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上海教师招聘模拟试题:教育学练习题

(2022-10-17 14:51:56)
标签:

教师

教师编制备考

教师编制考试

分类: 上海教师招聘考试备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这句话表明教育是( )。

A.传授知识的活动 B.培养人的活动

C.教授技能的活动 D.提高能力的活动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属性则是指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题干中,“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都忘记之后,还剩下来的才是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B选项正确。

选项A,传授知识的活动是指教育是增进人的知识的活动。

选项C,教授技能的活动是指教育是增进人的技能的活动。

选项D,提高能力的活动是指教育是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选项。

2.小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因张老师要求他参加自己的培训班被拒绝,所以张老师在期末操行评定上给小周差评。由此可见,张老师侵犯了小周的( )。

A.受教育权 B.人身自由权 C.财产权 D.隐私权

2.【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权利。学生的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其中,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题干中张老师因要求小周参加自己的培训班被拒绝,在期末操行评定上给小周差评,侵犯小周的公正评价权,即受教育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人身自由权指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C选项,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财富内容,直接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一般而言,学生(幼儿)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赠权以及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等。

D选项,隐私权指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私人、不愿或不便让他人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

综上分析,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选项。

3.巴甫洛夫曾经指出,“神经活动类型在生活进程中发展着、变化着,并且神经活动类型不仅是遗传的结果,也是环境和有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能养成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神经活动类型。”这主要说明( )。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C.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中遗传的作用。

选项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即提供了生理基础或自然基础,但遗传素质不决定人的发展。

选项B,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即可以塑造,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选项C,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比如四肢健全才有可能成为长跑运动员。

选项D,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与人之间遗传素质不一样,进而后续的成长发展也存在不同。

题干中,巴普洛夫的观点认为神经活动类型在生活进程中发展着、变化着,教育能养成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了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择B选项。

4.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属于( )隐性课程。

A.观念性 B.物质性 C.制度性 D.心理性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选项A,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选项B,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选项C,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选项D,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题干中,强调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5.语文老师在讲解《木兰诗》一课时,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 )。

A.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

B.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C.通过学习,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D.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选项A,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选项B,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选项C,通过学习,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项D,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属于间接经验的是( )。

A.通过手的触摸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

B.通过书本知道水是有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C.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

D.通过闻气味,知道氧气是无味的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指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的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选项B中书本上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就是经过前人留存下来的人类文明经验,故本题选择B。

7.“春分”节气将至,某校开展了“学习俗迎春分”活动,学生们在教师指导“立蛋”、绘风筝、放风筝,学习二十四节气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

A.读书指导法 B.讲授法 C.实践活动法 D.实习作业法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

A选项,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B选项,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C选项,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相应知识。

D选项,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先学习知识,后利用学习的知识去进行实践。

题干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合实践活动法。故本题选择C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李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老师,课堂上他不允许任何同学对课本提出质疑,认为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的形式会浪费教学时间,固定班级授课教师权威的观点。李老师的认识违背了( )。

A.以教材为中心 B.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C.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D.教师的绝对主导

1.【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以命令、权威、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教师在教室内采取专制的作风,并担负全部的责任计划班级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习的情境,指导学习的方法,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对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专制型的教师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选项BC正确。

选项A,李老师不允许学生对课本提出质疑,说明他具有以教材为中心的认识。

选项D,李老师以教师为课堂权威,说明他具有以教师作为绝对主导的认识。

选项A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选项BC。

2.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落后的学生。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适当降低要求,恢复其信心

B.有意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C.尊重学生人格,关心他们,相信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预期教学要求

D.这一类学先必须严加管教,加大处罚力度,否则对全班不利

2.【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教师在对待“后进生”时,应适当降低要求,恢复其信心;有意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人格,关心他们,相信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预期教学要求。因此,选项ABC说法正确。

D选项,不能加大处罚力度,应该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

综上分析,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BC选项。

3.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B.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

C.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彼此取代

D.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3.【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或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或途径。ABD三项均符合题意。

C选项说法错误,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非同一种东西,不可混为一谈,因此二者也不同相互替代。故本题选ABD。2022上海教师招聘模拟试题:教育学练习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