比其他藏书家幸运的是,多了一条温馨的渠道:各方社会贤达的热情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末,童银舫到上海古籍书店淘宝,缘于书店管理员是慈溪老乡,他得以到库房去挑拣。当时最让他心动的是一套16册的光绪《余姚县志》和一套24册的光绪《慈溪县志》,每册平均10多元,全部买下要500多元,相当于他大半年的工资,大大超出了他此行预算和经济承受能力,只好眼巴巴地把书放回书架,只买了黄震曾孙黄珓的《弁山小隐吟录》二卷一册清刻本。而那套光绪《余姚县志》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念想。
时隔数年的1996年夏天,杭州某大型国企党委办老干部、祖籍慈溪宗汉的马承烈先生,给童银舫寄来一件包裹,里面竟然是一套他朝思暮想的光绪《余姚县志》原刻本。
马承烈也是文史研究者,与童银舫在学术交流中建立了友情,在交往中深深被家乡晚辈挖掘地域文化甘于付出的精神所感动,被偏于三北一隅的文化工作者的学术能力所折服,便把这套祖传的、市场价不菲的古版县志赠送给童银舫。他在附信中写道:这套清刻本县志,对文史研究者、古籍收藏者来说,无疑是难得的,但它放在你处更适合,更能产生文化价值,从学术研究上说,你比我更需要它……
像这样得到慈溪籍高端人士的文化支持并不是个案。2007年,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慈溪籍著名学者林汉达之女林密地得悉童银舫收藏了数十种林汉达著作,时间从民国到新中国,体裁从英语教材、文字改革到历史故事,颇有规模。林密地既意外又欣慰,父亲的文化成果竟然被家乡学者这么郑重、系统地收藏,十分感慨。当即决定赠送一套刚出版的《林汉达通俗历史经典》。
最值得一说的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学者、祖籍慈溪的洪丕谟对临田斋(童银舫的第一个藏书处)的文化捐赠。
洪丕谟是清末书法家梅调鼎的重外孙,华东政法学院著名教授,一生著述颇丰,涉及中医、文学、法律、历史、书法等众多领域,是研究当代慈溪籍英才绕不过去的人物。出于共同的文化兴趣和桑梓情怀,两人从书信往来到相互走访,感情越来越深,终成学苑忘年交。两人交往的高潮是1996年的秋天。那一年,童银舫家庭被评为宁波首届十佳藏书家庭。洪丕谟听到消息十分高兴,当即写来热情洋溢的信表示祝贺。并随之做出一个让沪慈两地都颇感吃惊的举动,将3000余册有关文学、历史、宗教、书画的书籍,以及30多部自己的著作、手稿、校样捐赠给临田斋。三千册!这样大手笔捐赠在文化圈实属罕见,引起沪慈甬等多方媒体的关注。有意思的是,洪丕谟带的研究生和所教的学生,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和嫉妒,说洪先生的藏书理应捐给学院图书馆,起码应该赠给“洪门”弟子,怎么会送给远在慈溪的草根学人?洪丕谟说:鲜花赠美人,宝剑赠英雄,我的藏书当然要送给知己。送书如同送子,把书放在懂书、爱书人的手里,我放心。
这次捐赠陡增了童银舫的藏书规模,使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藏书就突破了万册大关。临田斋的乡贤雅气也更加浓郁。
以丰藏和学养反哺社会
梦田书屋绝非是封闭式收藏,多年来一直致力以不同方式与社会进行多元互动。童银舫多次把周转下来的主要收藏方向以外的图书,无偿捐给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赞助社会公益活动。仅2014年一次就向市图书馆捐赠品相完好的图书5000余册。有朋友开玩笑说,走进慈溪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似乎能隐隐嗅到梦田书屋的味道。
对家乡,对社会,童银舫不仅有大量书籍回馈,更有文化上的反哺——把一身学养贡献给家乡的文化建设。帮助和指导各地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族谱、家谱修制,曾经是他八小时以外一项重要智力支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研究地方文史过程中,他意识到民间的家谱其实是地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各种家谱。当时,文管会、图书馆、档案馆所存家谱非常有限,他只好上山下乡深入农村去找。可乡村所存的家谱也是零零散散,一个月也未必能找到一本。资源的分散、隐蔽和稀缺,使他的家谱研究陷入了持久战。2006年他重返地方志岗位后,幸运地遇到有相同学术兴趣和学术修养的同事,两人开始在互联网上大量搜集慈溪家谱,并利用节假日到天一阁、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查阅,摘录。经过三十余年的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终于在2013年完成了《慈溪家谱》一书。此书出版发行,无疑是对慈溪文史研究的一大贡献,既填补了慈溪地域文化一项空白,又为家谱修制提供了历史信息。于是,缘于这本书,盛世修谱的各姓氏族裔纷纷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和指导。
慈溪横河镇竹山胡氏要修家谱,苦于信息闭塞,资源有限,通过友人牵线找到童银舫,请教该如何操作。童银舫非常慷慨地把从上海淘来的一套信息量超大的《柏山胡氏宗谱》光盘送给横河乡邻。很多胡氏繁衍脉络、重要分支都能从光盘中查到。但是,修谱毕竟是一件专业事情,需要足够的学术支撑。竹山胡氏谱系修制者没有经验,便诚挚地聘请童银舫这个外姓的地方文史专家为修谱顾问。童银舫没有辜负竹山胡氏乡人热望,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史学知识和学术资源。他曾多次亲临竹山,上门指导。又出面联系江苏专业做家谱的文化机构,终于在二年后使《竹山胡氏宗谱》圆满修成。京沪杭甬的谱谍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有特色、高水准的家谱,是新修家谱中的佼佼者。有人甚至想象,这么完美的家谱,背后是不是有来自高等院校专家团队的支持。这套《竹山胡氏宗谱》在宁波家谱评比中斩获一等奖,并被天一阁永久收藏。
亮丽的地方文化名片
无论是26年前出版的《慈溪县志》,还是3年前出版的《慈溪市志》,童银舫都是“人物志”主笔。人物志在整部志书中是最敏感,最可能发生争议的板块。必须要材料翔实,持论公正;篇幅长短、用词色彩都需要科学、客观。这就要求编纂者一方面要广泛细致地搜集资料,一方面要努力与进入志书条目的人物,及人物家属、亲友和人物的研究者取得联系。于是,为地方志事业,童银舫与慈溪籍的各方英才有了工作往来,许多随着时间推移还建立了师生情、书友情。如陈训慈、王幼于、姜彬、余白墅、路工、袁可嘉、洪丕谟、余秋雨……几十年下来,童银舫已经成为慈溪联系在外乡贤的一条重要文化纽带。
鉴于童银舫在地域文化上的建树,几届市政府在民俗、历史、文物等方面的工作,都曾向他咨询。峙山公园及各景点命名,历史地名的保护,城南改造,新城河改造……都有他的专业参与。
他还多次以学者身份走出慈溪,出席高等院校和国家学术团体的文化学术活动,温文尔雅地向外界展示了慈溪文化侧影。2012年和2014年,童银舫两次出席中山大学“中文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有论文发表;2013年和2014年,两次出席宁波大学“浙东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慈溪文化的魅力,正是由于一批他这样的专家学者在各种高端场合的卓异表现,才得以不断向外辐射。已出版三十余部编著的童银舫,已然是这座城市一张高雅、庄重的文化名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