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21-05-28 19:09:23)悼袁公;
不问政治,心无旁骛,专注天下民生事,道正德厚树凯模,袁公仁心诠政治。
无言苍生,艰辛育种,只为环宇百姓食,田间地头铸丰碑,国士真诚济苍生。
袁隆平究竟做出了什么,为什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并被世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呢?其实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不清楚。甚至于有人质疑。当然不论什么原因,我反对上纲上线。
我不是农业领域的专家,但对袁隆平是从心底里佩服,也特地花了点时间,找出袁隆平的主要贡献供大家参考,也让普通百姓能简洁的知道袁隆平为什么是杂交水稻之父。
第一,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始于1960年,这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最早的第一个人,他的团队的研究比后来成名的专家至少早十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
第二,袁隆平团队第一个用实践证明了水稻有杂交优势。
杂交水稻最早是日美科学家提出的,而且也提出了三系法(不孕系,保持系,恢复系)。但他们在实践中筛选出来的杂交水稻并没有显现杂交优势,而且育种也很难,故而就认为杂交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折戟沉沙失败了。
袁隆平不信日美科学家的结论,他认为之所以水稻杂交优势未显现是由于筛选的范围不够大,样本缘源较近,应该要扩大筛选范围,包括野生稻,为此袁隆平及其团队在袁隆平的带领下展开了大规模的筛选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的学生,后来的助手李必湖意外的在野外的野生稻中发现了几株天然的雄性不孕株,袁隆平把其命名为野败(有个别人说野败是李必湖发现的,不应该算是袁隆平的成就,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事的,因为李必湖是在袁隆平的要求下查找野生稻的,袁隆平是这个思想的提出者与践行者,否则李必湖不可能去找野生稻,就是拣到野生稻也没有用处)
经过筛选,野生稻与普通稻杂交后产量大增,从实践上否定了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结论。没有这个结论就不可能获的政府的财力支持,也就没人研究杂交水稻了。而且袁隆平为了把杂交水稻早日造福人类,无私的把野败种子分发给有志于研究杂交水稻的科研人员和团队,搞信息公开的全国大协作,这为后来研究杂交水稻的科学家快出成果提供了可能。
第三,经过艰苦的筛选,袁隆平团队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国际上首先突破了三系法育种的难关,使杂交水稻走向大田种植成为了现实。国内的其它团队虽也先后筛选成功,但这里都有袁隆平团队无私奉献,全国大协作的功劳。
第四,在国际上首次搞成了两系法,使育种变得更容易,现在两系法已成功在有些品种上应用,提高了效率并且也提高了产量。
综上四点,袁隆平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是实至名归的。凭第二第三第四点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也不为过。因为没有袁隆平证明水稻有杂交优势,杂交水稻难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就停顿了,所以证明水稻有杂交优势是一个大的突破,凭这个突破任何后人都难以逾越。这就象牛顿与莱不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一样,尽管后来的人在微积分领域成就斐然,但仍难以撼动牛顿莱不尼兹微积分之父的地位一样。
在杂交水稻领域有三位院士,即袁隆平,颜龙安,谢华安。颜龙安比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晚十年,谢华安给袁隆平比是晚辈,晚的更多。尽管颜院士与谢院士在培育杂交稻品种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袁隆平的开创性研究是无法相比的。从某种程度上,更贴切来说他们是杂交水稻的推广者,也是广义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大协作的一环,他们的研究丰富了杂交水稻的优秀种籽库,也为杂交水稻的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作出了贡献。
顺便说一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首创,这是国际通行看法。科学发现之前谁都懵,而一旦发现了,就像窗户纸被捅破一样。难在首创,诺贝尔奖就是最讲首创的,我们有些人认为诺贝尔奖歧视我们,这是真正的无知。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深知我们几乎没有原创的科学发现,浮躁的吹牛是得不到人家承认的。
再次声明我不是研究农学的专家,也不是研究袁隆平的专家,上文仅供参考,也算是我对有的朋友询问我的关于袁隆平有何贡献的答复。当然如有错误也请朋友们指出,以便我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