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遇良师何其幸
(2018-06-11 19:50:40)分类: 教学心得 |
2018年6月5日,我们又一次欣喜地迎来了我们的导师——丛智芳老师,她有两天的时间和我们一起研究古诗词教学,学研共同体的老师们都很期待丛老师的高屋建瓴的指导。
6月5日,丛老师全程听课,不辞辛苦。从第一节课一直听到下午的第六节课。她颇有耐心地听了学研共同体的老师们的古诗词微讲座、古诗词研讨课。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毫无疲惫之感。
6月6日刚上班,丛老师就和我们坐下来一起探讨交流古诗词教学,这里没有指责,没有训斥,甚至没有批评。丛老师和风细雨般润物无声地解除了我们的疑惑,我们感到久旱逢甘霖,太解渴了。大家连连点头,都从心底敬佩丛老师的人品、才学。
从我内心来讲,我感觉丛老师不只是给我教学业务上的指导,更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是她唤醒了我沉睡的“思想”,感觉前面的路虽曲折,但很美好,值得付出。
如今的我五十多岁了,再有几年面临退休了,还有必要跟着丛老师学吗?我大胆地跟丛老师说出了我的顾虑,岁数大,记性不好……丛老师洞察到了我这颗动摇的心,她用平和的语调、暖心的话语打消了我的顾虑,她说年龄不是问题,就算是为了自己也要学。接着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古诗词,就得像蒋勋那样用心贴近诗人的心,把自己浸泡在诗里。我知道自己古诗词的储量还没达到丛老师要求的那个标准,我很汗颜,的确是自己有些偷懒。活到老,学到老,我是小学生,一定要静下心来读书。丛老师满怀深情地说:“我们是学习者,不是教者,不要让小孩成为看客。”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人的一生得遇丛老师这样的良师是何等的幸运,学研共同体的学员们也深有感触。在丛老师到来之前,说实话,我们对古诗词教学这块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都不够成熟。用刘校长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脸的迷茫。等把丛老师盼来,坐到一起探讨交流,大家的迷惑一下子就解开了。真是拨云见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丛老师妙语连珠,在我听来,她的每一句话都富有诗意,潜移默化地渗透一种理念:“重视儿童的阅读初体验,老师的结论、教参的结论越晚给他越好。”包括教师也要重视自己的阅读初体验,诗人最初的生活体验是什么?不要牵强附会地往诗里加一下东西,比如“咏物诗”,这是伪命题,当初诗人作诗真的是要表达这些吗?老师给孩子的是原来现成的东西,给孩子讲了也不懂,不要给孩子讲不懂的东西。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蝉、蜂来自于自然,大自然是老师,自然告诉你什么?可能是孩子喜欢的话题。丛老师以人为本,心中想到的是孩子们,这源于她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自觉。“不讲诗而讲诗,是最高境界”,也就是跳出语文教语文。一语点醒梦中人,学员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诗词教学太狭隘,跟丛老师相比,我们真是“井底之蛙”呀!
当你的信心不够坚定时,有人挺你、支持你;当你迷茫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当你前行时,有人为你带路。这个人是你的一生的贵人,这个人就是我崇敬的德才兼备的丛智芳老师。我相信:在导师的指引下,学员共同体的老师们会走得更高更远。此时的我浑身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